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四首》导学案
主备人: 审核人: 时间: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知识链接】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他对“和平、宁静、美好的”生活向往之情我们在《桃花源记》中领略到。本诗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著有《李太白集》。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职责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二十五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西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在北宋时做过官,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
【自主预习】
(一)自主预习。
1.作家作品我来写。
(1)陶渊明—东晋—《归园田居》
(2)王维—唐—《使至塞上》
(3)李白—唐—《渡荆门送别》
(4)陈与义—北宋—《登岳阳楼》
2.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注音或写字。
带月荷(hè)锄归
晨兴理荒huì(秽)
道狭草木长(zhǎng)
属(shǔ)国过居延
征péng(蓬)出汉塞(sài)
萧关逢候骑(jì)
都护在燕(yān)然
丰年留客足鸡tún
(豚)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带月荷(扛着)锄归
但(只要)使愿无违
大漠孤烟(烽烟)直
长河(黄河)落日圆
江入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流
仍怜(爱)故乡水
莫笑农家腊酒浑(浑浊)
拄杖无时夜叩(叫门)门
4.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四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5. 读一读。
要求: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
6. 译一译。
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理解诗歌内容。
我的疑惑:
(二)自主学习。(诗歌学习方法: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1.听范读,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齐读。
3.按自己的理解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4. 再听配乐诗朗诵,边听边想,想像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二、合作探究。
(一)探究《归园田居》其三。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2.你能说说陶诗中的“愿”指的是什么?
“愿”指:意愿。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3.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二)探究《使至塞上》。
1.颈联中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
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流传的名句,你认为它好在哪儿?简洁地说一说。
参考: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3.读了全诗你认为作者所描之景如何与所处心情紧密结合起来的。
通过“孤”“直”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特征,而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三)探究《渡荆门送别》。
1.你认为全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写作者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用自己的话说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描绘的景色。
(苍茫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伸展,渐渐消失了,一泻千里的江水奔入辽阔无际的原野,滔滔东流)
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四)探究《登岳阳楼》其一。
1. 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 “悲”在何处?
围绕一个“悲”字展开。概括:景悲:夕阳,暮时,老木沧波;己悲:万里来由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国悲:北宋灭亡,国家动荡不安 。
2. 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之情。
三、当堂检测。
1. 下面诗句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C )
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D.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2. 按要求把下列诗句填写完整。
⑴《使至塞上》中描写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消息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⑵《归园田居》中,描写诗人早出晚归辛勤劳作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⑶《渡荆门送别》的颈联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⑷《登岳阳楼(其一)》融情于景,借景抒怀的句子是: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四、拓展延伸。
把《归园田居》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不少于300字,写在下面。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