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 教案(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 教案(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6-10-28 10:4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观察物体(一)
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68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物体。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拿出写了文明词语的正方体。
谈话:同学们,这是一个正方体,正方体的每个面都写不同的文明词,请你坐在你的位置上,头不摇动,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词?
指名不同方向的学生说。(有的说“您好”“谢谢”“再见”)
2、提出质疑:为什么他们向我们介绍得不一样呢?谁说的正确?你能说说他们分别是从哪一面观察的吗?(板书:前面、后面、侧面)
3、揭示课题:虽然是看同一个正方体,但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每个面的文明词也就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组织活动,构建新知。
1、教学例1。
谈话:(出示玩具熊猫)这是什么?
(课件出示从前面、左侧面、右侧面、后面拍摄的照片)你看到了什么?和例1下面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
学生回答。
2、换位观察。
提出要求:听老师口令,全体起立。请每组同学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走到本组的下一张位子上去。你们现在看到的熊猫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你现在看到了熊猫的哪一面?
引导: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了呢?这是怎么回事?
3、小结:这是因为同学们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就不同了,所以看到熊猫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4、练习。
完成教材第68页的做一做。
练习刚才观察玩具熊猫的方法想一想,学生独立完成。
三、联系实际,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3题。
小组活动,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2题。
实物体验。教师出示一个类似的物体,集体完成。
四、总结。
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哪些地方会用到从不同角度来观察物体的这一观察方法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摆成的物体。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老师出示积木:同学们认识它吗?拿出积木搭一搭。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出示任意图形,或发出指令,组内成员搭一搭,看谁搭得又对又快。
揭示课题:像这样的积木,没有确定哪个面是正面,我们通常把的正对着我们的这个面称为正面。这节课,我们要利用这些积木继续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教学例2)
1、小组合作探究。
把长方体摆在桌子的中间,再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长方体,并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2、课件出示例题。
提问:小刚、小强和小英也在观察长方体,从他们的角度,你能说说,这几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观察正方体。
小组合作,从积木中拿出正方体,正放在桌子中间,认真观察,说说你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设疑:为什么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
4、小结。刚才我们观察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方体,我们看到的形状不同,而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正方体,看到的形状相同,因此,我们说:观察物体时,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5、学生观察。照样子,观察圆柱、球,你有什么发现?
三、教学例3。
1、猜猜看。(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
说明:这是老师从一个方向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可能是什么?
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猜测,并说出理由。
我们单凭一个面能不能确定这是什么物体?(不能,要从整体上进行观察)
2、汇报交流。
3、小结。
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方向、全方位地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这样得出的结论才能比较准确。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4题。
小组讨论,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5题。
通过实物观察,小组完成。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