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测量的历史 教案 (1)

文档属性

名称 3测量的历史 教案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10-30 00:3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测量的历史
教案
1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符号,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正确认识秒表
2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点学生在小学就有所接触,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容易掌握。但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使学生了解测量的必要性是这部分内容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课本首先给出了两幅图,让学生先观察后测量,认识到人的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从而引出使用测量工具或仪器进行测量的必要性。细致和严密的长度测量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可能很少经历过,课堂上要及时纠正学生平时生活经验中的一些误区:眼见不一定是真的,眼睛也会骗自己;测量结果往往漏写单位等。另外,长度的测量中要求估读,而这一内容在学生已往的经验中是空白,这也是学生不容易搞懂的,也是本节的难点。
3重点难点
长度、时间的测量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阿凡提的故事
阿凡提说:“如果桶和那条渠一样大的话,那就只有一桶水;如果桶有那条渠一半大的话,那就有两桶水,如果,桶只有渠的十分之一大的话,那就有十桶水……”
活动2【导入】情景
一天,小东和小明比谁家离学校近。放学后,他们各自回家,一边走一边数步子,小东走了452步,小明只走了448步,小明家离学校比较近吗
活动3【导入】国际单位制
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简称SI。
活动4【讲授】〈一〉、长度的单位
与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相比有哪些新的单位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m,常用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
2m
1mm=0.001=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
9m
活动5【练习】单位换算的格式
500m=
500×106
μm=
5×108
μm
42mm=
42×10-3
m=
4.2×10-2
m
1.
27.5dm=
mm
2.
78.3μm
=
m
活动6【活动】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
地球赤道半径长度为
。地球赤道半径长度为
。我国长江的长度为
。珠穆朗玛峰高度为
。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

活动7【活动】视觉误差
在生产生活中,我们处处离不开测量,如果所有的测量都用我们的感觉器官去感知,可靠吗
活动8【讲授】〈二〉、长度的测量
1.
认识长度测量工具: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2.
让学生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
(1)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2)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
3.
刻度尺的使用
(1).取出你的刻度尺,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 是否磨损
②它的量程是多少
③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2).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学生活动:测量铅笔的长度、物理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等,教师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要求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
放、读、记”。
①.选准: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②.放好: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不能歪斜。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将刻度尺立起,使有刻度线的一侧贴近被测物体。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的刻度线作为测量起点,测量结果应该等于末端读出的刻度值减去测量起点的刻度值。
③.读对: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并与尺面垂直;除读出分度值以上各位(即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即估读值)。
④.记全: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字和单位。
活动9【讲授】〈三〉、误差
提出问题: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教师讲解:由于受所用的仪器、测量方法的限制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作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交流讨论: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 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
归纳总结: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活动10【讲授】(四〉、时间的测量
提出问题:
你知道的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时间单位有哪些 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交流总结:(1)时间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为s。除了“秒”之外,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钟(min)。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1min=60s,1h=3600s
(2)计时工具
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石英钟、电子手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的机械停表、电子停表。
分组实验:
①.练习停表的使用:如何开启、停止、归零;如何读数。
②.用停表测量脉搏跳动10次所用时间以及1min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归纳总结:机械秒表的外形如下图所示。
①.机械停表表盘:
分钟盘:中间小盘,量程15min,整数分钟之间有半分钟刻度线;
秒钟盘:外边的大盘,范围两个,分别是0~30s、30~60s;
秒钟盘范围确定:分钟盘指针超过半刻度时就读30~60s的秒钟盘,没有超过半刻度时读0~30s的秒钟盘。
②.读数:分钟盘示数+秒钟盘示数,不估读。
③.启动与停止:
活动11【讲授】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你还有什么问题
活动12【作业】知识反馈:
完成学案和练习册相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