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压强
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三要素,会区分压力与重力。
(2)正确理解影响压力的形变效果的因素,知道压强概念和公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压力的形变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感受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
(2)经历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认识物理概念的学习要求和方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压力的形变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了解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在小组活动中互相配合,树立合作学习的精神。
2重点难点
重点:压强。
难点: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压强概念的形成过程。
3教学资源
1、器材:图钉、铅笔、气球、洗衣板刷、砖块、泡沫塑料等。
2、课件:自制PPT幻灯片。
4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压力和压强两个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情景、实验分析为基础,学生讨论归纳、教师引导为基本方法。通过情景,分析归纳得出压力概念;通过设计、实验、交流知道压力的形变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进一步推理分析建立压强概念;通过阅读与估测计算,加深对压强的理解。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压强。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要求达到理解压强,这节课压强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是通过实验体验、讨论推理,建立压强概念;第二层通过阅读课文、估测计算压强,加深对压强的理解。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为了突破本节的难点――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先感受压力和压力的形变效果,对压力有个感性的认识,再通过做力的示意图来概括出压力的概念,并在原图上作出重力的示意图,以此来得出压力的产生及压力大小与重力的关系。
对于压强概念的形成过程,则是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产生的形变效果越大;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产生的形变效果越小;压力与受力面积都不相等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来判断压力的形变效果,从而分析推理形成压强概念。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5.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手压多枚图钉(尖端磨平)”这一实验引入压力和压力的形变效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板书:压力
观察实验过程及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使用在学生意识中“不太可能”的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并愿意探索其中的奥秘。
活动2【讲授】什么是压力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出示问题:
手压图钉时手上的坑我们在物理学上叫什么 是由于什么而产生的 什么样的力叫压力 它的三要素又是怎样的
通过实验现象和设问,回忆力、力的三要素和作用效果。
为后面压力的形变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作铺垫。
活动3【活动】重力和压力的区别
教师演示实验:“物体在电子称上不同倾斜程度时的示数”
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思考并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受力分析,引导学生区分,进一步理清压力的概念。
通过物体在水平、倾斜时不同放置情况下电子称示数的不同,很自然的得出压力与重力并不是同一个力。
活动4【活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设问:如果用手压一枚图钉,它的形变效果又会如何 为什么
让各小组展示猜想与假设
(教师板书)学生猜想内容。
设问:如何通过现有实验器材证明你的猜想
学生猜想:
手会被压坏
受力面积变小了……
小组讨论
创设情景,发现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层层引导、步步深入。并抓住学生猜想中含有科学成分的部分,给予引导,逐步靠近主题。
教师在各小组间来回巡视,引导学生如何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各小组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利用提供的实验器材或自己的物体分小组进行实验。
进一步让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积极参与的意识。
小组展示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过程。
学生先在下面做实验,然后再抽几组进行展示。
通过不同的实验器材的选择,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动手能力
演示砖块压海绵实验。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
活动5【讲授】压强的定义
设问:当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等时,又如何通过压力和受力面积比较压力的形变效果
出示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
(多媒体课件:压强的概念、物理意义、定义式、单位)
介绍帕斯卡
学生通过分析数据,知道用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来反映压力的形变效果,引出压强的定义。
通过类比之前速度等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引出压强的定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小活动:“身边的物理”
根据生活经验估测单脚站立时的压强。
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
活动6【活动】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与老师一起进行课堂小结。
通过小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新知识,加强学生的记忆,巩固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