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内能 教案 (8)

文档属性

名称 5.3内能 教案 (8)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10-31 08:4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3内能 教案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热现象的基础上,建立内能概念的。在热现象、热传递、做功的基础上,研究物体内能的变化,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并从作用效果和能的形式是否发生变化这两方面来区别这两种方式。重点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难点是内能概念的建立。
2学情分析
本校学生为农村生源,综合素质不高,虽然已经知道了机械能和分子动理论初步知识,但对微观世界的理解并不深刻。现阶段虽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等能力,但学生的综合归纳、表达和操作能力不强,而本节课的内容对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考虑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部分实验和分析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部分知识简单处理,降低难度。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内能;
2.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内能与机械能的类比,感受类比的科学方法;
2.通过观察与实验,关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感受比较、归纳、综合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改变物体内能方式的实验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激发探究热情;
2.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领略物理学科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学科特点。
4重点难点
重点: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难点:内能概念的建立
5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课本41-42页,活动卡33-34页
2.学生实验器材:铁丝、火柴、砂纸、木块、小钢锯、气球、机械能内能转换演示器。
3.演示实验器材:空气压缩引火仪、带塞子的试管(夹)、酒精灯、气筒、气球、温度传感器。
4.自制演示PPT幻灯片
6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实例出发,运用多媒体手段,分析分子热运动通过与机械能的类比引入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建立内能的概念,进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再根据实验现象中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跟温度有关系的事实,得出物体的内能跟温度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本设计通过多媒体演示,运用类比的科学方法突破内能概念建立的难点问题。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归纳得出热传递和做功都能改变物体内能的结论,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通过实验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两种方式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通过活动“压缩空气”和教师介绍,知道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还有体积和状态。最后要求学生运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物理学科“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学科特点。
7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景1:演示小制作
引入新课,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情景2:展示图片
说明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情景3:交流、讨论
根据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得出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之一“温度”。
活动一:学生实验
通过改变物体温度的方式,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活动二:知识反馈
学生练习,了解学生对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的掌握情况。
活动三:学生活动
学生演示“打气筒”的使用活动,从而得出物体的内能还与体积有关。
活动四:情景分析
对课前小制作的能量转化分析,起到学有所用的目的,为下一节课《热机》做准备。
3.教学的主要环节
第一环节 情景引入:通过小制作,分析橡皮塞机械能的获得来引入新课。
第二环节 新课研究:采取教师引导 — 学生讨论 — 实验探究的方式进行新课内容的学习。
第三环节 知识反馈:通过相关习题解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8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
情景1:
小实验“水炮”
1、分子动能:分子因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
2、分子势能:由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
活动2【讲授】内能概念的建立
1、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内能的单位是焦(J)
情景2:
展示图片
2、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3、影响内能的因素:
情景3:
内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温度(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活动3【活动】改变内能的方法
活动一:
探究改变内能的方法
4、改变内能的方法:
热传递、做功
(1)热传递(过程中)
①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②高温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2)做功
①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
②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
(3)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的区别与联系
①做功:内能与其它形式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②热传递:物体间内能转移的过程
③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活动4【练习】练习
活动二:
学生练习
活动5【活动】影响内能因素
活动三:
学生演示“打气筒”实验
影响内能的因素:体积
内能还与物体的 状态 有关
活动6【测试】解释实例
活动四:
分析课前实验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活动7【作业】总结并布置作业
三、总结
四、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