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孟子二章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8 14:5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0张PPT。《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走进名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生活在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已天下为己任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即王道治国,提出国君应该爱护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曾游说各国宣扬该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孔孟”。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现存七篇。
《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此书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要添上题目,就可以单独成篇。 文学价值一是孟母教子的故事。二是孟子宣传仁义之道的故事。三是表现孟子蔑视权贵、刚直不阿的品德故事。孟子故事
孟母三迁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 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五 十 步 笑 百 步。尽 信 书 不 如 无 书。
富 贵 不 能 淫, 贫 贱 不 能 移, 威 武 不 能 屈,? ——此 之 谓 大 丈 夫。 孟子名言名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主要思想“仁政”
孟子提倡“仁政”,目的是为统治阶级筹划长治久安之策,但客观上是有利于生产发展的。
“性善论”
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因此每个国君都能行“仁政”,每个人也都能接受“仁政”这种理论,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民贵君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十分注意民心向背,认为这是战争胜负和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下列加线字的读音你能读准吗?guōsùqīpàn1、七里之郭
2、米粟非不多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亲戚畔之
5、夫环而攻之
6、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yùgu?fú2、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3、城 非 不 高 也 。4、故 君 子 有 不 战 ,战 必 胜 矣 。/////1、环 而 攻 之 而 不 胜 。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比得上人心所向
内部团结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米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的内城外城围表修饰放弃离开 代指城护城河它,代城 却一定 得到可是这是不是兵器甲胄这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攻城一方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锐锋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限制靠通“叛”,背叛归顺所以靠 划定 的 界限巩固的震慑靠 的能够 施行仁政 的君主少到 极点内外亲属凭借 主谓间不译主谓间不译所以国防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天时而环攻之地利不如不胜胜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攻城:守方守城:城高池深兵革利粮多守方地利攻方委而去之败胜人和不如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
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四段? 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
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
的支持和拥护。4、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总结全文,
深化论点讨论战争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主张(结论)施行“仁政”(反面论证)(对比论证)排比论点范围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例一:攻方败
守方胜(天时)(地利)战例二:守方败
攻方胜(地利)(人和)结论: 得 道 多 助

失 道 寡 助层 进不如不如人和
在战
争中
的重
要性人和
在治
国中
的重
要性
提出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一: 天时不如地利 (从进攻一方而言)↓论据二: 地利不如人和 (从防御一方而言)↓↓得出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举例论证论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举例论证环而攻小城却不胜城高兵利粮足却弃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推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顺畔对比人和之重要结构:总—分—总战争治国举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以排比的修辞写来
使文章一气呵成,气势雄浑。 如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 (双重否定式排比)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层进式排比)对比、对偶、顶针等修辞巧妙配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如: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总结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手法多样、论证严密一、通假字:畔通“叛,背叛二、古今异义:郭、池、去、亲戚
委、域、是三、一词多义:兵、以、之掌握重点词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郭池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 今义:池塘 去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是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也 ) 今义:判断动词 亲戚古义:父母、兄弟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古义: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文学常识1.孟子
名 字
生活时代:
评价:著名的 家 家
是( )之后的(  )大师,所以常“ ”并称,后人尊“ ” 。
(轲)(子舆)(战国)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 儒家 孔孟亚圣 常常发:起,指被任用举:被举用,被选拔
筑:捣土用的杵
任:责任,担子 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拂乱:拂,违逆不顺;乱,扰乱;拂乱,使颠倒错乱 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忍:使坚韧曾:同“增”增加恒:比一比 看谁记得准确
犯过失通“横”梗塞,不顺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征验,表现在里面,指国内在外面,指国外有法度的世臣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作:出:过: 衡: 征:拂士: 入: 法家: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 人生存发展,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分析?理解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体现本文中心论点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4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
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9
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6 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8 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心理、身体、生活境遇。
(生活、思想、行为)
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0 如何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的,这样做的好处是?(1)“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
(2)”入则……国恒亡”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
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11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1)文末归纳中心论点。
(2)先论证“生 于忧患”,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 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3)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 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 启示:结合课文主旨,谈谈你从文章得到的 启示:常处 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