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
教案
1教学目标
1、能用溢水杯等器材探究浮力的大小。
2、会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简单的现象和计算。
3、经历科学探究,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展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4、通过实验合作探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2学情分析
本节是初中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是由于:本内容的学习与重力、二力平衡、力的合成、运动和力、密度、液体内部压强等力学知识有密切的联系;浮力知识在生活、工农业生产和国防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阿基米德原理是力学中很经典的规律之一。
本节以图片为情景,通过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从而提出猜测,再从定量关系出发,进一步提出假设,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得出初步结论—“阿基米德原理”。
本节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关注实验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合理猜想并形成假设,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学习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简单问题。
3重点难点
(1)重点:阿基米德原理。
(2)难点:探索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设计及操作过程
4教学过程
【导入】(一)引入新课
由一组图片如躺在死海海面上读书的人、升入高空的热气球等分析其中的原因,引入课题
活动2【活动】(二)新课教学
1.学生活动1:让学生将泡沫块慢慢按入盛满水的烧杯中,在实验时要求观察泡沫块慢慢浸入水中时手的感受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在学生进行实验时适时的提出如下问题:
(1)请你把泡沫块慢慢按入水中,体验你手的感受,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2)请描述一下你手的感受。这说明了什么
观察与描述:将物体从部分浸入水中到完全浸没后,并继续往下,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和液面变化情况。
(3)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同学的描述,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关
猜测: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水的多少有关。
2.学生活动2: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1)设计实验方案
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①如何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
②如何测量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实验所需的器材:弹簧测力计,重物,盛有液体的烧杯,溢水杯,空杯等。
实验步骤: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空小桶的重力G桶;
②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石块的重力G物;
③将石块体浸没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
④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盛水小桶的总重力G桶+水;
⑤计算出小石块受到水的浮力F浮和排出水的重力G排。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进行实验,归纳总结:
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水的重力相等。
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有普遍性,我们用塑料圆柱再一次做实验。
3.阿基米德原理:
⑴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⑵数学表达式:F浮=G排。
⑶进一步讨论阿基米德原理导出公式:
F浮=G排=m排g=ρ液V排g
4.学以致用:测王冠密度的题目
在“阿基米德解开王冠之谜”的故事中,若王冠的质量为0.49N,浸没在水中称时,测力计示数为4.5N.求:
(1)王冠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2)王冠体积为多大
(3)王冠的密度是多少 王冠是否是纯金的 (金的密度是17.3x103kg/m3)
5.小结:说说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活动3【测试】(三)课堂检测
1.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的
力,物理学中把它叫做浮力,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浮力的方向总是
。
2.当物体全部或部分浸在液体中时,它会受到
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所排开这部分液体所受的
。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3.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表达式为
,其中F浮表示
,ρ液表示
,V排表示
。
4.把体积为2×10-4米3的铜球浸没在水中,排开水的重力是
牛,铜球受到的浮力是
牛。
5.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金属块,金属块在空气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金属块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之差表示
(
)
A.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之差
B.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
C.物体在液体中失去的重力
D.物体在液体中的重力
6.体积为4×10-4米3的物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求:该物体所受到的浮力F浮。
活动4【作业】(四)布置作业
1.把重5牛、体积为5×10-4米3的金属球全部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溢出水的重力为____
牛,金属球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为
牛。
2.阿基米德原理的适用范围是
(
)
A.只适用于水和空气
B.只适用于液体
C.只适用于气体
D.适用于液体和气体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物体浸没在水中越深,受的浮力越大
B.密度较大的物体在水中受的浮力大
C.重的物体受的浮力小
D.同体积的铁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受的浮力一样大
4.如图所示,物体重15牛,浮在水面上,用力的图示法,画出该物体受到的浮力。
5.体积为2×10-4米3的铜块,在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的浮力各是多少
⑴铜块全部浸没在水中;
⑵铜块的一半浸没在酒精中。(铜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酒精的密度是0.8×103千克/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