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杜甫诗三首》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杜甫诗三首》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30 19:3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杜甫他是谁?他的诗多沉郁顿挫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作者简介:杜甫简介 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诗“三吏”“三别”皆被传诵,作品汇为《杜工部集》。
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 善于描写细小的事物,题材是多 方面的。无论五言、七言、古体、近体,都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 人艺术的各种长处,形成了自己 “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所 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对后世 的影响是深远的。 ★ 《望岳》自学目标 杜甫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借省亲的机会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郁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诗感觉却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使你感奋不已。 集体大声朗读,注意节奏,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
诗歌内容。《望岳》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首句是_____(修辞),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令人顿生
悬念。次句作答,总写泰山__________。设问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地域广阔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的吗?它那苍翠的山色掩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齐鲁:古代二国名,这里泛指山东一带地区。《望岳》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割:分割。?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阴阳:阴指山北,阳指山南。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
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三句虚写,表面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
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_________。四句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___________。山势之高峻赏慕有加《望岳》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决裂开了。眦:眼眶。 ?层云:云气层层叠叠,变化万千。 山腰间团团生起的云气,层出不穷,使我心情激荡,久久看着那些归巢的鸟儿,我的眼角都要裂开了。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阔。《望岳》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终当,终要。 我终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观赏泰山下的显得小了的群山。不止于望岳、登山而已;七八句化用孔子“_______________”之句,深化主旨。登泰山而小天下也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Ω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泰山山势之高峻。(齐鲁青末了)泰山景色之秀美;泰山地域之广阔;(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顸,
一览众山小)。(造化钟神秀) 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Ω 《望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情歌颂了泰山的________气势和________
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__________的远大抱负。高大雄伟神奇秀丽“兼济天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深入研读,结合诗句来赏析该诗炼字炼句的特点。 这首诗歌以一_____字统摄全诗,结构严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直接描写________,有诗人赋予的象征意义;____、____、_____ (表达方式)兼而有之。

炼字炼句,正应其“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论。
请同学们深入研读,结合诗句来赏析。“望”描写抒情议论自然景物◆ 《春望》时代背景介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年 (756年) 八月,杜甫从鄜 (fū) 州 (现在陕西富县) 前往灵武 (现在属宁夏) 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春 望★ 《春望》自学目标(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 (公元575年) 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a.如何理解题目“春望”?(在春天,诗人看到长安的景象,借以抒怀)b.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c.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春望》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________
的感情。修辞:对 偶 国都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虽在,春天降临,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首联写春望所见,满目凄凉。你会解释首联吗?忧国伤时首 联:《春望》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你赞成哪一种解释? 理由是什么? 修辞:对 偶 借花鸟之景抒______之情。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
因_________,见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感伤感时伤别 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
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颔 联:《春望》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颈联表现自开春以至三月,战火持续不断。写出家音隔绝,久盼不至的焦急心情。
其情真意切,最能引起共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颈 联: 战火连绵不断,家书难通,此时家书是多么珍贵呀,真是胜过万金呀!《春望》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尾联写目睹眼前颓败之景,心念远方家庭的安危之状, 不觉搔首踟蹰,可见__________程度之深。 在忧国念家、感时恨别之外,又自叹________,更平
添一份悲哀。 伤痛、愁闷老将至矣尾 联: 因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亲人,面对眼前颓败之景,愁得我头发稀疏,几不胜簪。“三吏” “三别”的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 (公元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之后的家乡。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
“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下列字词的意思,你懂了吗? 投: 逾: 一何: 附书至: 新: 戍: 已: 犹得: 绝: 幽咽: 投宿 越过 多么 捎信回来 最近 防守 停止 还能够 没有了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石壕吏》:下列字词的意思,你懂了吗?
2、写了哪些人物 ?你对这些人
持怎么样的看法?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你
能把这件事告诉大家吗? 诗人夜投石壕村,看到
官吏捉人的故事。《石壕吏》自 学 目 标 ――告辞――――投宿――――住宿――高潮:线索:诗人的行踪有吏夜捉人听妇前致辞请从吏夜归独与老翁别夜久发展:开端:暮夜天明结局:《石壕吏》课文板书设计课 堂 练 习 1、写出战争苛酷的句子: 。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这两句属 写法, 作用是 。
3、妇人致词内容分三层: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对比突出差役的凶狠及战乱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家无壮男,十分贫困。为保家庭,自请服役。三子从军,两儿战死。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石壕吏》课 堂 练 习 作者亲身经历了这件事,你觉得他的心情如何?
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作者亲身经历了此事,心情如何?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精炼
(120个字)望 钟 割
(炼字)语 言巧妙
藏问于答对比 反衬
融情于景构 思 捉人 战争的苦难
(事)描写泰山高大雄伟神奇秀丽;满怀抱负。内 容石 壕 吏望 岳时代背景比较这两首诗在写法上的异同比较《望岳》《石壕吏》在写法上的异同(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课文总结对统治者压迫老百姓的残暴行径极为不满。《石壕吏》课文总结 杜甫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文本来具体说明)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深表同情; 《望岳》与《石壕吏》相比较,风格完全不同。同是一个作者为什么会写出两篇完全不同风格的作品? 盛世景象安史之乱同是一个作者为什么会写出两篇完全不同风格的作品? 1、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作 业 布 置[提示]
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作 业 布 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