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为王
练习
基础练习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呵(
)斥
谄(
)
媚
畏葸(
)
憎恶(
)
匍
匐
(
)
绀(
)弩(
)
盔(
)
hē
chǎn
xǐ
zēng
wù
Pú
fú
ɡàn
nǔ
kuī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呢?
光景:
②没有人敢呵斥我,指摘我。
呵斥:
指摘:
③潜心琢磨那封大逆不道的信。
潜心:
④谁都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不知究竟出了什么岔子。
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⑤或者所能够看见的脸都是谄媚的、乞求的。
谄媚:
①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②呵斥:大声斥责。
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③潜心:用心专而深。
④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比喻搞不清底细。
⑤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文本练习
1、“为江山社稷计,非查出那名胆敢冒犯寡人的歹徒不可,因为据朕看来,其罪如同叛国。”句中加点的语句有什么讽刺意味?
明明是出于维护自己专制的权威,却堂而皇之地宣称是“为江山社稷计”,还加以“叛国”的罪名,这种看似荒诞滑稽的语言显示了专制国王的自私、愚昧和凶残。
2、《我若为王》设想妻子成为“王后”之后的尊贵,说“那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请说说“有趣”一词的意味。
即使妻子无资格当皇后也可以因夫而荣,这种反差让人觉得好笑。这里的“有趣”带有揶揄之意,是对这种闹剧的调侃。
3、《我若为王》中写“我若为王”后的各种情形,相似之中有变化。《皇帝的新装》中写各人见到“新衣”后的神态、语言也是相似之中有变化。试简要评述这种写法的好处。
《我若为王》写妻子儿女因自己成了王的而尊贵,内容相似,表达有所变化;到第五段则详尽写出专制王权下众人的奴才本性。这样遵循专制权力的逻辑层层推导,就将专制权力推导到荒谬的境地,显示其悖谬性。《皇帝的新装》中各人见到“新衣”心理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担心被人知道自己“愚蠢或不称职”而不敢讲真话。写老部长详细刻划了他可笑的神态,写其心理活动多用反问句;写“诚实的官员”则较简略,用的是疑问句;写皇帝则加上了“骇人听闻”、“最可怕”等词语。这些都与他们各自的身份相称。
4、“我若为王,我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成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联系全文,谈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我若为王”,我的臣民包括尊长师友都成了奴才,我便成了奴才的首领,这是我最大的耻辱和悲哀。那么我将杀死所有人,我将没有一个臣民,终究当不成王了。后面的“最大的王”,指的是不留有个奴种在人间,扫除了奴才的思想,国人身上没有了奴性,每一个国民都找到自己的尊严,做自己思想王国的真正主人,——在这样的“真的人们”世界中的“王”。这时候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人都是“最大的王”。全文始终贯穿着对奴性的深切痛恨之情。
5.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
—(
6)题。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呢 为什么要捧我的妻,捧我的儿女和亲眷呢 因为我是王,是他们的主子,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
我是民国国民,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使我深深地憎恶一切奴才或奴才相,连同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们。请科学家们不要见笑,我以为世界之所以还大有待于改进者,全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
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
(1)研读文中划线的句子回答:
①请把它改成肯定句:
②比较修改后的句子和原句,说说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①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都是奴才。
②原句更好,使用双重否定,起强调作用。
(2)下面句子中的有些地方是可以省略的,下面的选项中属于不可省略的一项是( )
请科学家们不要①见笑,我以为世界之②所以还大有待于改进者,③全因为有这些奴才④的缘故。
A、①省略“见”。
B、②省略“所以”。
C、③省略“全”。
D、④省略“的缘故”。13、为什么作者说暴君“反而正是明君”?
C
点拨:A句子的意思是请科学家们不要笑话作者,“见笑”是被笑的意思,在此应为“笑话”;B之……者,即表示“果”,相当于“之所以”,此处有重复;C“全”是“全是”之省略形式,不可省略,否则“因为”应该前置;D此处也有重复,可省略也可不省略。)
(3)文中所谓“真的人们”是指什么?
杀光所有的臣民,算暴君,但是这些臣民的消失,也是奴才们的消失,奴性的消失,能够消除奴性,在作者眼里,就是明智的、有益的,就是那些奴才们所谓的明君。
(4)什么是“古今中外最大的王”?
就是“不能为王”,取消奴才和主子的制度和思想,这是最大的“王”。
(5)、对这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所理解的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使得作者深深地厌恶中国人的奴性,就算是自己的尊长或者师友也一样值得憎恶。
B、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应该是民主的,或者至少是追求民主的。
C、作者针对的是国民性格中奴性的残存,这是作者痛心的,因而期盼有朝一日能够消除它,获得真正的民主,如此才真正值得去喝彩“万岁,万岁,万万岁!”
D、作者用假设论证的方法系统地证明了中国人的奴性是依然残存的,手法十分高明;但同时作者也指出没有办法疗救,除非把他们都杀光。
D
点拨:D作者要“杀光”的不是人,而是奴性。
拓展练习
孤独的普希金
①来上海许多次,没有去过岳阳路看过一次普希金的铜像。这次来上海,住在复兴中路,与岳阳路只一步之遥。推窗望去,普希金的铜像尽收眼底。大概是缘分,非让我在这个美好而难忘的季节与普希金相逢,【A】心中便涌出许多普希金明丽的诗句,春水一般荡漾。
②其实,大多上海人对他冷漠得很,匆匆忙忙地从他身旁川流不息地上班、下班,看都不看他一眼,好像他不过是没有生命的塑像,身旁的水泥电杆一样。提起他来,绝不会有决斗的刺激,甚至说不出他哪怕一句短短的诗。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于是,人们绕过他,到前面不远的静安寺买时髦的衣装,到旁边的教育会堂舞厅跳舞,到身后的水果摊、酒吧间捧几只时令水果或高脚酒杯……
③当晚,和朋友去拜谒普希金。天气很好,4月底上海不冷不燥,夜风吹送着温馨。铜像四周竟然了无一人,散步的、谈情说爱的,都不愿到这里来。月光如水,清冷地洒在普希金的头顶。
④我很替普希金难过。我想起曾经去过的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普希金故居。那一年我去时正淅淅沥沥下着霏霏雨丝,故居前,铜像下,依然摆满鲜花,花朵上沾满雨珠宛若凄清的泪水。甚至有人在悄悄背诵着普希金的诗句,【B】那诗句便也如同沾上雨珠无比温馨湿润,让人沉浸在一种远比现实美好的诗的意境之中。
⑤而这一夜晚,没有雨丝、没有鲜花,普希金铜像下,只有我和朋友两人。普希金只属于我们。
⑥第二天白天,我到这里,几位老人打拳,几个小孩玩耍,没有人注意普希金。铜像孤零零地立在格外灿烂的阳光下。
⑦朋友告诉我:这尊塑像已是第三次塑造了。第一尊毁于日本侵略者的战火中,第二尊毁于我们自己的手中。莫斯科的普希金青铜像屹立在那里半个多世纪安然无恙,我们的普希金铜像却在短短时间之内连遭两次劫难。年轻人早把那些悲惨的历史当成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 据说连残酷的沙皇读了普希金的诗还对他表示敬意,而我们却不容忍普希金,不是把他推倒,便是把他孤零零地抛在寂寞的街头。
⑧离开上海的那天下午,我再一次来到普希金的铜像旁。阳光很好,碎金子一般缀满普希金的脸庞。真好,这一次普希金不再孤独,身旁的石凳上正坐着一个外乡人。我为遇到知音而兴奋,跑过去一看,失望透顶。他的手中拿着一架微型计算机正在算帐,很投入。他的额头渗了细细的汗珠。
⑨普希金像的正面,石座底部刻有的“普希金(1799-1837)”字样中,偏偏“金”字被黄粉笔涂满。莫非只识得普希金中的“金”字吗
⑩我静静地坐在普希金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阳光和微风在无声流泻。我望着普希金,普希金也望着我。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请摘抄出一句可以表现普希金铜像“孤独”的句子。
2、作者多次拜访普希金铜像,是出于对他的诗歌有特殊感情。划线【A】和【B】就是作者对普希金诗歌的评价,请选择其中一句,从语言角度做简要分析。(4分)
3、请从第②、⑧小节来看,大多人对普希金铜像“冷漠得很”,那么他们热衷什么呢 (4分)
4、作者在第④小节中提到在莫斯科普希金故居的见闻,有什么作用 (3分)
5、文章结尾处“我静静地坐在普希金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根据你的理解,并结合现实生活,请说说为什么作者“什么话也说不出来”。(3分)
参考答案:
1、“铜像四周竟然了无一人,散步的、谈情说爱的,都不愿到这里来。”或者“月光如水,清冷地洒在普希金的头顶。”或者“铜像孤零零地立在格外灿烂的阳光下。”等。(选择句子要突出“孤独”之意,2分)
2、【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被普希金诗歌感动的心灵比作荡漾的春水(1分),形象(1分)地表现出普希金诗歌给人带来的美好的感触(1分)。
【B】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1分),把诗歌给人的心灵感触比作雨珠给人的湿润触觉(1分),生动形象地(1分)表现了普希金诗歌感人魅力(1分)。
3、大多上海人热衷于享乐(2分),追求现实的物质利益(2分)。
4、用普希金故居
“摆满鲜花”、众人拜谒的现象,和上下文上海人的表现做对比(1分),突出人们对于普希金的冷漠。(2分)
5、围绕“作者感慨人们对于普希金缺乏敬意,远离精神食粮而醉心于拜金享乐主义”来说即可得分。(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