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7.3.3 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7.3.3 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10-30 09:2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设计
广东省信宜市思贺中学 王水木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通过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真实事例和学生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内因和外因),概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解释长颈鹿等生物进化的原因和历程,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认同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二>、 能力目标:

通过案例,培养学生自主推论、主动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良好素质。

2.通过学习,教育学生珍惜读书机会,努力学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三、教学策略:

1.
以视频、游戏等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2.
为中考备考争取复习时间,把2课时的内容合为1课时。

四、教学过程的五个板块

(一)板块一:欣赏中入课
教学活动
反馈调控
1、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转……是谁把我们家乡装扮成这么美丽?是生物。它们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一批一批地来到我们地球,又一批批一地从我们地球消失,这体现了生物进化的历程。是什么原因推动生物不断进化?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生物进化的原因。
调控: 从欣赏歌曲入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轻松入课。


(二)板块二:活动中探究
教学活动
反馈调控
1、 猜猜看──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按提示,你能猜出他是谁? 学生回答:(答不出来)。 老师帮助:①是瑞典人,他提出植物双命名法,②是奥地利人,他发现遗传变异规律,④是中国人,他培育了杂交水稻,③是? 上节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总结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心内容,并写在纸上。 2、展示预习结果──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心内容。 展示(1): 学生点评:提纲式展示,简单明白。 展示(2): 学生点评:用遗传变异原理进行分解,比较详细。 展示(3): 学生点评:把自然选择学说和遗传变异原理相结合。 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分析很透切,很中肯,学习生物就得有这种精神啊,有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就没有什么事能够难到我们。但是老师还是提醒同学们:这4个内容之间是因果关系的。
反馈:学生对图中人物与所学学的相应知识遗忘严重。 调控:老师帮助学生对相关内内容进行复习。 调控:学生展示。
(三)板块三:练习中巩固
教学活动
反馈调控
练习1: 学生回答:①──C,因为颈短是遗传,颈长是变异;②──A,因为颈短吃不到树叶,颈长能吃到,它们为争夺食物而斗争;③──D,颈短吃不到树叶而死亡,颈长能吃到而生存。 练习2:实例分析──桦尺蠖体色进化的原因。 展示桦尺蠖体色进化过程((PPT),提醒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图片资料进行细致观察,作为变异类型的深色桦尺蠖变成了常见类型,而原来的浅色的桦尺蠖却成了少数。 学生回答①:1850年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山青水秀,绿树成阴,空气清新。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地衣的生长,这种地衣覆盖在树干上,灰白色,桦尺蠖就在树皮上停留。那时候,大多数桦尺蠖的体色是浅色的,这样就不易被它的天敌所发现,所以,浅色桦尺蠖的数量就多,成了常见类型,深色桦尺蠖是变异类型,容易被天敌发现吃掉,所以数量就少。 学生回答②:到了1950年,英国进行工业化大生产,那个地区工厂林立,工厂排出的废气杀死了地衣,使黑色的树皮露出了真面目,深色的桦尺蠖在黑色的树皮上不易被天敌发现,所以它的数量就越来越多,变成了常见类型,这也桦尺蠖对环境的适应。而浅色的桦尺蠖容易被天敌发现吃掉,所以数量就少。也就是说,桦尺蠖的体色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练习3.思考问题──环保教育。 ①有可能把桦尺蠖的体色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吗?如果能应该怎样去做? 学生回答①:恢复1850年那时候的环境,把全部工厂关闭。 学生回答②:他说的不对,我认为工厂照开,关键要把废气、污染物处理合格才排放。 老师总结: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既要把环境搞好又要把经济搞上去。 ②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环境? 学生回答③:我们平时要讲究个人卫生,搞好教室、宿舍和公共地区的环境清洁,因为环境的好坏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练习3:游戏《鸟吃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 学生游戏: 思考:为什么难以“食到”灰色蝶和黑色蝶? 学生回答:是因为它的体色与周围环境色很相似。 练习4:观看短片《动物保护色》──了解动物的几种保护方式 (1)哪幅图是保护色? 学生回答:只有D图是保护色 老师补充:A、B、C图都是动物模拟植物的形态来保护自己,这种方式叫拟态。 (2)哪幅图是拟态? 学生回答:只有D图是拟态。 老师补充:A、B、C图都是动物以鲜艳的颜色警告其它动物,这种颜色叫警戒色。 老师总结:不管是哪种方式,都是动物在适应环境的表现,是生物进化的过程。 练习5.了解人类对动物保护色的利用──安全教育。 学生回答:交通标志中的警告标志黄色的,色彩鲜艳,警告人们注意安全,另外,还启示我们要爱护动物、尊重生命……
调控:学生回答。 反馈:大部分学生通过老师师引导和讨论分析,能弄清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 反馈:学生找不到灰蝶和黑蝶。 调控:对学生活动给予鼓励。 并提醒──保护色有什么作用? 反馈:部分学生不能区分“保护色、拟态、警戒色”。 调控:引导学生从颜色、形态上区分。 反馈:学生对安全、环保知识识淡薄,讨论气氛不够浓厚。 调控:对学生回答给予鼓励和评价


(四)板块四:小结中回顾
教学活动
反馈调控
展示《板书设计》,提出问题:在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有些生物种类会绝灭?新的生物种类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因,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内因,生物只有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课后请同学们思考: 1、生物进化的历程是否已经完成?如果还在进行,我们为什么不易发现生物的进化? 2、请推测:我们人类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还会有重大的进化吗?将会进化成什么样子呢?
调控:让学生观看《板书设计》回答:你学到了什么?”


(五)板块五:作业

1、用自然选择学说解决实际问题──

① 在长期使用抗生素过程中,人们还发现原来对疾病很有效的抗生素多次使用后,变得不那么灵验了。这是怎么回事?(生八上P77)

② 在实际生活中你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什么问题?

答案①:在抗菌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抗菌素的特性,不能被抗菌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如果继续使用,这些细菌就不再受其的影响了。

答案②:我会用学到的知识为他人服务:比如说用蚊香杀蚊子时,告诉别人不要经常买同一种蚊香,还有,使用农药杀虫时不要经常买同一种农药。

2、比较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
区别
选择因素
结果
速度
人工选择



自然选择



共同点
内在基础都是遗传变异


五、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让学生在课外自学,课上展示分析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分析桦尺蠖体色随环境而变等。

2、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思想教育。如:通过要使灰色桦尺蠖恢复为常见类型的分析进行环保教育,通过对保护色的分析进行安全教育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教育。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