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学案ppt版+习题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2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学案ppt版+习题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0-27 19:45:36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新经济政策:
(1)目的: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2)时间:_____年开始。
(3)内容:允许_____________,大力发展_________。
(4)作用:促进了_________的恢复和发展。
1921
多种经济并存
商品经济
国民经济
2.苏联的成立:
(1)时间:_____年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加盟国:___________、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扩大为15个。
1922
俄罗斯联邦
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两个五年计划:
(1)重点:执行五年计划,重点发展_______。
(2)过程:__________年,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3)成果: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_______,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2.农业集体化:
(1)目的: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2)措施:放弃新经济政策,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打击富农。
(3)完成:1937年,完成农业集体化。
重工业
1928-1937
工业国
3.斯大林模式:
(1)背景:在苏联外有_________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
下形成。
(2)标志:1936年_______的制定。
(3)特征:高度集中的_____________。
(4)评价。
①作用:对苏联工业化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弊端:第一,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比例失调。第二,片面强调_______
_____,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_____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
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浪费资源。
帝国主义
新宪法
经济政治体制
产值和
产量
农业
【比较记忆】
☉1917年苏俄成立,1922年苏联建立,1936年苏联确立社会主义制度。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国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数字记忆】
☉一项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两次探索: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三个时间:1921年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1922年苏联成立,1936年苏联新宪法制定。
☉四大措施: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史料解读】
  我们也学会了,至少是在一定程度上学会了另一种必要的革命艺术:随机应变……就选择另一条道路来达到我们的目的。
 ——列宁
【解读】材料说明了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灵活的策略,善于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策略。这体现了列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知识构建】
A:___________  B:_____  C:___________
新经济政策
苏联
斯大林模式
【历史线索】
  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分别是列宁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伟大探索而取得的成果。新经济政策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苏维埃政权。“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反思历史,我们应汲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把18世纪以来思想先驱们对社会主义的种种构想和憧憬变为现实,这无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经历的最深刻、最壮丽、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尽管这场变革存在弊端,但无损于它至今带给人类的伟大进步意义。面对历史,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一件事: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
【两位伟人的不同抉择】
(1)上面两位人物分别是谁
提示:列宁,斯大林。
(2)结合史实说明,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他们各自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列宁: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加强发展重工业的“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运动,形成“斯大林模式”。
【扶木犁穷国到工业化强国】
(3)图一中苏联为实现“工业化之路”实施了什么计划,取得了什么成果
提示:实施了第一、二个五年计划。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4)图二反映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指出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中,与图二类似的历史事件。
提示:农业集体化。实行农业生产合作化(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功过鲜明的斯大林模式】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20世纪30年代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
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一个发人深思的结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使得斯大林模式成了社会主义的经典模式,这一经典的社会主义国家却以这样的结局在历史上画了一个圈。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评价。
提示:利:使苏联跻身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这一模式具有严重的弊端: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一课一练·提素能
一、选择题
1.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是 (  )
A.十月革命后广大人民生活极端痛苦
B.创建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C.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面临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
D.列宁要把苏俄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2.1921年领导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是 (  )
A.亚历山大二世
B.列宁
C.斯大林
D.赫鲁晓夫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苏俄在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2015·内江中考)“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这则材料来源于 (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临时政策
D.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辨析能力。新经济政策规定,对农民征收固定的粮食税,农民在向国家交了粮食税以后,余粮归自己支配。
4.“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材料主要论述了新经济政策 (  )
A.实施的背景
B.实施的内容
C.实施的过程
D.实施的结果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可知选D。
【拓展延伸】评价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苏俄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始,是列宁从苏俄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它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它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5.下图是苏联的国徽和国旗,以下共和国在苏联成立之初,不可能悬挂这些标志的是 (  )
A.俄罗斯联邦
B.乌克兰
C.乌兹别克斯坦
D.白俄罗斯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1922年苏联成立,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故选C。
6.(2015·桂林中考)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充满了开创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其探索过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
A.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立“苏联”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十月革命
C.十月革命—成立“苏联”—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
【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列宁的历史功绩,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苏俄成立后,为粉碎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1922年,苏联成立。
7.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为此,苏联实行了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两个五年计划建设
D.农业集体化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故选C。
8.马克垚在其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中认为:“(1924年后)苏联政府制定的工业化路线,不同于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化经验。”这是因为苏联工业化 (  )
A.优先发展农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优先发展国防工业
D.优先发展重工业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苏联在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中,优先发展重工业。
9.1936年苏联新宪法又称斯大林宪法,以下内容可能出现在这部宪法中的是
 (  )
A.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
B.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D.我国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A、B、C分别出自《权利法案》《人权宣言》《土地法令》。苏联在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故D符合题意。
10.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成功地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同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苏联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D符合题意。
11.斯大林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是苏联解体的根源,其主要特征是 (  )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B.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C.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D.提倡个人崇拜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12.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购物。“有肉吗 ”“没有。”“那牛奶呢 ”“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店看有没有牛奶卖。”这则笑话 (  )
A.赞扬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
B.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讽刺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带来的物资短缺问题
D.表明苏联人特别爱吃肉、喝牛奶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斯大林时代的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造成经济部门发展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题干中的这则笑话反映的正是当时生活物资短缺的现实。
二、非选择题
13.(2015·泉州中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25年俄国[苏俄(联)]粮食产量
年份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注:1普特=16.38千克
——《历史——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13—1921年俄国(苏俄)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
(2)概括1921—1925年俄国[苏俄(联)]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历史——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理解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指的是什么。
材料三 (苏联)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想,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概括材料三中作者对苏联实施“五年计划”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结合1913—1921年俄国(苏俄)的历史回答。1913—1917年,俄国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1917—1918年,苏俄面临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困境,为此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2)题结合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回答。第(3)(4)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斯大林模式,联系相关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原因:战争的影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变化趋势:逐步增加(上升)。主要原因:社会相对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3)“新的经济体制”指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回答斯大林模式亦可)
(4)赞赏(或肯定)苏联实施“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