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余秋雨
练习
基础知识
1.注音
阙
嶂
曦
襄
溯
?
属引
quē
zh ng
x
ī
xi
ā
ng
s
ù
zh
ǔ
2.写出近义、同义词。
1) 虔诚——真诚、恭敬
2) 朝觐——朝见、拜见、拜谒、谒见
3) 庇佑——保佑、庇护、袒护保佑
4) 驰骋——奔驰、奔跑、飞奔
5) 地老天荒——海枯石烂、地久天长、永恒、永远
6) 黄卷青灯——寒窗苦读
7) 僵寂——沉闷、寂静、死寂
8) 汲足——吸足、占有、具备
9) 渊薮——集聚地、会所、群落
3.
给黑体字注音后释词
虔(qian)诚:恭敬而有诚意。
震撼(han):震动、摇撼。
郁(yu)闷:烦闷、不舒畅。
抑扬:(声音)高低起伏。
朝(chao)觐(jin):朝见。
悄(qiao)然:形容寂静无声。
地老天荒:指经过的时间很长。
绝唱:指诗文创作的最高造诣。
挚(zhi):诚恳。
冗(rong)长:(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
风姿绰约:风度姿态柔美的样子。
先见之明:是先看清问题的眼力。
心扉(fei):指人的内心。
缭(liao)绕(rao):回环旋转
文本联系
1.比较余秋雨与李白、郦道元三峡十五年的主要异同点。
答:共同处都写到了三峡山水的奇伟。
李诗的重点是借景抒情,抒发自己遇赦东返时无比轻快的心情。
郦文意在写实说明,重点描写三峡隐天蔽日的地貌特征和四季景观的主要特色。
余文主要在阐发由三峡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引起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精神、民族精神方面的思考。包括对诗情、和平、壮美、柔美、冲击世俗的无畏精神和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以及对种种精神萎缩现象的批判和忧虑。
2.余秋雨文中的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答:A.主要是利用它们之间的某种相似点,通过联想、想象、明喻、暗喻等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它们沟通起来。如把江流滔滔声比喻为不绝的争辩声。
B.主要运用了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的借代手法。如以刘备们的马蹄代替战马、战火、战争
3、作者描写三峡,为什么还要插叙王昭君、屈原等名人?
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增加三峡历史的异彩。如果单写三峡的景色,那么就显得过于单调,为写景而写三峡了。这样增加了历史名人,也为三峡增添了神韵。
4、作者为什么说外国人即便游览三峡,也不会了解三峡?
因为游览三峡的外国人很少了解中国的历史,很少了解在三峡出生的历史名人。三峡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三峡的景观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融为一体了。
拓展练习
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
①康熙二十三年的一天,清代两广总督吴兴祚①一路向东,从广州来到潮州的韩文公祠。远山如骏马奔腾而来,石阶似巨龙蜿蜒入云。吴兴祚感慨万分,题诗勒石。这一年是1684年。此后300余年,因为这首诗,吴兴祚与他倾慕不已的文公韩愈一道,被镌刻在中国南疆的文化碑林。
②以这一刻为终点,时光向前倒退865年——这是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短暂的“元和中兴”已经攀到了顶峰。这一年,还有一件很小很小的事,小到同这一年的任何一件事相比,似乎都可以忽略不计。然而,恰恰是这件小事,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命运。
③史料记载,“十四年正月,宪宗遣宦官赴法门寺迎佛骨至长安。留宫中供奉三日,然后送各个寺院供奉。长安王公百姓瞻视施舍,唯恐不及。”刑部侍郎韩愈却不以为然,他“不合时宜”地上表切谏,慷慨陈词,直言将佛骨送到寺院里让百姓供养,毫无意义且劳民伤财。在中国数千年、数万计的“表”中,这份秉笔直言、震古烁今的《论佛骨表》,是中国文化史中足以彪炳史册的大文章,也是中国政治史上文人因言获罪的耻辱一页。
④元和十四年元月十四日,1200年前一个阴冷晦暗的冬日,韩愈蹒跚着走出长安,以戴罪之身一路向东、向南,再向东、向南。
⑤潮州,是韩愈一生中最大的政治挫折。在被押送出京后不久,韩愈的家眷亦被斥逐离京。就在陕西商县层峰驿,他那年仅十二岁的女儿竟病死在路上。仕途的蹬蹭,女儿的夭折,家庭的不幸,命运的乖蹇;因孤忠而罹罪的锥心之恨,因丧女而愧疚的切肤之痛;对宦海的愁惧,对京师的眷恋……悲、愤、痛、忧,一齐降临到韩愈头上。
⑥然而,这又怎样
⑦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恰是韩愈的忧思与隐忍,与百姓的忧愁悲苦相比,个人的坎坷又算得了什么 四月二十五日,韩愈辗转三月余,终于抵达潮州,行程八千里,费时近百天。但是,他甫一抵潮,即理州事,芒鞋竹杖草笠蓑衣,与官吏相见,询问百姓疾苦。元和十四年的潮州,风不调,雨不顺,灾难频仍,稼穑艰难。先是六月盛夏的“淫雨将为人灾”,韩愈祭雨乞晴。淫雨既霁,稻粟尽熟的深秋,又遭遇绵绵阴雨。过量的雨水使得韩愈焦虑不已,他为自己无力救灾而深感愧疚,“非神之不爱人,刺史失所职也。百姓何罪,使至极也!”炽诚竣切,跃然纸上。此后不久,韩愈还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祭祀鳄鱼的活动。潮州鳄鱼的残暴酷烈,韩愈途经粤北昌乐泷时,即有耳闻。为此,韩愈写了《祭鳄鱼文》,文字矫捷凌厉,雄健激昂。一篇檄文,数次围剿,常年困扰百姓的鳄鱼被驱逐,韩愈迅速赢得了百姓的信任。韩愈在潮州还有修堤凿渠之举。《海阳县志·堤防》引陈珏《修堤策》曰,北堤“筑自唐韩文公”。潮州磷溪镇有一道水渠叫金沙溪,当地传说是韩愈命人开凿的。清澈的渠水,至今仍在滋润着两岸的田畴。碧堤芳草,遏拒洪流;银渠金沙,奔涌浩荡;稻海谷浪,扬波叠翠。潺潺的水声,千百年来,似乎在不断地诉说着韩愈当年的功绩。
⑧韩愈不是潮州乡学的创办者,但对潮州文化教育却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为了办好潮州乡校,“刺史出己俸百千,以为举本,收其赢余,以供学生厨馔”。百千之数,其值几何 据李翱著《李文公集》所载,元和末年,一斗米合五十钱,故百千可折合米两百石。如此算来,百千相当于韩愈八个多月的俸金。也就是说,韩愈把治潮八个月的俸金。全数捐给了学校。韩愈对潮州文化的最大贡献,还在于他大胆起用当地人才,推荐地方隽彦赵德主持州学。起用当地人才主持州学,这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决策。
⑨以元和十四年为起点,时光向后翻过273年——这是公元1092年,另一个失意文人苏东坡在不远处的扬州独自徘徊,气贯长虹的《潮州韩文公庙碑》②横空出世。苏东坡凛然发问:韩愈一介布衣,何以“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何以“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
⑩韩愈没有把自己刻在湖州的石碑上,却留在了百姓的口碑里。感戴韩愈在湖州的所作所为,潮州百姓将此地江山以韩愈命名:韩江、韩山、韩堤、韩文公祠、景韩亭、昌黎路、祭鳄台、待郎亭……草木如有知,能不忆韩郎
○11谁也未曾料想,一个卑微行者捧出的虔诚心肠,在此后的1200年,紧贴着大地,散播成中华民族的气度和风骨……
○12元和十四年,韩愈于潮州还曾亲手栽植橡木。而今.这些橡木已蓊郁成林,环绕韩文公祠,状如华盖,遮天蔽日。此树含苞不易,着花更难,时或春夏之交偶放一枝,熊熊若火莲,肃穆端庄,异常美丽。
参考答案
1.被贬潮州的韩愈为民做了哪些实事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①祭雨乞晴;②驱除鳄鱼;③修堤凿渠;④捐资助学、起用人才(或:重视文化教育)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1)远山如骏马奔腾而采,石阶似巨龙蜿蜒入云。
.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韩文公祠气势恢宏、高大巍峨的景象。
(2)碧堤芳草,遏拒洪流;银渠金沙,奔涌浩荡;稻海谷浪,扬波叠翠。
运用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充分表现了韩愈在任开渠引水,至今仍造福两岸的景象。
3.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1)以物喻人(或:象征手法),含蓄表达了对韩愈爱民精神的赞美。(答“描写韩愈当年所植橡木已蓊郁成林的盛状,暗喻韩愈当年的潮州之为泽被后世”也对)
(2)照应标题,橡树着花熊熊似火莲,与文题“火中生莲”呼应。
4.文中第②⑨段两处,以时间为接点,前退后翻,构思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1)第一处时间接点,由吴兴祚题诗勒石引出韩愈被贬及潮州所为。第二处,由韩愈被贬写到苏轼撰写碑文,引出苏轼的赞美和后人的缅怀。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2)以时间为线索,串连韩愈、苏轼、吴兴祚等为民请命者,文脉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