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6张PPT。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定义: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集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
2.分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政体而论,有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两种主要形式。
3.分期: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早期阶段(夏商周时期,前2070年~前476年)
发展阶段(战国至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前475~1840年)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3、对象:同姓王族(主体,如鲁、燕)
异姓功臣(姜尙,齐)先代贵族(微子,宋)4、内容:权利和义务随从作战、镇守疆土、交纳贡赋、朝觐述职《三字经》: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洛阳市区去老城区的路中央立有一座九龙石柱,名曰:九龙鼎。鼎是王者权力的象征。楚王问鼎楚强盛后,庄王曾率军至周
都洛邑郊外示威,向周王的
代表询问鼎之大小轻重,史
称“楚王问鼎”。鼎是王位的
象征,说明楚庄王有替代周
王号令天下的野心。崩溃: 西 周(建立)
春秋时(瓦解)
战国时(被郡县制取代)——周天子势力衰微;
——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原因:诸侯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5、影响:积极;消极积极作用:
加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密切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联系以及同少数民族的关系
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边远地区社会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展消极: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
瓦解西周的统治。☆宗法制1、含义: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2、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3、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4、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5、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从政权上来说,周王与诸侯是君臣关系
从宗族上来说,周王是姬姓家族的大家长,与诸侯是兄弟关系或父辈与子侄的关系互为表里 材料1:“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其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
--《吕氏春秋·当务》
材料2:西周宗法制:大宗与小宗。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讨论:宗法制的核心是什么?依据什么原则?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一个官员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妾氏,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结果这官员不幸殉职,于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请问应该由谁继承?
小儿子 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你能结合当今
社会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吗? 积极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民族凝聚力。消极影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有些违背。 探究思路和方向:
1.“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现象
2.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
3.任人唯亲、唯上是从的作风
4. 干部职务终身制课外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祭祀活动)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王位世袭制、宗法制)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分封制)1.下列西周诸侯国中属于同姓封国的是 ①齐 ②鲁 ③燕 ④晋 ⑤宋 ( )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③④⑤ D. ①②⑤
2.西周的宗法制 ( )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其最大特点是长子继承制
C.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间接演变而来
D.容易导致诸侯割据纷争
3.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孔子这句话中的“礼”的主要含义是 ( )
A.礼仪 B.政权 C.风俗 D.政治制度
4.《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纽带? ( )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5.据说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其中的“封建”指的是 ( )
A.分封诸侯国 B.进行封建改革
C.实行宗法制 D.任人唯亲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a b)
(1)分封制
内容:西周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主要诸侯国:周武王时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深入东北最远的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姬姓贵族封国中位据最东)。周成王时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地。
诸侯权利:世袭统治权
诸侯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扩大统治区域,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消弱。(2)宗法制
?含义: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④ 大宗与小宗: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b c)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分封制、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