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梦游天姥吟留别》学案3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梦游天姥吟留别》学案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30 16:2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任务性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偏旁部首推测字的意思。
轧露
鸾珮
一泓
东南坼
戎马
涕泗
鲲鹏
垆边
天姥
瀛洲
向天横
剡溪
渌水
谢公屐

殷岩泉
水澹澹
訇然
霓裳
悸动
长嗟
2、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701-762),字
,号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
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
和秦、汉、魏以来的
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
诗人,有“
”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
”。(《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三)解题: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所定。
2、介绍诗歌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他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3、预习诵读,注意体会感情。
(四
)整体感知:
思考:文中写梦游是从哪里开始,又至何处结束?此前写了什么?后面又写了什么?
明确:写梦游是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直到“仙之人兮列如麻”。前写入梦缘由,后写梦醒后的感慨。
(五)
重点赏析:
1、分析“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
(1)思考:既然题目是“梦游天姥”,为何开篇从“瀛洲”谈起?
明确:“瀛洲”是东海三神山之一,把天姥山与神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了天姥山的神奇色彩,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因为“云霞明灭”的天姥山与“烟涛微茫”的瀛洲同样神秘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山的“或可睹”就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2)提问:天姥山除带有神秘色彩外,还有什么特点,是怎么体现的?
明确:高大、巍峨。先用天相比,又用以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的名山赤城、天台相比。
(3)提问:这一部分使用什么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明确:比较、衬托的写作手法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分析“我欲因之梦吴越……送我至剡溪”
(1)提问:“一夜飞度”表现了什么?
明确:急切兴奋之情。
(2)提问:“照”、“送”写出什么?
明确: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3、分析“谢公宿处今尚在……身登青云梯。”
(1)思考:诗人为何提到“谢公”?
明确: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他热衷政治仕途,但到了刘宋时代,他的仕途地位受到威胁,不很顺利;后来他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谢灵运与李白一样,也是空有满腔抱负,却在政治上饱受打击,都有政治上的不满。所以,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
(2)提问:这几句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空间转移,时间推移,景象发生变化,有声有色地进入梦境。
4、分析“半壁见海日……水澹澹兮生烟”
(1)提问:“见海日”、“闻天鸡”写出天姥山什么特点?
明确:高峻。
(2)提问:“千岩万转”、“迷花倚石”又表现了什么?
明确:诗人忘情山水之态可掬。
5、分析“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
(1)提问:四个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2)思考讨论: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6、分析“忽魂悸以魄动……使我不得开心颜!”
(1)提问:正当梦入高潮时,诗人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消失了。这几句写了什么?
明确:梦幻破灭后的失意。
(2)提问:洞天之游的神奇对这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梦幻破灭后的失望,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3)提问: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
明确:世事虚幻无常,流露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
(4)提问:“且放”两句,诗人表明了自己什么志向?
明确:绝不与恶势力妥协,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同时也显露出诗人逃避现实的消极遁世的思想。
(5)提问:“安能”两句表现出诗人什么性格和精神?
明确:蔑视权贵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虽然诗人也流露了一定的消极感伤的情绪,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六)总结归纳:
1、讨论:李白是浪漫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那么,浪漫主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1)大胆的夸张。(2)奇特的想象。
2、推荐书目
①长篇小说《李白》作者:
王慧清
②《在西域读李白》
作者:夏立君
③《李白诗歌的内心世界管窥》
光明日报
④《李白人格浅谈》
作者:茹晨
⑤《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
《散文》2003年12期
⑥《永远的李白》
作者:刘雪枫
《人民日报》
2002年2月5日第12版
⑦《不仅仅是为了纪念李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年2月26日第七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