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产生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航海载重线的意义。。
知道液体密度计的工作原理。
知道船体空心设计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设问,进一步巩固有关物体沉浮的条件的知识和阿基米德原理。
通过实验探讨,
体验在航海行驶中载重线的意义。
通过实验探讨,理解密度计的工作原理。
通过实验探讨,知道船体空心设计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感受浮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
。
通过我国最早的独木舟的介绍,感受我国古代文明的伟大.
2学情分析
本节是上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第六章第4节阿基米德原理的第三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以后,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特强,喜欢动手实验,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在本节课之前,他们已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对浮力的方向、浮力的大小已有所了解,但是学生对于阿基米德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陌生的,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还比较低,利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和现象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为此,对教材上的应用(船体空心、远洋航轮的国际载重线和液体密度计)的原理的理解,设计了相应的活动,利用实验直观形象地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特别是液体密度计的制作,更容易操作,也更能解决具体的问题。
3重点难点
重点:航海载重线的意义,液体密度计的工作原理,船体空心设计的物理意义。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4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引入
引入新课,复习有关知识(阿基米德原理)
复习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
决定浮力大小的2个因素:液体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
今天呢,我们主要就是要研究阿基米德原理在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应用.
活动2【活动】1、船体空心
活动1:观看橡皮泥放入水中,沉底。
提问:同学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橡皮泥不沉底吗
小组活动,讨论并且尝试
提问:为什么同一个物体放在同一杯水中,有时沉底,有时漂浮呢
(引导学生回答)
实验结论:液体密度不变,改变了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从而改变了浮力的大小。
所以巨大的轮船、潜艇、海上钻井平台和浮船坞都是钢板焊接成的空心体,比起相同质量的实心钢材,这样排开巨量的水,从而产生巨大的浮力来平衡船体和所载货物的重力。
介绍知识:古书的记载说明,我们的祖先从落叶和树干能在水中飘浮的现象得到启示,从而造出了船。起初的造船方法是,将圆木的一面剖开,掏挖成凹形,如此便加强了在水中的稳定性,也增加了运载量。这就是我国最早的船——独木舟。《易·系辞》所说“伏羲氏刳(剖开)木为舟”,反映的就是上古时代人们制造独木舟的情形。
活动3【活动】2. 航海载重线
活动2。把烧杯放入水和盐水中,观察吃水线的深度。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
烧杯放入水和盐水中,漂浮在液体上。
实验现象:烧杯在水和盐水中的位置不同,浸入水中的深度更深。
实验结论:
重力等于浮力,重力不变,液体密度越小,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吃水就越深。
老师:好,其实刚才举的例子中的知识,在生活中也有应用,在现在船舶航行中就有这么一个载重线的设计。
远洋轮船船体上的国际航行载重线,分别表示淡水,夏季海水,冬季海水。三种液体的密度相比较,淡水最小,夏季海水其次,冬季海水最大,请同学在船体上分别标识出三条载重线表示的液体顺序。
活动4【活动】3.液体密度计
老师:根据这个原理,在生活中呢,人们制作了一个可以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液体密度计。
提问:液体密度计的刻度大小是怎么排列的呢
观看液体密度计的刻度特点(从上往下,逐渐变大)
解释:重力等于浮力,重力不变,液体密度越小,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浸入的深度就越深。
活动3:制作密度计(利用吸管和橡皮泥制作,提供已知密度的水、酒精)
老师:根据这个原理,在生活中呢,人们制作了一个可以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液体密度计。
提问:液体密度计的刻度大小是怎么排列的呢
观看液体密度计的刻度特点(从上往下,逐渐变大)
解释:重力等于浮力,重力不变,液体密度越小,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浸入的深度就越深。
活动3:制作密度计(利用吸管和橡皮泥制作,提供已知密度的水、酒精)
活动5【练习】巩固训练
1.用同一支密度计先后放入酒精和盐水中,它都浮在液面上,所受浮力分别为F1和F2,
F1
F2,它在酒精中露出的体积
它在盐水露出的体积。(填“>”、“=”、“<”)
2.个体积相同的物体漂浮在液面上,甲浸在酒精中露出3/8,乙浸在水中露出1/4,比较它们所受的浮力:F甲
F乙;比较它们的密度,ρ甲
ρ乙(填“>”、“=”、“<”=)。
3.木块重0.5牛,漂浮在水面上,恰好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此时木块受到的浮力为
牛,再用
牛的向下压力作用在木块上,木块才能全部浸没于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