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内能 教案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热现象的基础上,建立内能概念的。在热现象、热传递、做功的基础上,研究物体内能的变化,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并从效果、能的形式的变化与否上区别改变物体内能两种方式的异同。
本节所需知识涵盖了热、功、能、力等部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综合、类比、归纳、演绎、表达能力和操作技巧等能力,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要求具有合作、协调的团队精神。因此,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充分体会科学方法、团队精神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体验探究过程和应用物理知识过程中的乐趣和成就感,并渗透内容与形式的联系、一果多因的多样性联系等辩证观点。
本节通过对生活情景的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对生活实例、自主实验的分析讨论引进热运动的概念,通过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通过归纳得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使学生充分感受已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在研究新问题中的应用。然后学生又运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热现象,感受生活与物理的密切联系。
本节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在动手实验、概念形成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内能的含义。
(2)知道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等因素有关。
(3)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验,关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感受比较、归纳、综合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改变物体内能方式的实验中,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激发探究热情;
(2)通过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激发自身的成就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难点: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每小组一套):铁丝、气球、酒精灯、火柴、锤、砂纸等。
2、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子弹穿铁板的录像片段。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内能、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等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实例、实验为基础,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设问、讨论、比较等方法,师生互动,引入热运动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再根据实验现象中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跟温度的关系的事实,得出物体的内能跟温度的(不可逆)关系。通过创设新的情景、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同一物体的内能会发生变化,继而转入探究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之一是:内能的概念。方法是:类比物体具有动能、势能、机械能,得出物体内能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出的另一个重点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方法是: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归纳得出热传递和做功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的结论。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方法是:通过实验,揭示做功与改变物体温度之间的关系,经过分析推理得出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结论。
本设计通过对生活情景的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发对生活实例进行思考,从而能进行自主的实验研究。通过引导学生对分子扩散现象的思考、讨论,引进热运动的概念;通过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通过自主活动,讨论、归纳得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并引导学生思考两种方式在改变内能上的本质区别。最后要求学生运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热现象,感受生活与物理的密切联系。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1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
情景 实例、录像片段
播放:把子弹射入木桩,最终子弹静止于木桩中。
活动Ⅰ 讨论
通过讨论物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分子热运动加剧,说明分子动能增大、内能增大,从而得出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并且注意到这种关系的不可逆性。
活动Ⅱ 学生实验1
探究使一段铁丝内能增加的方式,通过对实施过程的总结,归纳得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活动Ⅲ 学生实验2
给一个气球充气,然后迅速放气,感觉它的温度的变化,并对实验1和实验2 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得出:外界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少。
活动Ⅳ 讨论
通过分析、比较,得出虽然两种方式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性的,但是在本质上又有区别,热传递的方式是使内能发生转移,而做功的方式是能的形式发生了转化。但是,能量总是守恒的。
活动Ⅴ 应用
解释现象。
3、教学的主要环节 本设计可分为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复习、观看录像,回顾热运动的概念。
第二环节,通过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
第三环节,通过实例和实验,讨论分析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七、教案示例
引入
1、实例、录像片段
(1)举例:把子弹射入木桩,最终子弹静止于木桩中。提出问题:子弹的动能哪儿去了?
新课
2、内能
(1)问题
宏观上,物体因为运动而具有动能,因为处于高处而具有势能,那么在微观上,物体内每个分子都有什么形式的能呢?
微观上,分子因为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叫分子动能,由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物体内有大量的分子,宏观上只研究一个分子的能量没有实际价值,我们类比机械能用一个新的物理量来表示所有分子的能量。
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内能也是能的一种形式。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2)讨论
讨论:物体的内能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结论: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热量是内能改变的量度。
4、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1)学生实验1
探究使一段铁丝内能增加的方法(三种以上)(除铁丝外,其它器材自选),并进行交流、分析、分类、归纳。
结论:改变内能有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2)学生实验2
给一个气球充气,然后迅速放气,摸一摸,感觉是否凉一些?为什么?
结论: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
(3)讨论
热传递和做功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式有什么异同?
(提示:从效果上比较;从增加内能的来源上比较)
结论:相同点——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等效)。
不同点——热传递方式是内能转移;做功是能的形式发生转化。
(三)应用
5、知识应用
(1)演示实验
用力快速压下压缩发火仪的手柄,观察现象、讨论并解释。
(利用课件重放实验现象)
(2)演示实验
用绳子在固定的铜管(内装乙醚)上绕一圈,拉动绳子,观察现象并解释。
(3)用能的观点子弹打入木桩的实例。
(4)以神舟七号飞船为例,介绍内能的重要应用,鼓励学生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努力学习,为国争光,激发爱国热情。
八、教学反思
1、上课的语速比较快,这个毛病教研员和我的师傅也多次提醒过我,正在逐步改进中。
2、也可能事语速的原因导致课堂的容量相对比较多一些
3、在实验过程结束后学生没有及时回到课堂的内容上来,以后多加强训练。
4、加强板书的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