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新版七上第21课 东晋南朝与江南的开发(2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新版七上第21课 东晋南朝与江南的开发(2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0-30 14:2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东晋南朝与江南的开发第21课二、北方人口南迁1、北方人口南迁的时间和原因2、南迁人口集中的地区3、北民南迁的影响三、江南经济的发展1、东晋建立2、江南经济发展的条件3、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一、东晋南朝与江南的开发1、南朝政权的更替西晋灭亡后,317年,南逃的北方士族和南方大族拥立西晋皇族司马睿为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晋元帝司马睿一、东晋南朝的政权更迭1.东晋建立东晋以来,南北长期对峙,武将势力逐渐膨胀。420年,大将刘裕取代司马氏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此后的160多年里,都是大将夺位,依次建立了齐、梁、陈三个政权。这四朝的都城都在建康,合称“南朝”2.南朝政权刘裕南朝时期统治阶层地位的变化: 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这会产生什么影响?北方人口南迁示意图北民南迁 据史书记载,西晋后期北民南迁人口近百万。 为什么当时这么多北方人离开自己家乡,到原本并不富裕的江南地区去了? 躲避战乱。这对开发江南有什么作用?北民南迁为江南地区的开发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材料一 :(西汉)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公元前1世纪的《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的江南“地广人稀”,老百姓以鱼米为食。那时的生产技术比较落后,放火烧荒,耕种水田,百姓“无积聚而多贫”。)
三、江南经济的开发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 《宋书》(成书于6世纪的《宋书》记载:南朝前期的江南”地广野丰“,繁荣昌盛,百姓勤劳,努力耕种;如果一个大郡获大丰收,就可以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问题;这一地区“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 想一想:《宋书》里描写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江南地区的得到开发资料:中国在魏晋之际正处于一个寒冷时期,气候变冷、过度开垦和战争的破坏,使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相比之下,江南气候酷热的状况有所缓解,尚待开发的资源及其丰富。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1)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2)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3)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4)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最主要原因)1、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2、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表现开发区域 长江中下游一带(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迅速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一带,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秦淮河坝复原图南北朝时期,江南建筑了许多堤坝,用以调节水位高低,用于排洪和蓄水灌溉。荆江大堤农业的发展小 麦 推 广水 稻 为 主南方牛耕施 肥 图农业的发展龙骨翻车水磨模型农业的发展(1)修建水利工程,开垦大量良田
(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洞庭湖流域)
(2)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开始使用粪肥)
(3)江南开始种植小麦
(4)广泛利用水力加工谷物。农业青瓷楼阁飞鸟坛罐南朝·青釉刻花单柄壶南朝·青釉灯青瓷莲花尊手工业的发展——陶瓷锦质护膊红地云珠日天锦手工业的发展——丝织南朝时发明灌钢法手工业的发展——冶铁技术南朝时期发明了灌钢法,即利用生铁碳高、熟铁碳低的特点,将熔化的生铁液灌到熟铁上然后反复锻打以改变碳分,生产出硬度高、性能好的钢。 灌钢法的出现,提高了钢的质量,产量大增,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钢广泛应用到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作上,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1)养蚕缫丝技术提升(丝织品产量激增)
(2)冶铸技术进一步改进。 (灌钢法)(3)制瓷业发展迅速。 (青瓷烧制)
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南朝时发明灌钢法用生铁的溶液灌入未经锻打的熟铁中,然后反复锻打,能大大提高钢的质量。纸建康江陵广州商业和城市的繁荣1、西汉:2、南朝:3、宋朝:北南北南北南经济重心南北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