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主备人: 审核人: 时间:
【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白描手法的运用。
3.感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学习重点】
1.熟读、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白描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
感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明太祖朱元璋曾定都于金陵),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 )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
趣,风格独特。白描。
2.白描原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粗字注音。
毳(cuì)衣
雾凇(sōng) 一芥(jiè)
沆砀(hàng dàng)
铺毡(zhān)
喃喃(nán)
2.文言词语积累。
(1)重点词语。(解释加点字词)
人鸟声俱绝(消失)
是(这)日
更(古代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
余拏(撑)一小舟
拥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炉火
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上下一(全、都)白
焉得(哪能)更(还)有此人
强(尽力)饮三大白(大杯)
莫说相公痴(痴迷)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客居)此
(2)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
白:
上下一白(白茫茫)
三大白(杯)
大:
大喜(非常)
三大白(形容词,大)
更:
是日更定(古代计时单位)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3)词类活用。
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是金陵人,客此。(名词作动词,客居)
3.找出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余住西湖 天气情况:大雪三日
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要求读得自然流畅,注意停顿。
5.文中哪个词语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
“痴”
二、合作探究。
1.疏通文意。
2.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
“是夜更定”,他居然在凌晨的时候去看雪,是“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
3.“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痴”字体现的是作者对山水的痴迷,对世俗之外高雅情趣的痴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4.赏析写景两句。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描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夜中雪景,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5.怎样理解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情趣,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三、拓展延伸。
1.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一句与“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意境相同,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摘录几联。(不少于4联)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②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⑤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⑦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