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青云中心中学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青云中心中学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0-28 08:2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青云中心中学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请把正确答案选出来填在表格内,每题2分,共50分.)
1.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  )
A.中国共产党成立
B.中国国民党成立
C.中华民国成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小丽同学在笔记中写道“标志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据此判断她学习的内容是(  )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西藏的和平解放
3.2015年4月18日,身上留有6个弹孔的80岁老战士李继德在回忆抗美援朝战争时说:“我看见已经爬到地堡下的,猛地弓着腰起了一下子,堵上了枪眼子。”李继德所回忆的这一英雄人物是(  )
A.邱少云
B.黄继光
C.罗盛教
D.董存瑞
4.解放初期,土地改革运动和抗美援朝斗争的开展的共同作用是(  )
A.消灭了地主阶级
B.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掌握了经济命脉
D.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5.1951年1月,山东某农民领取了“土地房产所有证”,其法律依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6.刘少奇称新中国初期实行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是因为(  )
A.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B.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道路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D.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
7.下列表格是1952年至1956年,我国工业生产部分数据变化情况.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项目时间


原油
1952年
135万吨
66亿吨
44万吨
1956年
447万吨
110亿吨
116万吨
A.全国开展土地改革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开展“文化大革命”
8.如图所示成就完成于(  )
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201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62周年,它是在哪一次会议上通过的(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0.1954年北京著名的中药老店同仁堂的经理乐坛生带头响应政府号召,主动接受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政府对同仁堂的改造方式是(  )
A.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B.建立
股份有限公司
C.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
D.转变为国营企业
11.抚州市某地有一社区叫做“豆腐社”,当地老人说这是当年按国家政策,将从事豆腐制作加工的手工业者组织在一起,建立了“豆腐生产合作社”而得名.这一名称最早可能出现在(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2.上个世纪某年代,一位农民创作了一首“稻谷赶黄豆,黄豆象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的民歌,你认为这首民歌创作的时代是(  )
A.“大跃进”时期
B.土地改革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13.据悉,中央组织部计划在今年“七一”前夕,于全国范围内表彰一批优秀县委书记.1966年2月,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号召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榜样﹣﹣(  )
A.王进喜
B.焦裕禄
C.雷锋
D.邓稼先
14.小敏同学准备作一个题为《我眼中的“文化大革命”》的发言,以下内容不适合出现
的是(  )
A.民主法制遭受践踏
B.国民经济破坏严重
C.文化教育历经浩劫
D.外交事业停滞不前
15.小刚爷爷的藏书中有一本红色的小册子,封面印有“毛主席语录”字样,爷爷说这本小册子是他当年参加红卫兵时随身带的红宝书,请你判断小刚爷爷参加红卫兵时在(  )
A.1949年
B.1956年
C.1967年
D.1978年
16.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主要是因为它(  )
A.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
B.做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决策
C.提出了与时俱进
D.决定平反冤假错案
1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首先开始于(  )
A.农村
B.城市
C.金融
D.国有企业
18.从1985年起,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改革的企业是(  )
A.乡镇企业
B.国有企业
C.私营企业
D.中外合资企业
19.“边陲小镇,首批特区,一夜崛起,开放窗口”所描述的城市是(  )
A.珠海
B.汕头
C.厦门
D.深圳
20.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l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1992年党中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次策是党在下列哪一次会议上提出和制定的(  )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21.“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体现我国实行(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社会保障制度
22.香港传媒评价:“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的“创造”是指(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一国两制”构想
23.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回归的香港和澳门,其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A.主权归属
B.经济制度
C.社会制度
D.社会生活
24.“紫荆怒放,莲花添彩,港澳回归祖国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分别是(  )
A.1997年7月1日
1999年12月20日
B.1997年12月20日
1999年7月1日
C.1997年12月1日
1999年7月20日
D.1997年7月1日
1997年7月20日
25.这是1982年9月邓小平在北京接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一张照片(如图)请你选择最恰当的语句为会谈中的邓小平配音(  )
A.“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8分,27题18分,28题14分,共50分)
26.饱经风霜的新中国已经走过了60多个春秋,回首60多年来既有经验又有教训,也给我们许多的启示。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图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它彻底摧毁了什么制度?
材料二
1953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
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社会发生了又一次历史性巨变。
(2)据所学知识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三
在1956~1966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我国曾出现违背经济规律,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失误,导致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局面。面对国家的困难局面,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共渡难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8年我国出现了哪些违背经济规律、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失误?
(4)上述曲折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可以得出哪些教训?
27.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年代
粮食产量
1980年
5.02亿千克
1981年
6.70亿千克
1982年
7.15亿千克
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1)材料一中“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经济特区示意图”回答,A和C分别指的是哪个特区?
材料二
1978﹣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部分简表
1978年
1992年
2002年
2010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624
20370
102398
421368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支配收入(元)
343.4
1826
7073
28762
(2)材料二中,1978﹣2010年中国经济较快增长,尤其是1992年后的迅速增长,当归功于1978年和1992年中共两次重大会议精神的贯彻,这两次会议的名称是什么?分别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
材料三
1984年,农村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达1750多万家,从业人员8805万人,产值4764亿元,占农村总产值的50.4%,成为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农村改革又发生了什么新变化?上述农村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基本道理?
28.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体现了哪一构想的成功运用?这一构想是谁提出的?
(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何历史意义?
材料二
被火烧断为两截的元朝名画《富春山居图》,分藏于浙江和台湾。2011年5月,大陆将画的前半卷移交台北故宫博物院进行合并。6月1日,“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拉开序幕,这是该画被分开360多年后首次以完整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3)《富春山居图》的历史性合璧反映了海峡两岸哪一方面的交流?中国共产党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请说出这一方针实现的基础和前提。
 
2015-2016学年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青云中心中学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请把正确答案选出来填在表格内,每题2分,共50分.)
1.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  )
A.中国共产党成立
B.中国国民党成立
C.中华民国成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考点】新中国成立.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的成立,重点掌握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解答】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
 
2.小丽同学在笔记中写道“标志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据此判断她学习的内容是(  )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西藏的和平解放
【考点】西藏和平解放.
【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点西藏和平解放,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解答】本题切入点是“标志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故选D.
【点评】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识记,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3.2015年4月18日,身上留有6个弹孔的80岁老战士李继德在回忆抗美援朝战争时说:“我看见已经爬到地堡下的,猛地弓着腰起了一下子,堵上了枪眼子。”李继德所回忆的这一英雄人物是(  )
A.邱少云
B.黄继光
C.罗盛教
D.董存瑞
【考点】抗美援朝.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斗英雄﹣﹣黄继光.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许多杰出英雄,黄继光是上甘岭战役中的一位战斗英雄.在一次战斗中,黄继光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自己壮烈牺牲.黄继光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勇堵枪眼的英雄.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斗英雄.
 
4.解放初期,土地改革运动和抗美援朝斗争的开展的共同作用是(  )
A.消灭了地主阶级
B.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掌握了经济命脉
D.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考点】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分析】建国初期巩固新中国政权的措施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解答】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并把战火蔓延至中国边境.为了保家卫国,中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同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运动要摧毁封建土地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都巩固人民政权.
故选D.
【点评】重点识记的巩固新中国政权的措施内容与影响.
 
5.1951年1月,山东某农民领取了“土地房产所有证”,其法律依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土地改革的识记和理解.
【解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在新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冬开始,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而土地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直到1954年才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主要解决刑事问题.
故选B.
【点评】本题是情境型选择题,既考查了对《土地改革法》的识记,又考查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刘少奇称新中国初期实行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是因为(  )
A.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B.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道路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D.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
【考点】土地改革的意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答】新中国初期实行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故选A.
【点评】熟记土地改革的意义.
 
7.下列表格是1952年至1956年,我国工业生产部分数据变化情况.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项目时间


原油
1952年
135万吨
66亿吨
44万吨
1956年
447万吨
110亿吨
116万吨
A.全国开展土地改革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开展“文化大革命”
【考点】一五计划.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材料中的关键词是“钢”“煤”“原油”“1952年至1956年,我国工业生产部分数据变化情况”由此可知,这是当时我国重工业的发展.
【解答】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1953年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就是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的实行,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故选B.
【点评】读懂材料并掌握一五计划的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如图所示成就完成于(  )
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考点】一五计划.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图片的能力.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1953年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就是发展重工业.
【解答】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到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了“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故选A.
【点评】掌握一五计划的成就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201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62周年,它是在哪一次会议上通过的(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考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解答】2016﹣62=1954.据已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故选B.
【点评】本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内容和意义.
 
10.1954年北京著名的中药老店同仁堂的经理乐坛生带头响应政府号召,主动接受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政府对同仁堂的改造方式是(  )
A.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B.建立
股份有限公司
C.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
D.转变为国营企业
【考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分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解答】根据题干分析,同仁堂的改造属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结合所学知识,1954年开始,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逐步实现企业的公私合营,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故选C.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掌握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另外对三大改造的意义也要了解.
 
11.抚州市某地有一社区叫做“豆腐社”,当地老人说这是当年按国家政策,将从事豆腐制作加工的手工业者组织在一起,建立了“豆腐生产合作社”而得名.这一名称最早可能出现在(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考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分析】此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阅读题文,获取信息“豆腐社”是因手工业者组织在一起建立“豆腐生产合作社”而得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对手工业改造时期出现的.据题意要求,选项中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提取有效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上个世纪某年代,一位农民创作了一首“稻谷赶黄豆,黄豆象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的民歌,你认为这首民歌创作的时代是(  )
A.“大跃进”时期
B.土地改革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考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大跃进时期的“左”的错误的主要表现.
【解答】由于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导致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结合题干所给内容夸张的顺口溜,从而判断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
故选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
 
13.据悉,中央组织部计划在今年“七一”前夕,于全国范围内表彰一批优秀县委书记.1966年2月,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号召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榜样﹣﹣(  )
A.王进喜
B.焦裕禄
C.雷锋
D.邓稼先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英雄模范人物的掌握情况.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中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党的好战士雷锋等.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是教材的基础知识,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就能解答,属于送分题.
 
14.小敏同学准备作一个题为《我眼中的“文化大革命”》的发言,以下内容不适合出现
的是(  )
A.民主法制遭受践踏
B.国民经济破坏严重
C.文化教育历经浩劫
D.外交事业停滞不前
【考点】文化大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知识点.
【解答】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破坏严重,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被严重摧残.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大革命的知识点的识记能力.
 
15.小刚爷爷的藏书中有一本红色的小册子,封面印有“毛主席语录”字样,爷爷说这本小册子是他当年参加红卫兵时随身带的红宝书,请你判断小刚爷爷参加红卫兵时在(  )
A.1949年
B.1956年
C.1967年
D.1978年
【考点】文化大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知识点.
【解答】依据“小刚爷爷的藏书中有一本红色的小册子,封面印有“毛主席语录”字样,爷爷说这本小册子是他当年参加红卫兵时随身带的红宝书”可知,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所以排除AB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大革命的知识点的识记能力.认识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16.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主要是因为它(  )
A.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
B.做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决策
C.提出了与时俱进
D.决定平反冤假错案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的认识.
【解答】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表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原来的以阶级斗争为主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ACD与题意不符.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1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首先开始于(  )
A.农村
B.城市
C.金融
D.国有企业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政策.
【解答】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
故选A.
【点评】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18.从1985年起,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改革的企业是(  )
A.乡镇企业
B.国有企业
C.私营企业
D.中外合资企业
【考点】国有企业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重点的识记和理解.
【解答】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得知: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故选:B.
【点评】对这一考点考生不能只知对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对国有企业的改革,还要知道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方式和方向.
 
19.“边陲小镇,首批特区,一夜崛起,开放窗口”所描述的城市是(  )
A.珠海
B.汕头
C.厦门
D.深圳
【考点】对外开放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了深圳经济特区.
【解答】题目直接设问考查“边陲小镇,首批特区,一夜崛起,开放窗口”所描述的城市.1980年,我国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深圳在短短几年内,就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深圳经济特区的奇迹.
 
20.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l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1992年党中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次策是党在下列哪一次会议上提出和制定的(  )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考点】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分析】本题考查十四大的内容,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重点内容.
【解答】十二大内容: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三大内容: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三步走战略部署;
十四大内容: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评价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十五大内容: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故选C.
【点评】有一定难度,区分记忆会议的内容是关键.
 
21.“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体现我国实行(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社会保障制度
【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掌握情况.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民族问题而制定的基本国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国已建立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22.香港传媒评价:“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的“创造”是指(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一国两制”构想
【考点】“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邓小平为了实现中国统一的目标而创造的方针,是目前中国共产党在台湾问题上的主要方针.宣称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在中国的香港、澳门和统一以后的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虽然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但香港,澳门却首先实现了统一,是一国两制的具体实践和运用,A,B,C三项与题意不符.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概念的认识和理解,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23.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回归的香港和澳门,其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A.主权归属
B.经济制度
C.社会制度
D.社会生活
【考点】“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的内容.
【解答】“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社会生活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回归后的主权归属发生了变化,中国收回了对香港和澳门的主权.“一国两制”有利于大陆和港、澳、台的稳定和发展,便于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互利互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加快我国繁荣富强的进程.“一国两制”构想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径的新的范例.“一国两制”构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也是对世界和平事业的重要贡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认识和理解,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4.“紫荆怒放,莲花添彩,港澳回归祖国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分别是(  )
A.1997年7月1日
1999年12月20日
B.1997年12月20日
1999年7月1日
C.1997年12月1日
1999年7月20日
D.1997年7月1日
1997年7月20日
【考点】祖国统一大业.
【分析】本题考查港澳回归的时间.
【解答】1997年7月1日起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起我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至此,港、澳回归祖国.
故选A.
【点评】掌握港澳回归的时间.
 
25.这是1982年9月邓小平在北京接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一张照片(如图)请你选择最恰当的语句为会谈中的邓小平配音(  )
A.“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考点】祖国统一大业.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
【解答】题干给出了一张1982年9月邓小平在北京接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照片,设问考查选择最恰当的语句为会谈中的邓小平配音.在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涉及香港问题与中英两国有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中英两国没有非常明确的直接关系.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注意灵活理解运用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8分,27题18分,28题14分,共50分)
26.饱经风霜的新中国已经走过了60多个春秋,回首60多年来既有经验又有教训,也给我们许多的启示。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图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它彻底摧毁了什么制度?
材料二
1953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
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社会发生了又一次历史性巨变。
(2)据所学知识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三
在1956~1966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我国曾出现违背经济规律,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失误,导致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局面。面对国家的困难局面,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共渡难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8年我国出现了哪些违背经济规律、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失误?
(4)上述曲折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可以得出哪些教训?
【考点】材料解析题;土地改革;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
(2)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的意义.
(3)本题主要考查“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本题主要考查学以致用能力.
【解答】(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被废除,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2)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1956年底,我国三大改造的完成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主义改造,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紧接着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必须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等等.
故答案为:
(1)土地改革;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2)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或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3)“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必须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后的经济建设,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27.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年代
粮食产量
1980年
5.02亿千克
1981年
6.70亿千克
1982年
7.15亿千克
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1)材料一中“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经济特区示意图”回答,A和C分别指的是哪个特区?
材料二
1978﹣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部分简表
1978年
1992年
2002年
2010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624
20370
102398
421368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支配收入(元)
343.4
1826
7073
28762
(2)材料二中,1978﹣2010年中国经济较快增长,尤其是1992年后的迅速增长,当归功于1978年和1992年中共两次重大会议精神的贯彻,这两次会议的名称是什么?分别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
材料三
1984年,农村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达1750多万家,从业人员8805万人,产值4764亿元,占农村总产值的50.4%,成为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农村改革又发生了什么新变化?上述农村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基本道理?
【考点】材料解析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经济特区.
(2)本题考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四大的内容.
(3)本题考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和从我国农村变化中得到的启示.
【解答】(1)据材料一可知,“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A是厦门,C是深圳.
(2)本题比较简单,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从上述材料反映的我国农村变化中,给我们的启示是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要符合国情,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农村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与时俱进,根据新形势调整政策,深化改革.
故答案为:
(1)原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是厦门、C是深圳.
(2)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要符合国情等.
【点评】理解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要符合国情,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农村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与时俱进,根据新形势调整政策,深化改革.
 
28.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体现了哪一构想的成功运用?这一构想是谁提出的?
(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何历史意义?
材料二
被火烧断为两截的元朝名画《富春山居图》,分藏于浙江和台湾。2011年5月,大陆将画的前半卷移交台北故宫博物院进行合并。6月1日,“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拉开序幕,这是该画被分开360多年后首次以完整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3)《富春山居图》的历史性合璧反映了海峡两岸哪一方面的交流?中国共产党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请说出这一方针实现的基础和前提。
【考点】材料解析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祖国统一大业;阐述见解题.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
(2)本题主要考查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历史意义.
(3)本题主要考查《富春山居图》的历史性合璧反映的史实和中国共产党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及这一方针实现的基础和前提.
【解答】(1)据材料一“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可知,这体现了“一国两制”这一构想的成功运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带来综合国力的提高.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的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一国两制”的指引下,香港、澳门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顺利回归祖国,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富春山居图》的历史性合璧反映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缓和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故答案为:
(1)“一国两制”;邓小平.
(2)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反映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祖国的统一问题﹣﹣“一国两制”、港澳回归和海峡两岸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2016年10月28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