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鹿阜中学八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3月份)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贴春联是中国特有的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是社会历史变迁的写照.下列春联中,反映建国初期的是( )
A.新四军拼命抗日
老百姓安心过年
B.万里山河归人民
五亿群众庆新生
C.宁要社会主义草
不要资本主义苗
D.奥运世博扬国威
改革发展创奇迹
2.1949年,毛泽东致信宋庆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尽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信中所说的这次会议通过并被中央人民政府接受其成为新政府施政方针的重要文献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新中国的成立( )
A.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B.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C.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D.结束了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4.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一首《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后的喜悦,歌词中“驱散乌云见太阳”指的是( )
A.1949年新中国成立
B.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
C.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D.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
5.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战歌,开始了( )
A.北伐战争
B.百团大战
C.抗美援朝
D.台儿庄战役
6.某陈列馆举办“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图片展.以下四幅图片所反映的生产关系变革中,哪些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下表为1950年、1952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土地占有比例(%).从表中数据的变化中得出的结论应该是( )
1950年
1952年
人口比例
土地占有比例
人口比例
土地占有比例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地主、富农
14.5
54.8
7.9
8.6
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
C.农业合作化掀起高潮
D.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规模开展
8.我国在“一五”期间各个部门的投资比例是:工业占58.2%,农林水利占7.6%,运输、邮电占19.2%,文化教育和卫生占7.2%,其他占7.8%.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是l:7.9.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运输邮电业
C.“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D.三大改造稳步推进
9.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10.图中的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遵循了客观规律
B.解放了思想
C.违背了客观规律
D.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11.方寸之间传递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邮票发行于( )
A.2008年
B.2009年
C.2010年
D.2011年
12.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不同的方针。以下方针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打倒列强,铲除军阀②三大改造③停止内战,共同抗日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④①③
D.①③④②
13.1952年的一天,农民张大爷看着自己刚刚分到的土地,激动得热泪盈眶.请问,这一情景的出现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有关( )
A.镇压了反革命
B.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C.实行了改革开放
D.实行了土地改革
14.“长鞭呀,那个一呀甩呀,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的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的时候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公布的时候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时候
D.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的候
15.20世纪50年代中期,民族资本家的代表荣毅仁曾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他的感慨有密切关联的事件是( )
A.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国家“一五”计划的完成
C.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6.为了便于记忆历史知识,我们常用简洁的词语来总结某一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一桥”“二铁”“三藏”“四厂”总结的是我国哪一时期的建设成就( )
A.1953﹣1957年
B.1957﹣1965年
C.1966﹣1976年
D.1978﹣2000年
17.对如表解读正确的是( )
表:1952年和1957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
产量年份
粮食(百万吨)
棉花(百万吨)
煤(亿吨)
钢(百万吨)
1952
163.42
1.30
0.66
1.35
1957
195.05
1.64
1.31
5.35
A.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迅速发展
B.大跃进运动片面发展重工业
C.一五计划实施使重工业迅速发展
D.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农业发展
18.艺术创作反映了时代特征,如图可以直接用于研究的主题是( )
A.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
B.中国经济建设历程中的探索
C.“文化大革命”的历史
D.邓小平全面整顿思想
19.20世纪60年代。他为了治理兰考县水涝、风沙、盐碱三害,亲自带队到灾区调查。洪水泛滥的时候,他站在齐腰深的洪水里,画出一张张水势流向图。人民称颂他是“人民的好干部”。他是( )
A.
邓小平
B.
王进喜
C.
邓稼先
D.
焦裕禄
20.如图图画是某一时期的壁画作品,它发生于( )
A.抗美援朝时期
B.“大跃进”运动时期
C.“文化大革命”期间
D.改革开放后
21.“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是( )
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的发布
B.《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的发布
C.《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的发表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22.“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无端迫害.这一事件最突出地表明了( )
A.人民民主专政得到加强
B.必须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国家的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23.对“文化大革命”的评论恰当的是( )
A.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B.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C.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24.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国60周年庆典上,天安门广场以复兴之路为主题,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下面是一组庆典上的游行方阵,其中喻指新中国诞生的是( )
A.开天辟地方阵
B.艰苦创业方阵
C.
春天的故事方阵
D.
走进新时代方阵
25.1951年它以和平的方式获得了解放,60年代它经过民主改革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今天它已发展成为我国的五大牧区之一.这里的“它”是指( )
A.新疆
B.西藏
C.内蒙古
D.青海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判断下列表述中的错误并改正。
(1)三大改造的完成,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错误: ;改正: 。
(2)1950年10月,以聂荣臻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错误: ;改正: 。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错误: ;改正: 。
(4)1949年,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错误: ;改正: 。
(5)1971年,在周恩来的配合下,毛泽东挫败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错误: ;改正: 。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09年2月1日,新华社播发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这份名为《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围绕着“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对2009年的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摘自《一年时事政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一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它的推行促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一中的图二结合所学识,分析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该运动又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一条合理建议。
(4)党和人民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说明了什么道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
材料一:1951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只占35.5%。
材料二:“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什么现状?
(2)为改变上述现状,我国政府作出了什么决定?这一决定中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3)这个决定的结果如何?
材料三:
(4)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一五”期间主要重工业部门分布在哪里?试举两例说明。
(5)“一五”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说明了什么?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材料二:
材料三:丰都树人公社在1958年10月份,一呼百应,两天之内就集合上山的炼钢“部队”7
000多人,干部、师生、居民大献柴火,提供废铁。大量砍伐森林资源,1956年丰都县森林面积为9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近23%,1959年森林面积锐减为31万亩,森林覆盖率降到7%左右。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现象?
(3)全国大炼钢铁,大量砍伐森林,给我们的环境造成怎样的危害?
(4)从以上材料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2015-2016学年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鹿阜中学八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3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贴春联是中国特有的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是社会历史变迁的写照.下列春联中,反映建国初期的是( )
A.新四军拼命抗日
老百姓安心过年
B.万里山河归人民
五亿群众庆新生
C.宁要社会主义草
不要资本主义苗
D.奥运世博扬国威
改革发展创奇迹
【考点】新中国成立.
【分析】本题通过分析春联内容来主要考查对开国大典等考点的理解.
【解答】A.由新四军可以得知反映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史实;
B.由对联内容可以得知其反映的是新中国的成立的史实;
C.反映的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史实;
D.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状况.
故选B.
2.1949年,毛泽东致信宋庆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尽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信中所说的这次会议通过并被中央人民政府接受其成为新政府施政方针的重要文献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考点】新中国成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在1949年的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以前,它起临时宪法的作用,并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故选B.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新中国的成立( )
A.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B.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C.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D.结束了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考点】新中国成立.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的知识点,应把握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们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故选D.
4.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一首《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后的喜悦,歌词中“驱散乌云见太阳”指的是( )
A.1949年新中国成立
B.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
C.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D.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
【考点】西藏和平解放.
【分析】此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相关事件.
【解答】阅读分析题干材料,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藏族歌唱家、百万农奴翻身、驱散乌云见太阳”可知与西藏的史实有关,选项中C符合题意.
故选C.
5.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战歌,开始了( )
A.北伐战争
B.百团大战
C.抗美援朝
D.台儿庄战役
【考点】抗美援朝.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抗美援朝的内容.
【解答】根据题干中“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北伐战争是1926年﹣﹣1928年,百团大战是1940年,台儿庄战役是1938年.
故选C.
6.某陈列馆举办“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图片展.以下四幅图片所反映的生产关系变革中,哪些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土地改革的意义;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析】此题考查新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图片展,要求选出反映的生产关系变革中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的正确选项,根据所学知识,土地改革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农民加入合作社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选项中C符合题意.
故选C.
7.下表为1950年、1952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土地占有比例(%).从表中数据的变化中得出的结论应该是( )
1950年
1952年
人口比例
土地占有比例
人口比例
土地占有比例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地主、富农
14.5
54.8
7.9
8.6
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
C.农业合作化掀起高潮
D.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规模开展
【考点】土地改革的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
【解答】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出,1952年与1950年相比,贫农、中农的土地占有比例上升,地主、富农的土地占有比例下降,这一切得益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
故选A.
8.我国在“一五”期间各个部门的投资比例是:工业占58.2%,农林水利占7.6%,运输、邮电占19.2%,文化教育和卫生占7.2%,其他占7.8%.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是l:7.9.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运输邮电业
C.“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D.三大改造稳步推进
【考点】一五计划.
【分析】本题是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考查.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把握历史史实的能力.
【解答】1953﹣﹣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根据题干中所给各行业投资比例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重工业的投资最大.
故选A.
9.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考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解答】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故选C.
10.图中的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遵循了客观规律
B.解放了思想
C.违背了客观规律
D.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考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跃进”运动.
【解答】图中现象是出现在“大跃进”运动时期,“大跃进”运动在盲目求快、急于求成的思想影响下,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在农业方面,高指标带来高估产.“大跃进”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
故选C.
11.方寸之间传递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邮票发行于( )
A.2008年
B.2009年
C.2010年
D.2011年
【考点】西藏和平解放.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西藏和平解放时间的识记.题干中的关键时间信息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解答】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是1951年,60周年后是2011年.
故选:D.
12.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不同的方针。以下方针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打倒列强,铲除军阀②三大改造③停止内战,共同抗日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④①③
D.①③④②
【考点】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西安事变;抗美援朝;三大改造.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相关方针的时间.
【解答】①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是在1926年北伐战争时提出的;②三大改造是在1953﹣1956年提出的;③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提出的;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在1950年提出的.
故选D.
13.1952年的一天,农民张大爷看着自己刚刚分到的土地,激动得热泪盈眶.请问,这一情景的出现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有关( )
A.镇压了反革命
B.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C.实行了改革开放
D.实行了土地改革
【考点】土地改革的意义.
【分析】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意义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解答】题干中的关键词是:“1952年”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我国从1950年到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废除了两千多年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但是土地归农民所有,所以才有题干中张大爷如此高兴的场面.
故选D.
14.“长鞭呀,那个一呀甩呀,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的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的时候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公布的时候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时候
D.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的候
【考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
【解答】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时候.
故选C.
15.20世纪50年代中期,民族资本家的代表荣毅仁曾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他的感慨有密切关联的事件是( )
A.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国家“一五”计划的完成
C.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考点】三大改造.
【分析】本题考查了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进行了三大改造,其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用了公私合营的政策,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由材料“民族资本家的代表荣毅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故选D.
16.为了便于记忆历史知识,我们常用简洁的词语来总结某一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一桥”“二铁”“三藏”“四厂”总结的是我国哪一时期的建设成就( )
A.1953﹣1957年
B.1957﹣1965年
C.1966﹣1976年
D.1978﹣2000年
【考点】一五计划.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的成就.
【解答】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一桥”是指武汉长江大桥,“二铁”指宝成铁路、鹰厦铁路,“三藏”指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四厂”指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沈阳第一机床厂,均是我国“一五”计划时期取得的建设成就,“一五”计划的时间是l953~1957年.
故选A.
17.对如表解读正确的是( )
表:1952年和1957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
产量年份
粮食(百万吨)
棉花(百万吨)
煤(亿吨)
钢(百万吨)
1952
163.42
1.30
0.66
1.35
1957
195.05
1.64
1.31
5.35
A.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迅速发展
B.大跃进运动片面发展重工业
C.一五计划实施使重工业迅速发展
D.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农业发展
【考点】一五计划.
【分析】本题是对考点“第一个五年计划”所取得成就和主要任务的考查,根据材料所给时间、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做出正确解答.
【解答】1953﹣﹣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表格中的内容是对1952年和1957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的比较,分析数据可以看出,粮食、棉花等农业产品产量提高幅度不大,而煤、钢等重工业产品产量有大幅度提高.
故选C.
18.艺术创作反映了时代特征,如图可以直接用于研究的主题是( )
A.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
B.中国经济建设历程中的探索
C.“文化大革命”的历史
D.邓小平全面整顿思想
【考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历程.
【解答】图片的显示内容有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内容.根据所学可知,1958年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当时指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前进方向的三面红旗之一,在总路线指引下发动的“大跃进”运动,一味追求经济建设的“快”,不注重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强调要“超英赶美”,浮夸风盛行,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所以图片内容是中国经济建设历程中的失误,是中国经济建设历程中的探索.
故选B.
19.20世纪60年代。他为了治理兰考县水涝、风沙、盐碱三害,亲自带队到灾区调查。洪水泛滥的时候,他站在齐腰深的洪水里,画出一张张水势流向图。人民称颂他是“人民的好干部”。他是( )
A.
邓小平
B.
王进喜
C.
邓稼先
D.
焦裕禄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焦裕禄.
【解答】焦裕禄,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村人,革命烈士,干部楷模.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到了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的榜样”、“共和国的脊梁”.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故选D.
20.如图图画是某一时期的壁画作品,它发生于( )
A.抗美援朝时期
B.“大跃进”运动时期
C.“文化大革命”期间
D.改革开放后
【考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大跃进的浮夸风.
【解答】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的“左”倾错误.题干中的三张图片均反映了大跃进时浮夸风的盛行.
故选B.
21.“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是( )
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的发布
B.《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的发布
C.《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的发表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考点】文化大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
【解答】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文章涉及中央领导层在许多重大政策问题上的不同意见,点燃了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导火线.
故选C.
22.“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无端迫害.这一事件最突出地表明了( )
A.人民民主专政得到加强
B.必须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国家的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考点】文化大革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文革的影响.
【解答】根据题干中“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无端迫害”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6年,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造反派煽风点火,不经法律程序,任意迫害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故选D.
23.对“文化大革命”的评论恰当的是( )
A.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B.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C.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考点】文化大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知识.
【解答】文化大革命是1966年5月16日至1976年10月在中国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
故选A.
24.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国60周年庆典上,天安门广场以复兴之路为主题,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下面是一组庆典上的游行方阵,其中喻指新中国诞生的是( )
A.开天辟地方阵
B.艰苦创业方阵
C.
春天的故事方阵
D.
走进新时代方阵
【考点】新中国成立.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认识.
【解答】题目中的四幅图片都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程,根据所学知识,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新中国成立,这说明中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结束了100的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中国开始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故选A.
25.1951年它以和平的方式获得了解放,60年代它经过民主改革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今天它已发展成为我国的五大牧区之一.这里的“它”是指( )
A.新疆
B.西藏
C.内蒙古
D.青海
【考点】册封达赖、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西藏的史实,要根据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和西藏经济的发展等知识解答.
【解答】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60年代经过民主改革,消灭了农奴制,并建立了西藏自治区,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判断下列表述中的错误并改正。
(1)三大改造的完成,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错误: 三大改造的完成 ;改正: 新中国的成立 。
(2)1950年10月,以聂荣臻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错误: 聂荣臻 ;改正: 彭德怀 。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错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改正: 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4)1949年,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错误: 1949 ;改正: 1956 。
(5)1971年,在周恩来的配合下,毛泽东挫败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错误: “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改正: “林彪”反革命集团 。
【考点】抗美援朝;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重要的历史事件.
【解答】(1)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是我国反帝反封建的彻底胜利,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不是三大改造的完成.
(2)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1953年7月,美国侵略军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不是聂荣臻.
(3)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1953﹣1956年进行的三大改造,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1949年.
(5)1976年,在周恩来的配合下,毛泽东挫败了“林彪”反革命集团.不是“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故答案为:
(1)错误:三大改造的完成;改正:新中国的成立.
(2)错误:聂荣臻;改正:
彭德怀.
(3)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改正: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错误:1949;改正:
1956.
(5)错误:“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改正:“林彪”反革命集团.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09年2月1日,新华社播发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这份名为《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围绕着“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对2009年的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摘自《一年时事政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一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它的推行促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一中的图二结合所学识,分析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该运动又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一条合理建议。
(4)党和人民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说明了什么道理?
【考点】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化.
【解答】(1)从材料看出,这是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图一指的是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的完成,使农民分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由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2)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农民分散经营,难以解决水利问题,农产品无法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后,土地归集体所有,由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环卫城乡一体化管理;完善农村医疗机构,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4)党和人民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说明:党和政府在根据中国国情,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来制定农村政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不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故答案为:
(1)1950年土地改革;由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2)小农经济无法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由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美农村医疗机构.
(4)党和政府在根据中国国情制定农村政策.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
材料一:1951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只占35.5%。
材料二:“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什么现状?
(2)为改变上述现状,我国政府作出了什么决定?这一决定中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3)这个决定的结果如何?
材料三:
(4)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一五”期间主要重工业部门分布在哪里?试举两例说明。
(5)“一五”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说明了什么?
【考点】一五计划.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实行前当时中国的现状.
(2)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
(3)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的结果.
(4)本题主要考查“一五”期间主要重工业部门的分布.
(5)本题主要考查“一五”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说明的问题.
【解答】(1)据材料一“1951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只占35.5%.”和材料二“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可知,这反映了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
(2)为改变上述现状,我国政府作出了实行一五计划的决定,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
(3)1957年一五计划任务超额完成,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一五”期间主要重工业部门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言之有理即可,如:说明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方针是正确的;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故答案为:
(1)反映了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
(2)一五计划;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
(3)1957年一五计划任务超额完成,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例子: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
(5)说明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方针是正确的;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材料二:
材料三:丰都树人公社在1958年10月份,一呼百应,两天之内就集合上山的炼钢“部队”7
000多人,干部、师生、居民大献柴火,提供废铁。大量砍伐森林资源,1956年丰都县森林面积为9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近23%,1959年森林面积锐减为31万亩,森林覆盖率降到7%左右。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现象?
(3)全国大炼钢铁,大量砍伐森林,给我们的环境造成怎样的危害?
(4)从以上材料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考点】中共八大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大跃进运动.
(2)本题主要考查浮夸风.
(3)本题主要考查全国大炼钢铁,大量砍伐森林,给我们的环境造成的危害.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解答】(1)据材料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可知,这是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大跃进运动.
(2)据材料二“水稻高耸入云天,农民伯伯乐翻天”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浮夸风.
(3)当时的大跃进运动在全国大炼钢铁,大量砍伐森林,破坏了自然环境.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制定国策要符合国情,从实际出发.
故答案为:
(1)大跃进运动.
(2)浮夸风.
(3)破坏了自然环境.
(4)制定国策要符合国情,从实际出发.
2016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