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2.措施:在_____、_____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3.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___,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4.结果: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_____年,赫鲁
晓夫被迫下台。
经济
政治
斯大林模式
1964
二、苏联的解体
1.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苏联经济发展面临停滞局面。
(2)时间:_____年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进行改革。
1985
(3)内容。
阶段
领 域
影 响
前期
_____改革
没有成果,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
下降
后期
政治方面
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主要表现为一党制转变
为_______,国家权力分散
经济
多党制
2.催化剂:“八一九事件”。
(1)时间:_____年8月19日。
(2)目的:试图使“___________尽快摆脱危机”。
(3)结果:戈尔巴乔夫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_______控制了全局,苏联分裂进一步加快。
1991
国家和社会
叶利钦
3.解体:
(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越来越僵化。
(2)时间:_____年底。
(3)实质: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
1991
【比较记忆】
赫鲁晓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之比较
相同点: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改革过程都脱离了苏联实际;
☉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不同点:
☉前者取得一定成效,而后者在经济领域未见成效后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前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史料解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解读】赫鲁晓夫的改革实践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他在改革进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错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改革成效不大,是一个失败的改革家。
【知识构建】
A:_________ B:_____
赫鲁晓夫
苏联
【历史线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斯大林逝世后,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再到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是这些改革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1953年斯大林去世,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斯大林之后的继任领导者们,他们是如何进行改革的,结果如何
【改之“乱”——赫鲁晓夫改革】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的。
提示: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2)图三中赫鲁晓夫的墓碑由黑白两色的花岗石交叉在一起,“黑白相间的墓碑,毁誉参半的一生”是他最好的写照。从改革的角度谈谈对他的评价。
提示:赫鲁晓夫上台后,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改之“垮”——戈尔巴乔夫改革】
材料二
材料三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面临怎样的形势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材料三中的“某大国解体”有什么关系
提示:形势:经济发展面临停滞,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关系: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改之“思”——中苏改革不同结果】
(4)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提示: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进行了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一课一练·提素能
一、选择题
1.右图的漫画是《跛足的巨人》,这是对苏联经济发展的形象比喻,这一现象出现的缘由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斯大林模式重视工业、忽视农业的做法,使苏联工农业发展极不协调,整个国家就像是一个行走不稳的跛足巨人。
2.(2015·云南学业考)执政于20世纪50-60年代,试图克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而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是 ( )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和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开始进行改革。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3.与1953年相比,1958年苏联谷物产量增长91%,肉类产量增长62%,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
A.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B.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
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由题干中的时间“1958年”可知当时苏联正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拓展延伸】正确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积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消极: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脱离实际,主观主义,急躁冒进,并且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失败。
4.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改革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性质
B.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C.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D.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赫鲁晓夫改革仅仅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这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5.有学者评论某次改革时说:“天冷,本想弄点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烧了。”据此判断,他评说的是 ( )
A.列宁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
C.邓小平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干中的评论是说这次改革不但没有成功,反而引起灾难性的后果。列宁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邓小平改革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停滞的局面进行改革,但是由于改革的失败,却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6.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将改革的重点首先放在了 ( )
A.政治领域
B.经济领域
C.思想领域
D.外交政策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停滞局面,首先将经济改革作为重点。
7.下列有关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发生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苏联进行政治改革
②苏联进行经济改革
③八一九事件
④苏联完全解体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④②
D.②①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和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后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八一九事件”发生于1991年8月19日,这一事件加速了苏联的解体。由此可判断D符合题意。
8.“遗憾的是,列宁创建的国家没有了,我们引以为骄傲的莫斯科已不再是各族人民的首都。”表达出对苏联解体的惋惜之情。苏共高级领导人为挽救苏联解体所做的最后一次政治努力是 ( )
A.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B.签署明斯克协定
C.发动“八一九事件”
D.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91年8月19日,由苏联高级领导人发动了旨在挽救苏联解体的“八一九事件”,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最后失败了。
9.《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讲到: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导致“红旗悄然落下”的事件是什么
( )
A.苏联解体
B.东欧剧变
C.赫鲁晓夫改革
D.美苏争霸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991年”“克里姆林宫”“红旗悄然落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是苏联解体。
10.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这句话中“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是 ( )
A.国家已经四分五裂
B.国家名称发生变化
C.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D.执政党失去了政权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的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变化,即由原先的社会主义制度变成了资本主义制度。
11.“俄国——苏联”的发展之路曲折起伏,在其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改革有不同特点,也产生了不同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封建经济发展
②赫鲁晓夫改革首先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③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
④戈尔巴乔夫改革最初集中在经济领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由此判断①表述有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由此判断③表述有误。
12.苏联解体表明了 ( )
A.列宁主义的失败
B.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C.“苏联模式”的失败
D.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
【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苏联解体只是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苏联模式”的失败,不是列宁主义、社会主义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
二、非选择题
13.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风靡全国,俄罗斯(苏联)的发展历史尤其引人注目。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积极改革,促进发展】
材料一 1856年3月,沙皇……在对莫斯科贵族的一次讲话中指出:“……现行的农奴领有制不能一成不变,与其等待农奴自下而上地来解放自己,倒不如从上面来废除农奴制度,解放农奴为好。”他后来又在国务会议上强调:“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
(1)这位沙皇指的是谁 材料中的“改革方案”指的是什么
【道路探索,导致垮台】
材料二 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许多人死于饥饿。为此,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2)为解决材料二中的危机,新兴的苏维埃俄国采取了什么政策
材料三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3)材料三中“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苏联的模式”指什么
材料四 据新华社莫斯科1991年12月30日电:1991年岁末,莫斯科风雪弥漫,克里姆林宫屋顶上已不见印有锤子和镰刀的鲜艳红旗。……红场上,一位远道而来的老年妇女对记者说:“遗憾的是,列宁创建的国家没有了,我们引以为骄傲的莫斯科已不再是各族人民的首都。”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这个历史事件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过程反思,得出启示】
(5)通过对俄罗斯(苏联)发展的学习,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识记能力。第(1)题由材料一中的“农奴制”“改革方案”可知这是亚历山大二世进行的农奴制改革。第(2)题依据材料二提示时间“1920—1921年”及所学可知这是新经济政策。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斯大林模式。第(4)题根据时间“1991年12月30日”“莫斯科已不再是各族人民的首都”等信息,可知该事件是苏联解体,其影响标志两极格局的结束。第(5)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改革。
(2)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事件:苏联解体。影响:标志两极格局的结束(或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5)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在建设道路的选择上,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