3.6惯性 教案 (1)

文档属性

名称 3.6惯性 教案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10-29 16:1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6惯性 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理解惯性的意义,能用实例说明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2)知道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并能举例说明。(3)能用惯性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创某些现象,并用惯性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和方法:(1)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分析、比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2)通过对生活中常见事例和实验的分析,纠正对惯性的一些错误认识,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惯性利弊的分析讨论,懂得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2)通过了解候风地动仪渗透民族精神教育;了解安全带、安全气囊和头枕的作用,感悟生命的宝贵,体会尊重交通法规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的因素,他们对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较弱,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生经过近一学期的物理学习,对物理学科的认识及学习方法都具一定基础,生活中也体验过或看到过属于惯性的现象,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恰似这些会在学习中带来问题,例如,将惯性与力、惯性与速度之间混淆、气体没有惯性、不受力情况的理解等。因此在课堂中落实好实验、现象分析中抓住惯性固有属性的认识等,这是学习惯性的思维支撑点。
3重点难点
重点:惯性概念及用惯性知识解释有关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难点: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实验:把小车放在斜面上,在把木块竖放在小车上,如图(1),若小车向上运动,当小车突然停止时,放置在小车上的木块会向那边倾倒?学生几乎回答“向下倾倒”。实验结果相反,木块向前倾倒,学生惊奇,迫切想了解“为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提问: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当我们学习“惯性、惯性定律”(板书)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2.同桌交流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乘公共汽车突然刹车时的感觉;百米赛跑到终点后要继续向前冲等。完成活动卡P62画情景。
活动2【活动】3.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1)问题
轮船有惯性、汽车有惯性、人有惯性,液体、气体也有惯性吗?你能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你的观点吗?”
(2)学生实验
利用给定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液体、气体也有惯性:手拿装满水的杯子突然向前;手拿装满水的杯子向前突然停止;用吸管吹肥皂泡;把玻璃球放在书本上,随书一起运动,当书突然停止时,玻璃球继续向前滚动等。
利用给定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运动物体有惯性,静止物体也有惯性:小车上放木块、小车突然运动、小车突然停止运动;纸飞蛋落(教师演示)。
(3)组间交流
小组派代表演示实验,并说明各实验分别表明了什么。
结论: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板书)。
活动3【活动】4.物体惯性的大小
(1)问题
物体惯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如图沙桶实验:将两只小桶分别用绳吊起,其中一只是空的,另一只装满砂如图4。用手轻推小桶,哪一只较难摆动起来?当它们摆动后,用于轻当小桶,哪一只较容易停下来?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你能否判断出哪只小桶的惯性大?初步判断惯性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师生观察得出结论: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板书)。
5.惯性大小表示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物体惯性越大,越难改变运动状态,惯性越小,越容易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板书)。
利用惯性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讨论活动卡的一幅漫画中宇航员所犯的错误。
活动4【讲授】6.知识应用 
(1)问题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我们利用惯性,哪些地方我们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例举说明惯性的利弊。
安全带、教科书P81安全气囊和头枕。(同时介绍我国古代物理学的中国物理学史上的辉煌成就:我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在公元132年利用惯性原理设计制造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人制造的类似仪器早1700多年。这些知识的补充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文本框:]
(2)运用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解释教科书上图3-6-4相扑图片。
(3)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惯性现象:行驶中的汽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时,车内的乘客倒向车行驶的方向;要想击中地上的目标,飞机飞到离目标上空一段距离提前投弹;离开枪口的子弹失去了推力,还能继续前进。(与交通安全相结合:告诫中学生骑自行车时不能骑得太快,避免由于惯性来不及停车而造成道路交通事故,同时提醒有车家庭驾驶车辆必须佩带安全带,安全带、安全气囊能防止急刹车时人体快速前冲而造成的各种伤害。由于使用了安全带,全世界每年可减少大量由于车祸而造成的伤害事故等,这样既加强了学生自我防范教育,又规范了日常行为,培养了安全意识)
(4)归纳解释顺序:①研究对象和相关物体原来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②与研究对象相关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由于惯性,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仍将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