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评价检测(四)
第七、八单元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宣称:“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材料中的“自由国家”指的是 ( )
A.资本主义国家 B.发展中国家
C.社会主义国家 D.亚非拉国家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美国某政治家曾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提到:“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据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的措施是 ( )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发表“铁幕”演说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建立北约组织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通过关键信息“美国”“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可判断相关措施是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3.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此前,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标志是 ( )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C.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D.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4.赫鲁晓夫为了“往美国人的裤子里塞一只刺猬”,实施了一次名为“阿纳德尔”的行动,在美国人的眼皮底下,将一支军队,大量的武器弹药、空军装备、装甲设备……从一个半球运往另一个半球。此行动引起了 ( )
A.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C.古巴导弹危机
D.中美关系的改善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赫鲁晓夫”“美国”“一支军队,大量的武器弹药、空军装备、装甲设备”等可判断与古巴导弹危机有关。
5.史料的解读是运用史料的重要基础。下表为美国、苏联国防开支表(单位:10亿美元)。
1950年
1953年
1954-1961年
1962年
1970年
美国
14.5
49.6
40.5~47.8
52.3
77.8
苏联
15.5
25.5
26.7~43.6
49.9
72.0
对上表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 )
A.美苏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B.苏联取得了与美国平等的地位
C.美国军费开支总是多于苏联
D.美苏争霸中美国始终处于攻势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通过20世纪50至70年代美国、苏联的国防开支可以看出,美苏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6.以下是某一时期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示意图,它反映的历史阶段是 ( )
A.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上半期
B.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C.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D.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今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苏联企图称霸世界,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冷战的结束,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7.(2015·衡阳学业考)有人用“巨人林立”来概括当今世界局势,美国是指手画脚的霸道巨人,欧盟是齐心协力的兄弟巨人,日本是蠢蠢欲动的独脚巨人,俄罗斯是元气未伤的北方巨人,中国是迅速崛起的东方巨人,这是针对什么趋势作出的概括和解读 ( )
A.世界经济全球化 B.世界文化多元化
C.世界政治民主化 D.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俄罗斯、日本、欧盟、美国、中国都在世界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多极化的局面并没有完全形成。
8.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曲折的斗争过程,下列能够表明这一现象的事件是 ( )
A.欧盟的成立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苏联解体 D.科索沃战争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
9.(2015·泉州中考)一部iPhone手机的生产流程:美国公司提供创意,德日韩企业提供核心零件,中国富士康把它组装起来。这说明经济全球化 ( )
A.能调控资金在全世界的配置
B.能根本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
C.能降低世界各地进口关税水平
D.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通过题干中iPhone手机的生产流程可以看出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
10.(2015·铜仁学业考)以下不属于WTO职责范围的是 ( )
A.组织实施多边贸易协定
B.提供多边贸易谈判场所
C.统一处理成员之间的贸易争端
D.定期处理各成员的政治纠纷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贸易组织为世界性经济组织,与政治纠纷无关,由此判断D符合题意。
11.截至2015年4月,中国倡议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57个。这反映出 ( )
①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②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③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关键应正确理解题干所述事例的含义。冷战结束后,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实力不断增强,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进入21世纪后,对于由中国倡议的亚投行成员国的增加(其中不包括美国),有人认为,亚投行的出现代表着美国日渐式微的世界,这充分说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而亚投行的出现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经济区域合作化,和平与发展仍旧是当今时代主题,由此判断D正确;①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2.右图是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漫画。其内容说明,经济全球化 ( )
A.丰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B.建立了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C.造成发展中国家间贫富差距加大
D.使发达国家获得最大利益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漫画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不平等,故A、B与漫画内容不符。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游戏规则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同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因此,造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的贫富差距加大,而发达国家却从中获得最大利益。故选D。
13.美国学者都斯在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中列出了导致“人类困境”的一系列全球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本投资问题、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要解决人类面临的这些全球问题,必须 ( )
A.维护本国利益 B.优先发展农业
C.加强国际合作 D.转向海外投资
【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及应对措施。“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本投资问题、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要解决人类面临的这些全球问题,必须加强国际合作,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所以答案选C。
14.某班同学开展主题探究活动,请三位历史教师分别作了《冷战政策与美苏争霸》《“一超多强”的形成》《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专题报告。你认为该班探究活动的主题应是 (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国家的发展变化
B.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C.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冷战政策与美苏争霸》《“一超多强”的形成》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反映的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所以D符合题意。
15.英国人肖恩·马洛尼说:“它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所有的知识。”文中的“它”是指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
( )
A.航天技术 B.原子能技术
C.生物技术 D.计算机网络技术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通过关键信息“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所有的知识”可判断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有关。
16.科技进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下列现象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机器轰鸣,铁路速度
②车马劳顿,家书万金
③在线购物,网络订票
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车马劳顿,家书万金”反映的是现代交通工具出现以前的方式;“机器轰鸣,铁路速度”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在线购物,网络订票”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关。
17.“科技是把双刃剑”,科技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危害。下列不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带来的消极影响的是 ( )
A.日本福岛核电站因地震和海啸导致了核泄漏
B.美国通过网络大量窃取中国经济和军事信息
C.北约使用精确制导导弹在阿富汗造成平民伤亡
D.中国多地因大量使用煤炭而使空气污染加剧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煤炭资源的利用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关。
18.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在经济一片繁荣的背后蕴藏着一场危机。美国作家德莱塞仿佛嗅到了危机的气味,出版了一本控诉美国社会制度的著作,即 ( )
A.《哈姆雷特》 B.《美国的悲剧》
C.《神曲》 D.《战争与和平》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德莱塞”“控诉美国社会制度”可判断是《美国的悲剧》。
19.(2015·南京期末质检)某同学笔记上有这样一些关键词“20世纪艺术中的珍品……立体派绘画……表现暴行……”,与之相关的是 ( )
A.《向日葵》 B.《命运交响曲》
C.《战争与和平》 D.《格尔尼卡》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20世纪初,毕加索在法国创立了立体派绘画,《格尔尼卡》是他的代表作品,反映了法西斯的暴行。
20.为了奖励对世界电影作出贡献的杰出人士,世界电影行业设置了许多奖项,其中属于美国好莱坞的是( )
A.奥斯卡奖 B.凯撒电影奖
C.金马奖 D.华表奖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奥斯卡奖是美国好莱坞的最高电影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3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际斗争永远都是这样……昨日还是坚定的盟友……现在却完全恢复老样子……利益的冲突导致了同盟国之间迅速变脸,演化出了冷战。
——《世界上下五千年》
材料二 1950年,冷战的焦点从欧洲转移到远东。这时,东方与西方(两大阵营)在欧洲已成均势。但是,当朝鲜爆发战争、冷战变为热战时,在远东形成均势的希望破灭了。
——摘编自《全球通史》
(1)写出与材料一中“坚定的盟友”相关的一例史实。(2分)
(2)为了对抗“昨日”的“盟友”,美国推行了援助西欧的什么计划?为使“远东”形成“均势”,它又大力扶植了哪个国家?(4分)
(3)写出材料二中“当朝鲜爆发战争”,中国应朝鲜政府请求而采取的军事行动。(2分)
(4)“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结束的标志是什么?美国至今仍用“冷战思维”在全球推行什么政策?(2分)
(5)国际斗争的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2分)
【解析】本题通过两则材料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两极格局,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史实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中“演化出了冷战”得出第(1)题中的“坚定的盟友”应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同盟关系,不难写出相应史实;第(2)题主要考查美国冷战时期的政策,即经济扶持西欧与远东的日本;第(3)题中的“朝鲜爆发战争”及“1950年”给出了提示,联系中国历史即可作答。第(4)题中“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结束即冷战结束,其标志为1991年苏联解体;美国至今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干涉他国内政。第(5)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国际斗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是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答案:(1)成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共同打击法西斯侵略。
(2)马歇尔计划;日本。
(3)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4)苏联解体;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5)世界多极化趋势是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22.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20世纪至今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三次大的改变。
探究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两次会议的召开确定了战后国际“新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了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并由此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
(1)这个“新秩序”是指什么?(2分)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什么世界格局?(2分)此格局结束的标志是什么?(2分)
(3)写出上文所提到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3分)
探究二 近年来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各国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4)这表明当今世界格局正朝着什么趋势发展?(1分)
(5)决定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1分)
探究三 冷战消失了……为具有更加多元化特点的社会开启了大门。随着政治格局的演变,世界经济也呈现全球化的特点。
(6)世界暂时形成的“一超多强”局面中的“多强”除欧盟、日本外,还有哪两个国家?(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新秩序”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和冷战的结束。冷战的表现为: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当今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其中“一超”为美国,“多强”为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综合国力。
答案:(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两极格局。苏联解体。
(3)政治:杜鲁门主义。经济:马歇尔计划。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4)多极化。
(5)综合国力。
(6)俄罗斯、中国。
23.(2015·成都中考)经济全球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交往。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除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三 当美国人用1万美元买下通用汽车(公司)的庞蒂克汽车时,3 000美元给韩国装配工人,1 750美元付给日本制造零件厂商,700美元付给德国设计师,400美元用来购买台湾和新加坡的各式零件,250美元付给美国的广告与营销服务,余下近4 000美元是给底特律与纽约的银行家、保险公司的……这代表了当今全球产业的复杂关系。
——美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
材料四 一幅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漫画
(1)关于“世界历史”何时开始的问题,材料一、二的认识有什么不同?(4分)
(2)材料三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领域怎样的发展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各国相继建立了哪些国际和地区性经济组织?(4分)
(3)材料四图片的寓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全球化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什么机遇。(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际运用和综合归纳能力。主要考查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通过阅读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一中的新航路开辟开始把世界各个地区连在了一起,开始了真正意义的世界历史;随着材料二中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材料三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一些世界性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组织建立,如世界贸易组织(WTO)、欧洲联盟(EU)、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材料四中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漫画《不平等的“赌局”》,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获利不均衡。所以经济全球化可以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获得市场、资金、技术和管理的经验,提升本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结合以上分析,即可归纳出各小题的答案。
答案:(1)材料一认为世界历史开始于1500年(新航路开辟)。材料二认为是大工业(工业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
(2)趋势:经济全球化。
国际和区域性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欧洲联盟(EU)、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3)寓意: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获利不均衡。
机遇: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从中获得市场、资金、技术和管理的经验,提升本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
24.(2015·东营学业考)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铁路两旁人山人海,许多人跟着火车跑,另外一些人骑在马上,沿路旁跟随着火车。在临近达林敦的路上有一个大斜坡,史蒂芬孙决定在这个地方试验火车头的速度,他发出警告清除道路,加快行进,速度达每小时十五英里(二十四公里)。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材料一中史蒂芬孙的火车以什么作为动力?(2分)这一动力的广泛应用得益于谁的创新?(2分)
(2)材料二展示的成果各是哪次科技革命中取得的?(2分)这两次科技革命分别将人类带入什么时代?(2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材料二中的一项发明,简述其利与弊。(5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三次科技革命,旨在考查对图文材料进行准确解读、分析的能力。第(1)题考查了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蒂芬孙的火车以蒸汽机作为动力,这一动力的广泛应用得益于瓦特对蒸汽机的创新。第(2)题考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计算机网络: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化时代。第(3)题考查了科技的两面性。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但与此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答案:(1)蒸汽机;瓦特。
(2)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计算机网络: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化时代。
(3)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也带来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许多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计算机网络的发明运用,使信息传递更加便利、快捷,但也会出现网络沉迷、垃圾信息、网络犯罪等问题。(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