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
教案
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级第一学期《第六章
压力与压强》“6.1密度”
的教学内容。密度是本章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也是学习本章节后续内容(压强和浮力)的基础。计划3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设想通过学生实验探究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本实验为学生探究性实验,重点突出的要素是“数据处理”、“归纳结论。”在分组实验,收集、记录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学生通过绘制m-V图像寻找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体会用图像处理数据、归纳结论的方法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正确使用电子天平测量物质的质量
(2)会正确使用量筒测量体积
(3)会用测得数据描点
过程和方法
体会经历“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的过程,在比较、归纳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的过程中,感悟客观现象,客观事实通过合理猜想是得出结论的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的过程。数据的处理,结论的归纳。
教学难点:归纳总结出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设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学习活动卡。
大米,不同体积的石块(形状不规则),清水,电子天平,量筒,细线,烧杯。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包括四个环节:第一环节:通过为不同瓶子里面的液体找朋友的游戏,初步建立物质质量和体积有关系的概念,引入猜想:同种物质之间,质量和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二环节:通过不同的三组材料来探究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第三环节:整合多组同学的实验数据,得出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并同时加深和延长,由同学去发现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之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区别。第四环节: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结论。
教学流程:
(一)引入
游戏——找朋友。在7个形状不同的瓶子中找出肯定是同种液体的瓶子,以及肯定不是同种液体的瓶子代号。
结论:体积相同,质量相同的液体是同种液体。
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液体,种类不同。
猜想:如果液体的质量和体积都不同呢?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二)新课教学
(1)学生实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分小组利用给定的器材进行实验,记录质量与体积的数据。(记录在活动卡上)
交流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结论: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不同物质,体积相同,质量不同。
通过实验数据,学生在透明胶片上描点,教师通过叠加同种物质的透明胶片绘制m-V图像。分析图线,归纳实验结论。
结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
(4)教师叠加不同种物质的胶片对m-V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图线,归纳实验结论。
结论: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三)小结(板书)
6.1探究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1、同种物质m-V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
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质量与体积比值相同。
2、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一般不同。
学习活动卡
实验目的: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实验器材:电子天平、量筒、清水、形状不规则的石块、细线、大米。
实验步骤:
1、每组同学选取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如石块(或清水,大米)。
2、用电子天平测量并记录下石块(或清水,大米)的质量,填入表格中。(思考:为何要先测质量?而不是先测体积?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如何测量体积?)
3、在量筒中倒入适当的水,记录水的体积V1;把系有细线的石块慢慢放入量筒并浸没在水中,记录此时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2,计算出石块的体积V,填入表格中。(思考:其他的物质又该如何测量体积?)
4、改变石块(或清水,大米)的体积,测出相应的质量。完成三组,并将数据填入相应的表格中。
表一:物质为大米(改变大米的体积为累加法,既先测一份大米的体积和质量,再增加一些大米,再次测量大米的体积和质量等)
物质
实验次数
大米的质量m/克
水的体积V1/厘米3
水和大米的总体积V2/厘米3
大米的体积V/厘米3
大米
1
2
3
表二:某种液体(用量筒量取不同量的液体,并读出液体的体积,再倒入烧杯中测量液体的质量,不要忘记减去烧杯的质量哦!)
物质
实验次数
烧杯的质量m/克
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克
液体的质量m/克
清水的体积V1/厘米3
清水
1
20
2
30
3
40
表三:石块(测出3块石头各自的体积和质量)
物质
实验次数
石块质量m/克
水的体积V1/厘米3
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2/厘米3
石块的体积V/厘米3
石块
1
2
3
5、数据处理
用横坐标表示体积V,纵坐标表示质量m,在m-V坐标系中分别标出表格中的实验数据点。(作图在方格纸上进行)
m-V图像是一条
。
6、实验结论:
(1)同种物质,
。
(2)不同物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