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一 政治史)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课件 (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一 政治史)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课件 (共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0-29 19:1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那只是一幕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召开 会上,民盟沈钧儒讲道:新政协是“一种人民的大协商会议”,“我们一定要制定出一个能反映全国人民要求的施政纲领草案……”
--《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隆重召开毛泽东致开幕词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初步建立1949.9
北平时间、
地点:与会代表内容:具有广泛性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共同纲领》 (临时宪法)确定首都、国旗、代国歌和纪年法意义:代行 职权,为新中国成立作了准备背景:一.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全国人大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初步建立了 制度(1)人民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中国
共产党无党派
人士各民主
党派人民
团体各民族海外
华侨各地区人民
解放军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和进步性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国徽代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作者田汉聂耳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开国大典
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性质:统一战线组织
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3.发展到新阶段:2.初步发展1982 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提出 (P99)4.完善:一.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初步建立政协会议职能转变(54年人大召开后)中共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原因1、历史证明在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的议会斗争失败,救国方案未能实现,
2、民主党派最后选择了与中共并肩战斗,在中共领导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3、中共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有着强大的领导与组织力量。
材料一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二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阅读材料后回答: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我国的政党制度又有什么特点?
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建立1954年9月,北京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国根本政治制度,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A《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B 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C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 1.背景2.创立3.地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内容原则
意义(直接选举选出代表产生)选 民县、镇、乡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的产生方式省、市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出代表产生)(选出代表产生)间接选举人 民 当 家 作 主你能从下列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图示中说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位和职能吗?(3)地位:
职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其常设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决定中央各领导成员,并对其监督。探究:为什么我国不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有何本质区别?①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
②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公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全国人民资产阶级民主集中制分权与制衡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从左起依次是董必武、周恩来、李济深、刘少奇、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张澜、林伯渠。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审议批准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表决票票样(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
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
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
民代表大会。
第二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
唯一机关。问:(1)1954年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2)该宪法有哪些内容?体现了什么原则?(3)该宪法确定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4)这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它的颁布有何意义? 各民族大团结56个兄弟,56朵花 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 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观察地图,你发现了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吗?2.西部多,东部少1.大杂居,小聚居 假如你是国家领导人,你如何管理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人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动,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阅读史料: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原因?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
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3、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见教材P97页①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②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③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各不相同为保证祖国统一,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民族原则①1954年宪法使之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②198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建立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5.意义1.含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
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目的)2.原因4.建立1.《共同纲领》规定(依据)
2.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各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建立3.形成过程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小结:我国民主政治体系的基本架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根本的政治制度
民主集中制原则基本的政党制度基本的民族制度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1、下列有关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B.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2、1954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是
(1)人民民主 (2)民主集中 (3)社会主义 (4)民主协商
A.(1)(3) B.(2)(4) C.(2)(3) D.(1)(4)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内容不包括( )
A.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C.选举朱德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D.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巩固练习BAD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结束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6.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
B.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巩固练习ABB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开始于
A、1949年秋 B、1954年秋 C、1956年底 D、1978年秋
8、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为了
A、发展统一战线 B、取得民主党派的拥护C、改造民主党派
D、更好地扩大民主,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巩固练习BD9.1949年召开的政协会议与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的相同点不包括( )
A.有民主党派参加 B.中共发挥积极作用
C.体现民主协商的精神 D.协议得到实行D10.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④改变了“共同纲领”关于国家性质的定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11.新中国成立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  )
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B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巩固练习D12.我国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根本政治制度是在(  )
 A.1949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6年
13.新中国实行的既能体现民族平等,又能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制度是(   )
 A.民主改革     B.土地改革
 C.民族区域自治   D.改革开放
1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一届人大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CC巩固练习D15.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自治区和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C.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D.最早规定该制度的法律文件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6.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的对少数民族的基本原则包括(  )
 ①民族平等 ②民族进步 
 ③民族团结 ④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DA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经典例题(高考题)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人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动,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l.时间: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
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2.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
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答案1、下列有关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B.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2、1954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是
(1)人民民主 (2)民主集中 (3)社会主义 (4)民主协商
A.(1)(3) B.(2)(4) C.(2)(3) D.(1)(4)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内容不包括( )
A.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C.选举朱德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D.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巩固练习BAD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结束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6.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
B.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巩固练习ABB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开始于
A、1949年秋 B、1954年秋 C、1956年底 D、1978年秋
8、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为了
A、发展统一战线 B、取得民主党派的拥护
C、改造民主党派
D、更好地扩大民主,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巩固练习BD9.1949年召开的政协会议与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的相同点不包括
A.有民主党派参加 B.中共发挥积极作用
C.体现民主协商的精神 D.协议得到实行D10.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④改变了“共同纲领”关于国家性质的定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11.新中国成立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  )
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B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巩固练习D12.我国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根本政治制度是在(  )
 A.1949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6年
13.新中国实行的既能体现民族平等,又能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制度是(   )
 A.民主改革     B.土地改革
 C.民族区域自治   D.改革开放
1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一届人大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CC巩固练习D15.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自治区和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C.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D.最早规定该制度的法律文件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