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2016---2017学年1-4单元期中综合检测(B)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2016---2017学年1-4单元期中综合检测(B)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0-28 06:3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中综合检测(B)
第一至四单元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的历史事件是 (  )
A.巴黎公社的成立
B.俄国二月革命的胜利
C.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D.苏联的成立
【解析】选C。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由此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
2.(2015·乌鲁木齐中考)近两年“中国流行语”排行榜上,赫然在列的有“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词句。如果1921年的苏俄有“年度流行语”排行榜,你认为能上榜的是 (  )
A.十月革命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成立
D.“一五”计划
【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经济政策,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从时间入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3.图形标志用于表达特定的历史或事物信息。右图是 (  )
A.奥运标志
B.不结盟标志
C.欧盟旗帜
D.苏联标志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图片展现的是苏联国徽。
4.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罗斯福新政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由题中“苏联制度”“送上工业化的大道”“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可知选C。
5.1919年1月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会议,列强经过5个月之久的争吵,才同哪个国家签订《凡尔赛和约》 (  )
A.日本
B.中国
C.德国
D.苏俄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凡尔赛和约》是战胜的协约国同德国签订的。
6.(2015·郑州模拟)有学者认为,世界近现代史中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实际上,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因为它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国们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不包括 (  )
A.分区占领德国
B.《凡尔赛和约》
C.成立国际联盟
D.《九国公约》
【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分区占领德国是在雅尔塔会议上作出的决定。
7.列宁曾这样评论:“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文中的“两个大国”是指 (  )
A.苏联、美国
B.日本、美国
C.中国、美国
D.美国、苏联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华盛顿会议召开的目的是解决日、美两国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而《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便利,所以美、日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8.“我曾修过一条铁路,如今它已建成——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 ……我曾建过一座塔楼,如今它已竣工——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 ”这首流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歌曲,反映了当时美国 (  )
A.兴建基础设施
B.乞讨风气时尚
C.出现经济危机
D.社会道德沦丧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能给我一角钱吗”“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等,可知与经济大危机有关。经济大危机导致了美国工人大量失业,生活贫困。
9.(2015·南通中考)罗斯福新政要求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严格规定产品数量、价格、销售范围、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这一举措反映了美国(  )
A.工业企业产量增长
B.政府加强对经济的调控
C.计划经济体制完善
D.经济危机得到根本缓解
【解析】选B。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特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罗斯福新政期间,为了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控制,颁布了《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各个企业的生产规模、工人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10.李老师出示了以下三个信息,与之相符合的史实是 (  )
A.美国南北战争
B.苏俄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新政
D.马歇尔计划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一上台就实行新政。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为此颁布了《国家工业复兴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了加强,这是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11.2014年12月13日,是我国首个国家公祭日。中国政府隆重举行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下列事件与南京大屠杀惨案同属于法西斯暴行的有
(  )
①凡尔登战役
②国会纵火案
③反犹狂潮
④攻克柏林战役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辨析能力。凡尔登战役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攻克柏林战役是对德国法西斯的正义战争。故选B。
12.“绥靖主义者是在喂鳄鱼——可预计最后鳄鱼把他也给吃了。”这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绥靖政策的评价。下列事件验证了丘吉尔的推断的是 (  )
A.希特勒建立纳粹政权
B.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战败投降
C.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
D.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英、法两国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求得一时和平,并企图将祸水东引,从而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结果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本土受到德军猛烈轰炸,法国则败降,两国可谓自食其果。题干中的“绥靖主义者”指英、法等国,“鳄鱼”指德国。
13.德、日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常“不宣而战”。在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对下列哪一国家“不宣而战” (  )
A.法国
B.英国
C.苏联
D.美国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41年6月22日,德军掉头向东,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
14.1941年12月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演讲:“昨天,1941年12月7日——它将永远成为国耻日……不论要用多长时间才能战胜这次预谋的侵略,美国人民将以自己正义的力量去赢得彻底的胜利。”材料中“昨天”发生的事件是指
 (  )
A.珍珠港事件
B.莫斯科保卫战
C.诺曼底登陆
D.慕尼黑阴谋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15.(2014·盐城中考)雅尔塔会议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基础。下列对会议内容表述有误的是 (  )
A.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
B.决定成立联合国
C.苏联准备参加对日作战
D.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辨析能力。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的会议,是1942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会议。
16.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共同进行的壮举是 (  )
A.保卫斯大林格勒
B.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C.诺曼底登陆
D.攻克柏林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据史实分析,保卫斯大林格勒与攻克柏林均是苏联进行的,诺曼底登陆的参与者是以美、英为主的盟军,故A、C、D与题意不符。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是由世界上所有反法西斯人民和国家组成的统一战线,其中既有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还有中国等受法西斯侵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因此,本题应选B。
17.右图现象说明,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进入 (  )
A.蒸汽时代
  
B.电气时代
C.新经济时代
 
D.钢铁时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理解、识记能力。观察图片结合课本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美国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发展,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由此可确定C正确。
18.右面旗帜的图案是由十二颗星围成的一个圆圈,此图案突出表达的思想是 (  )
A.团结联合
 
 B.自由民主
C.平等博爱
 
 D.人权法治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图中图案是欧盟的标志。欧盟成员国之间,实现了经济上的互通,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A符合题意。
19.1950-1979年,日本每年把全部财政预算的20%以上投入教育领域。这说明日本 (  )
A.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B.重视人才培养
C.实行贸易立国政策
D.引进先进技术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1950-1979年,日本每年把全部财政预算的20%以上投入教育领域,这说明日本重视人才培养。
20.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文中的“挑战”是指 (  )
A.美国经济的滞胀
B.苏联的威胁
C.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崛起
D.中国的崛起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困难,得到美国的援助和扶持。20世纪70年代,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崛起,而此时美国受到经济危机严重打击,经济地位下降。C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0分,第24题13分,共50分)
21.(2015·荆门学业考)历史证明,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编者按: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率……苏俄实行新政策,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税的税额应当比以前用余粮收集制的方法所征收的少)除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二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了对付经济危机,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国家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罗斯福政府花费巨资兴建大型水利工程,包括许多巨型堤坝和水库,这些工程使美国政府获一举多得之利。
——摘编自百度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国家百废待兴。西欧国家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利用美国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欧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到20世纪90年代,欧洲国家区域一体化趋势日益增长。1999年元旦,欧洲通用货币欧元正式启用。
(1)材料一体现了苏俄哪一新政策的内容 这一政策主要“新”在哪里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说明美国政府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4分)
(3)材料三中美国的“援助”指的是什么 (2分)20世纪90年代,欧洲国家区域一体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2分)
(4)从苏俄实行新政策和罗斯福实行新政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2分)
【解析】第(1)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第二问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材料一回答。第(2)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罗斯福新政。第(3)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是为了对付苏联,实施了援助西欧经济复苏的马歇尔计划。第(4)题属于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任意一点即可)
(2)对工业的调整。加强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农业生产;便利了水上交通;吸纳了大量失业者就业;刺激了生产和消费;提高了该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等。(任意一点即可)
(3)援助西欧经济复苏(马歇尔计划)。欧盟的成立。
(4)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的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任意一点即可,有其他表述,意思相近也可)
22.某校开展“世界现代史三次会议及影响”研究学习活动。
【读图说史】
(1)读上图指出这一会议的操纵国是哪三个国家。协约国与德国签订哪一条约 (4分)
【中外关联】上图所示会议拒绝中国代表提出的合理要求,将德国在中国山东侵占的一切权益转给日本。
(2)这一错误的抉择,引发了中国哪一历史事件 (2分)
【理解学习】1938年9月,英、法、德、意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签订慕尼黑协定,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3)为什么说慕尼黑协定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3分)
【论从史出】
史实
结论
为了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1945年2月,苏联斯大林(社会主义)、美国罗斯福(资本主义)、英国丘吉尔(资本主义),在雅尔塔召开会议,这个会议对协调盟国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4)论从史出是一种学习方法。根据以上史实,你会得出什么结论 (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比较能力。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由英、法、美操纵,同战败的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由于中国的正当权利遭到拒绝,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据此分析回答第(1)(2)题。1938年召开的慕尼黑会议上,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这一协定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主权,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由于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使德国法西斯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从而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据此回答第(3)题。第(4)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答案不唯一,只要能体现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面对共同敌人时可以合作,或大国之间的协作对解决重大国际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的意思即可。
答案:(1)操纵国:英、法、美。条约:《凡尔赛和约》。
(2)历史事件:五四爱国运动。
(3)原因:慕尼黑协定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主权,绥靖政策达到顶峰。英、法纵容侵略,使德国法西斯得寸进尺,从而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4)结论: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面对共同敌人时可以合作。②大国之间的协作对解决重大国际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盛顿会议之后,日本出版了《如果日本同美国发生战争》一书,书中指出:“日本帝国只有当它的根延伸到大陆上的时候才能够继续生存和生长,它离开了大陆就必然会死亡。可是美国却残忍地企图砍掉这些根,并企图取代日本在东亚大陆上推行自己的帝国主义。”
材料二 列宁指出:“远东的全部外交史和经济史使人毫不怀疑,在资本主义基础上,要防止美日之间日益尖锐的冲突是不可能的。”
(1)材料一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日争夺的重点地区在哪里 列举一例说明华盛顿会议是如何协调美日之间的矛盾的。(5分)
(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哪一事件证实了材料二的结论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就美日关系史谈谈对你的历史启示。(5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第(1)题,巴黎和会虽然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结合《九国公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的内容、影响回答协调美日之间的矛盾。第(2)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第二问属于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美日争夺的重点地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回答对中国展开争夺,争夺太平洋地区海上霸权也可)。《九国公约》协调了美日在中国的扩张政策,改变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侵略的局面;《四国条约》相约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属地的权益,拆散了英国、日本同盟;《五国条约》规定五国海军主力舰吨位,限制了日本海军力量的发展。(回答其中一点即可)
(2)日本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启示: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外交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国家利益);美日利益争夺是造成远东和太平洋地区不稳定的主要因素;美日以牺牲中国利益为前提实现妥协;压制与妥协造成了短暂的均势与和平,但是不可能消除美日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回答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24.(2015·潍坊模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走上了不同的经济发展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首脑会议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2年2月7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设立理事会、委员会、议会,逐步由区域性经济共同开发转型为区域政经整合的发展。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材料二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取得了过去30年以来最好的经济成绩。到2000年,美国经济增长时间超过了60年代,创造了增长时间最长的纪录……每年的经济增长达到了4.5%,失业率降到了4%,发展速度名列西方发达国家前列。
材料三 日本是缺乏资源的国家,是用教育的作用开采人的脑力、心中的智慧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这是今天日本在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获得发展的原动力。
——1984年日本文部大臣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1)根据材料一,回答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形成的国际组织是什么 这一组织的性质是什么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以上特点的原因。(7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分)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第(1)题由材料可知形成的国际组织是欧洲联盟。欧洲联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或地区性政治经济组织。第(2)题链接美国20世纪9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的有关知识回答。第(3)题依据材料三回答即可。
答案:(1)欧洲联盟。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地区性政治经济组织)。
(2)持续时间长;增长速度高;失业率低。(答出两点即可)原因:进行社会经济改革;大力发展教育与科技;利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答出两点即可)
(3)重视教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