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临江中学2016届九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4月份)(a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常州市临江中学2016届九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4月份)(a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0-28 23:2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江苏省常州市临江中学九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4月份)(A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1.5分,共21分.
1.通过抓关键词了解和掌握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与“黄河流域”“粟”“半地穴式房屋”三个关键词都有关的原始居民是(  )
A.河姆渡人 B.半坡人 C.元谋人 D.北京人
2.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了下面这样一组图片进行探究学习,你认为他们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A.宋代海外贸易兴盛 B.民族政权并立
C.宋代商业繁荣 D.宋代民族融合
3.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  )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4.1860年10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说:“最近这两天发生在那里(指圆明园)的景象却是用任何笔杆子都无法恰当描述的…”这则报道反映了(  )
A.八国联军侵华的相关史实 B.签订《马关条约》的史实
C.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 D.签订《辛丑条约》的史实
5.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推论与史实不相符的一项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南京条约》
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C
洋务运动
使中国开始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D
《辛丑条约》
清政府完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A.A B.B C.C D.D
6.学者彼得?诺兰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中国当时的选择是(  )
A.走上了由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发展道路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D.推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资本
7.《什么是民主》指出:“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通常由5000到6000名成员组成,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制裁,决定任何内部问题.”这说明公民大会(  )
A.是雅典最高权力机构 B.保证全体居民的权益
C.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 D.拥有雅典最高司法权
8.不同地区文明的交往方式主要分为两种: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下列属于通过征战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是(  )
①亚历山大帝国 ②罗马帝国 ③古代埃及 ④古代希腊.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9.在研究历史过程中,由于立场不同,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也会产生差异.如果站在美洲土著人立场上对哥伦布和发现美洲新大陆进行评价,其观点最有可能是(  )
A.英雄,传播欧洲文明 B.强盗,带来深重灾难
C.强盗,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英雄,促进了文明的融合
10.有历史学家称它“对世界历史来说具有头等重要性,因为它不但为20世纪的不发达世界提供了主要目标,而且为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军事基础.”材料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文艺复兴 B.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C.工业革命 D.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1.下列关于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始于19世纪60年代 ②都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
③改革后都野蛮侵略中国 ④都涉及到土地私有权的改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有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说,本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军事联盟…推动了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今天看来,“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学者对“这些军事联盟”的评价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改变了对超级大国的认识
B.“冷战”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
C.欧盟形成,欧洲实现一体化
D.“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13.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是不同时期世界形势示意图.其中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一超多强”趋势的是(  )
A. B. C. D.
14.定居北京的加拿大女孩琳达,早晨起床后,打开韩国制造的电视机收看早间新闻,一边吃着美国产的面包,一边喝着巴西产的咖啡.然后开一辆由世界最大经济体成员国所产的汽车,去一中加合资企业上班.这反映了世界发展的哪一一趋势?(  )
A.思想自由化 B.政治民主化 C.经济全球化 D.文化多元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5小题10分,第16小题10分,第17小题9分,共29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

材料二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三 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大一统”之梦》
请回答:
(1)材料一示意图中的①②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西周的建立者是谁?据材料二,归纳西周实行政治制度的作用。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秦朝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什么?汉武帝选择的“统治思想”是什么?举两例说明“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3)综上所述,概括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中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全国上下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我们要求全国人民,用全力援助神圣的抗日自卫战争!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领土流尽最后一滴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紧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摘自《中共中央1937年7月8日通电》
材料二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某地以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掠“大竞赛”。在持续六周的屠杀中,被害的中国人达30万以上。日军滔天罪行磬竹难书,震惊了世界,被中外舆论称为“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酷记录”、“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摘自人民网
材料三 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所示通电发表的历史背景和材料一中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主张。
(2)材料二反映了日军的哪一暴行?
(3)面对侵略和灾难,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仆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请分别列举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各一个著名战例。
(4)据材料三,概述中国抗日战争在国际上的历史意义。
17.近年来,中国周边形势日益严峻,军事评论家张召忠在《美国构建亚洲“小北约”遏制中国》一文中就这样指出,在战略关注向亚太地区倾斜的情况下,美国通过在中国周边编织和强化同盟体系,已基本形成对中国的战略封堵,使中国国家安全面临严峻的潜在挑战和威胁。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决定以此为话题对历史上的国家结盟进行回顾反思,请你参与探讨相关问题。
主题一 结盟与对抗,见图一、图二。
(1)图一中对峙的双方是在什么性质的集团?它们的对抗最终引发了哪次战争?
(2)在图二两种力量交锋的这场战争中,成为转折点的战役是什么?
主题二 合作与发展,见图三、图四、图五。
(3)哪次会议决定成立图三中的国际组织?图四中组织的成立对当今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图五中组织的宗旨是什么?
主题三 风险与机遇
“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中国已经拥有战略核武器库,尽管不很多,但足以打到美国本土‘“强大的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调整地区力量结构,并不惜冒险与邻国及本地区以外的强国发生冲突。”
﹣﹣摘自美国国防部《东亚﹣﹣太平阳地区安全战略报告》
(4)你是否同意材料中提出的中国崛起会对美国产生威胁的观点?试结合本试题引言与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理由。
 

2015-2016学年江苏省常州市临江中学九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4月份)(A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1.5分,共21分.
1.通过抓关键词了解和掌握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与“黄河流域”“粟”“半地穴式房屋”三个关键词都有关的原始居民是(  )
A.河姆渡人 B.半坡人 C.元谋人 D.北京人
【考点】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分析】考查了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由居住区域、居住房屋、种植农作物可以得知应为半坡原始人.
【解答】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今陕西西安的半坡,地理位置属于黄河流域.使用磨制的石器,种植的农作物是粟,手工业方面会制作彩陶,住半地穴房屋,过着安定的生活.故答案选B.
【点评】考查了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由居住区域、居住房屋、种植农作物可以得知应为半坡原始人.
 
2.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了下面这样一组图片进行探究学习,你认为他们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A.宋代海外贸易兴盛 B.民族政权并立
C.宋代商业繁荣 D.宋代民族融合
【考点】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历程.
【分析】本题通过店铺、纸币的出现及市民贸易的兴盛等图片,来考查学生对宋代经济发展的认识.
【解答】本题通过店铺、纸币的出现及市民贸易的兴盛等图片说明宋代贸易活动发达,商业繁荣.A、B、D项在图片中没有体现.
故选C.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了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难度不大.
 
3.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  )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考点】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问题.
【解答】从大臣和皇帝的关系来看,大臣由坐到站到跪,说明大臣的地位越来越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反映了君主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A项未被体现,题干中只是表述君权的强化.C项设立锦衣卫、东厂只是明朝的事,反映不出君权强化,大臣地位下降的演变趋势.D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关系,不是君主专制的问题.故选B.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理解.需注重君臣关系的演变,知道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加强的.
 
4.1860年10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说:“最近这两天发生在那里(指圆明园)的景象却是用任何笔杆子都无法恰当描述的…”这则报道反映了(  )
A.八国联军侵华的相关史实 B.签订《马关条约》的史实
C.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 D.签订《辛丑条约》的史实
【考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知识点.
【解答】根据关键词“1860年、圆明园”能直接看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情景.也可从时间上判断,八国联军侵华发生在1900年至1901年,签订《马关条约》时间是1895年,签订《辛丑条约》的时间是1901年.
故选C.
【点评】抓住关键词、注意历史事件时间的记忆.
 
5.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推论与史实不相符的一项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南京条约》
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C
洋务运动
使中国开始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D
《辛丑条约》
清政府完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A.A B.B C.C D.D
【考点】史实辨析题;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洋务运动.
【分析】注意本题要求选出“推论与史实不相符的一项”.
【解答】A、《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正确;
B、《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正确;
C、洋务运动使中国开始走上了富强的道路,错误.因为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
D、《辛丑条约》清政府完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理解能力.
 
6.学者彼得?诺兰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中国当时的选择是(  )
A.走上了由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发展道路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D.推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资本
【考点】一五计划.
【分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
【解答】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1953﹣1957年我国执行了“一五”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人才.“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故选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重点掌握一五计划.难度中等.
 
7.《什么是民主》指出:“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通常由5000到6000名成员组成,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制裁,决定任何内部问题.”这说明公民大会(  )
A.是雅典最高权力机构 B.保证全体居民的权益
C.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 D.拥有雅典最高司法权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雅典民主相关知识的内容.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可以决定任何内部问题”可见A正确;“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可见雅典民主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故B不正确;C表述绝对化,故C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司法问题,故D不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分析能力,正确解读材料是解答本题关键.
 
8.不同地区文明的交往方式主要分为两种: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下列属于通过征战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是(  )
①亚历山大帝国 ②罗马帝国 ③古代埃及 ④古代希腊.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考点】罗马帝国的建立;亚历山大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了历史上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解答】题目直接设问考查通过征战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率兵东征,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占领两河,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27年以后,罗马帝国在屋大维统治下,发动多次侵略战争,疆域不断扩大,到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古代埃及和古代希腊没有达到这样辽阔的疆域.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历史上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9.在研究历史过程中,由于立场不同,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也会产生差异.如果站在美洲土著人立场上对哥伦布和发现美洲新大陆进行评价,其观点最有可能是(  )
A.英雄,传播欧洲文明 B.强盗,带来深重灾难
C.强盗,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英雄,促进了文明的融合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知识点,应把握对哥伦布的评价.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站在美洲土著人立场上对哥伦布和发现美洲新大陆进行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哥伦布开辟到美洲的航行以后,欧洲殖民者纷纷到达美洲,给美洲人民带来了血腥的殖民掠夺.
故选B.
【点评】本题通过对哥伦布的评价,培养了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10.有历史学家称它“对世界历史来说具有头等重要性,因为它不但为20世纪的不发达世界提供了主要目标,而且为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军事基础.”材料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文艺复兴 B.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C.工业革命 D.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积极影响.通过读取题干可以获取到:时间是19世纪前,为欧洲霸权提供经济与军事基础;由此可以得出是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答】A.文艺复习时出现于14﹣17世纪的欧洲思想解放运动.
B.殖民地人民的斗争是沉重的打击了欧洲的殖民统治,是动摇了欧洲的世界霸权.
C.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为欧洲的世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欧洲的世界霸权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军事基础.
D.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机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掌握情况.跨度大,知识点多;应注意区分.
 
11.下列关于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始于19世纪60年代 ②都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
③改革后都野蛮侵略中国 ④都涉及到土地私有权的改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农奴制改革.应重点掌握两者的共同点.
【解答】①都始于19世纪60年代:俄国1861年改开始与1861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1868年,都属于19世纪60年代.
②都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这是日本的影响,俄国没有这样的影响.因为:1853年,美国舰队入侵日本,随后,迫使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日本关闭的国门被打开,幕府统治危机更加严重.俄国改革前没有面临这样的背景.西方列强入侵,日本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
③改革后都野蛮侵略中国,日本明治维新后发的了甲午中日战争侵略中国;俄国1861年改革后,大片割占中国领土.是共同点.
④都涉及到土地私有权的改革.俄国在1861年改革中提出农奴解放时,可从地主那里赎买一块份地;日本在明治维新中承认土地私有.所有说都涉及到了农民的土地问题.①③④是共同点,②不是共同点.
故选D.
【点评】本题把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联系起来,综合性强,要注意区分它们之间的异同.
 
12.有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说,本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军事联盟…推动了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今天看来,“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学者对“这些军事联盟”的评价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改变了对超级大国的认识
B.“冷战”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
C.欧盟形成,欧洲实现一体化
D.“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考点】两极格局的瓦解.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知识点,应把握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有关知识.
【解答】依据一个信息:学者对“这些军事联盟”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世界暂时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正是由于世界格局的这一变化,学者对“这些军事联盟”的评价发生了变化.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熟记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有关内容.
 
13.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是不同时期世界形势示意图.其中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一超多强”趋势的是(  )
A. B. C. D.
【考点】世界格局多极化.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知识点,应把握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有关知识.
【解答】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企图称霸世界,中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国际联盟实力的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的主要力量,世界暂时出现“一超多强”.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熟记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有关内容.
 
14.定居北京的加拿大女孩琳达,早晨起床后,打开韩国制造的电视机收看早间新闻,一边吃着美国产的面包,一边喝着巴西产的咖啡.然后开一辆由世界最大经济体成员国所产的汽车,去一中加合资企业上班.这反映了世界发展的哪一一趋势?(  )
A.思想自由化 B.政治民主化 C.经济全球化 D.文化多元化
【考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应重点掌握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解答】依据题干“地球村”判断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形成“强国主导,受益不均;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经济格局,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
故选C.
【点评】要注意在材料中理解经济全球化的特点,要在现实生活中感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5小题10分,第16小题10分,第17小题9分,共29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

材料二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三 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大一统”之梦》
请回答:
(1)材料一示意图中的①②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西周的建立者是谁?据材料二,归纳西周实行政治制度的作用。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秦朝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什么?汉武帝选择的“统治思想”是什么?举两例说明“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3)综上所述,概括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
【分析】(1)本题考查东周和西周的有关知识.
(2)主要考查秦汉的思想统治和祖国的统一趋势.
(3)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趋势有关知识的认识.
【解答】(1)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在牧野大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东周开始.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据材料二“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秦朝建立后,继续采用法家思想,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的统一,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的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刑.焚书坑儒,是思想上的专制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思想活跃的局面,扼杀了思想,摧残了中国古代的文化.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由此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材料“(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中的“分裂割据的年代”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在魏晋南北朝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出现了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追求大一统.
故答案为:
(1)①东周;②战国.周武王.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焚书坑儒.儒家思想.西晋统一等;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等.
(3)追求大一统.
【点评】掌握西周、东周、秦汉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中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全国上下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我们要求全国人民,用全力援助神圣的抗日自卫战争!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领土流尽最后一滴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紧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摘自《中共中央1937年7月8日通电》
材料二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某地以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掠“大竞赛”。在持续六周的屠杀中,被害的中国人达30万以上。日军滔天罪行磬竹难书,震惊了世界,被中外舆论称为“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酷记录”、“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摘自人民网
材料三 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所示通电发表的历史背景和材料一中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主张。
(2)材料二反映了日军的哪一暴行?
(3)面对侵略和灾难,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仆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请分别列举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各一个著名战例。
(4)据材料三,概述中国抗日战争在国际上的历史意义。
【考点】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历史意义.
【分析】(1)本题考查七七事变.
(2)本题考查南京大屠杀.
(3)本题考查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
(4)本题考查抗日战争在国际上的意义.
【解答】(1)该通告发表于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军队的拒绝后,向卢沟桥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七七事变前,东北地区已经沦陷,因此通告称“华北危急”;七七事变后,平津地区相继陷落,因此通告称“平津危急”.通告中“全民族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表达了中共中央对全民族抗战、一致抗日的决心.
(2)根据材料二中“1937年12月”的时间点以及“烧杀抢掠‘大竞赛’”“罪行磬竹难书”等信息可知,材料二描述的是日本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日军以集体枪杀、焚烧、活埋、砍头、军犬撕咬等极其残忍的手段,对南京平民和被俘中国士兵进行了持续的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还举行“杀人比赛”并在报纸上进行报道.日军在占领南京后的六周内,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达30多万人.
(3)在抗日战争中,中共两党通力合作,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结合,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台儿庄战役是李宗仁将军在台儿庄阻击日军而发生的战役,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
(4)根据材料中罗斯福总统的话结合所学得知,抗日战争是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始终把日本陆军主力牢牢地牵制在中国战场,造成了日军的重大伤亡,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故答案为:
(1)背景: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等;主张:实行全民族抗战等.
(2)南京大屠杀.
(3)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等;敌后战场:百团大战等.
(4)中国的抗日战争对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点评】本题掌握抗日战争相关知识.重点熟记基础知识.
 
17.近年来,中国周边形势日益严峻,军事评论家张召忠在《美国构建亚洲“小北约”遏制中国》一文中就这样指出,在战略关注向亚太地区倾斜的情况下,美国通过在中国周边编织和强化同盟体系,已基本形成对中国的战略封堵,使中国国家安全面临严峻的潜在挑战和威胁。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决定以此为话题对历史上的国家结盟进行回顾反思,请你参与探讨相关问题。
主题一 结盟与对抗,见图一、图二。
(1)图一中对峙的双方是在什么性质的集团?它们的对抗最终引发了哪次战争?
(2)在图二两种力量交锋的这场战争中,成为转折点的战役是什么?
主题二 合作与发展,见图三、图四、图五。
(3)哪次会议决定成立图三中的国际组织?图四中组织的成立对当今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图五中组织的宗旨是什么?
主题三 风险与机遇
“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中国已经拥有战略核武器库,尽管不很多,但足以打到美国本土‘“强大的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调整地区力量结构,并不惜冒险与邻国及本地区以外的强国发生冲突。”
﹣﹣摘自美国国防部《东亚﹣﹣太平阳地区安全战略报告》
(4)你是否同意材料中提出的中国崛起会对美国产生威胁的观点?试结合本试题引言与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理由。
【考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斯大林格勒战役;开罗会议 德黑兰会议 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
【分析】(1)本题考查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相关知识.
(2)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3)本题考查联合国、欧盟和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知识.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理即可.
【解答】(1)观察图一可知,图一反映的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它们都属于帝国主义军事集团,这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最终引发了一战,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观察图二可知,图二中的轴心国同盟和反法西斯同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相互对峙的两大集团,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3)据所学在,图三是联合国的会徽,在1945年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上决定成立联合国,以维护战后的和平.图四是欧盟的旗帜,欧盟的成立,大大加强了欧洲国家的力量,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图五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标识,它的宗旨是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推动世界贸易的自由化,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理即可.如同意,理由:①美国通过在中国周边编织和强化同盟体系,已基本形成对中国的战略封堵,使中国国家安全面临严峻的潜在挑战和威胁,中国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必然会大破封堵,挑战美国②中国已经拥有战略核武器库,尽管不很多,但足以打到美国本土,强大的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调整地区力量结构,并不惜冒险与邻国及本地区以外的强国发生冲突.所以中国的崛起会对美国产生威胁.或不同意,理由:①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中国的“一路一带”战略有利于发展中国与邻国的友好关系②尽管中国已经拥有战略核武器库,但中国的核武器的使用原则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所以中国的崛起不会对美国产生威胁.
故答案为:
(1)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一战.
(2)斯大林格勒战役.
(3)雅尔塔会议;促进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推动世界贸易的自由化,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4)同意;理由:①美国通过在中国周边编织和强化同盟体系,已基本形成对中国的战略封堵,使中国国家安全面临严峻的潜在挑战和威胁,中国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必然会大破封堵,挑战美国②中国已经拥有战略核武器库,尽管不很多,但足以打到美国本土,强大的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调整地区力量结构,并不惜冒险与邻国及本地区以外的强国发生冲突.所以中国的崛起会对美国产生威胁.或不同意;理由:①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中国的“一路一带”战略有利于发展中国与邻国的友好关系②尽管中国已经拥有战略核武器库,但中国的核武器的使用原则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所以中国的崛起不会对美国产生威胁.
【点评】本题以历史上的国家结盟为主题,考查两次世界大战前形成的军事集团及当今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或地区组织的相关知识.
 

2016年10月28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