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奔牛中学九年级(下)补考历史试卷(6月份)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邵阳某中学开展远古时期人类的研究,列出的关键词有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水稻,请你判断他们研究的是哪一远古居民( )
A.元谋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山顶洞人
2.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请指出图中A、E两处丝路东西起止点( )
A.长安、伊朗
B.长安、大秦
C.南京、希腊
D.杭州、希腊
3.民族英雄是指为捍卫国家、民族利益和主权,在抗击外来侵略斗争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我们称郑成功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
A.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
B.率军反击沙俄侵略
C.抗击了东南沿海倭寇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4.在谈到道光帝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龚书铎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了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这里所说的“土地”是指( )
A.香港岛
B.广州
C.台湾
D.库页岛
5.如图为水下打捞出的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舷窗图片,提到此舰,我们会联想起一百二十多年前那场激烈的海战,更不会忘记那场海战中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 )
A.林则徐
B.李鸿章
C.左宗棠
D.邓世昌
6.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似点有( )
①张学良将军都直接参与其中
②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国共两党都就国家大事进行了协商
④都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7.在如图文件的指导下,我国进行了(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一五计划
D.人民公社化运动
8.邓小平指出,实现祖国统一应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当前,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我国已成功解决了( )
A.台湾问题
B.港澳问题
C.落后问题
D.发展问题
9.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其中尼罗河流域孕育的文明国度是( )
A.古代中国
B.古代印度
C.古代埃及
D.古巴比伦国
10.“公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国家各级官司职向公民开放,通过选举产生.由全体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决策机构.”上述规定应出自( )
A.《资治通鉴》
B.《汉谟拉比法典》
C.雅典民主制度
D.基督教教义
11.文艺复兴是一场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对此运动描述正确的是( )
A.开始时间:18世纪
B.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C.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D.实质: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1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人民宪章》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
C.《国际歌》的广泛传唱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3.西蒙 玻利瓦尔是十九世纪初西属美洲独立战争的著名领袖。他一生征战和指挥472次战役,先后解放了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拿马和秘鲁等地。他被拉美民众尊称为“解放者”。
当时在拉美的殖民者主要是(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英国
D.法国
14.假如你是一位一战期间的战地记者,每天要向自己的通讯社发回战场消息,你的经历中不可能有( )
A.每天都要向通讯社拍发无线电报
B.拍摄到英军新式武器“tank”的照片
C.使用移动电话报导德军飞机轰炸的消息
D.不幸被炮弹的弹片炸伤
15.如图所示,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是( )
A.两极格局开始建立
B.多极化格局完全形成
C.多极化趋势的格局明显
D.美、欧、日形成三足鼎立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16题10分,第17题10分,共2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2年12月,中美关系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美国开始正视中国战场对于抗击日本的巨大作用,迫切需要中国战场牵制与消耗日本的战斗力。
﹣﹣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及启示》
材料二
“小球转动大球”,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
材料三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概括中美关系发生转折性变化的原因。
(2)举出能够证明材料二的两个实例。
(3)分析材料三,指出中美两国应维持怎样的关系?维持这一关系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处理好两国关系的前提是什么?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文明时代是一个“机器时代”。火车、汽车取代了马车、牛车和帆船;喧闹、拥挤、快节奏生活的城市取代了宁静、闲散的乡村,汽笛长鸣盖过牧笛田歌,绿草地被黑煤屑污染,蓝色天空布满暗灰色的阴霾,等等。
﹣﹣
摘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英国煤产量示意图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爱因斯坦多次发表谈话,“鉴于未来任何世界大战必将使用核武器,而这种武器威胁着人类的继续生存,我们敦促世界各国政府认识到并且公开承诺,它们的目的绝不能通过世界大战来达到”。“原子能可用于和平的、建设性的目的……而且无疑将是对人类的一大恩惠”。
(1)材料一中的“火车、汽车”分别属于哪一次科技革命的发明?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1790年以后英国煤产量快速增长?
(3)材料三中的原子能属于哪一次科技革命的发明?爱因斯坦在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技革命的影响。
2015-2016学年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奔牛中学九年级(下)补考历史试卷(6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邵阳某中学开展远古时期人类的研究,列出的关键词有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水稻,请你判断他们研究的是哪一远古居民( )
A.元谋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山顶洞人
【考点】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分析】本题考查河姆渡人.
【解答】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水稻”.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种植水稻,遗址中有成堆的稻谷、稻秆.
故选B.
2.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请指出图中A、E两处丝路东西起止点( )
A.长安、伊朗
B.长安、大秦
C.南京、希腊
D.杭州、希腊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
【解答】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故A、E两处丝路东西起止点是长安和大秦.
故选B.
3.民族英雄是指为捍卫国家、民族利益和主权,在抗击外来侵略斗争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我们称郑成功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
A.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
B.率军反击沙俄侵略
C.抗击了东南沿海倭寇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考点】郑成功收复台湾.
【分析】本题考查了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解答】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他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英雄事迹,在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上写了下光辉的一页.
故选A.
4.在谈到道光帝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龚书铎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了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这里所说的“土地”是指( )
A.香港岛
B.广州
C.台湾
D.库页岛
【考点】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英《南京条约》.
【解答】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中国的皇帝是道光帝.“在他手上打了败仗丢了土地”意思是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后,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所以这里说的“土地”是指香港岛.
故选A.
5.如图为水下打捞出的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舷窗图片,提到此舰,我们会联想起一百二十多年前那场激烈的海战,更不会忘记那场海战中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 )
A.林则徐
B.李鸿章
C.左宗棠
D.邓世昌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知识.
【解答】题干图片有“致远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领全舰官兵英勇抗敌,在舰艇受重创的情况下,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全舰将士壮烈牺牲.
故选D.
6.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似点有( )
①张学良将军都直接参与其中
②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国共两党都就国家大事进行了协商
④都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考点】西安事变;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的相同点.
【解答】张学良将军只参与了西安事变,没有参与重庆谈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与重庆谈判无关.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国共都达成了反对内战的意向,所以②③是两者的相似点,答案选D.
故选D.
7.在如图文件的指导下,我国进行了(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一五计划
D.人民公社化运动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及土地改革.
【解答】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
故选A.
8.邓小平指出,实现祖国统一应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当前,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我国已成功解决了( )
A.台湾问题
B.港澳问题
C.落后问题
D.发展问题
【考点】祖国统一大业.
【分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
【解答】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概括出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构想,用以解决台湾、香港与澳门问题.此构想的初次实践是在1984年,中国政府采取“一国两制”方针与英国就香港问题达成协议.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中国于1997年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于1999年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台湾问题尚未解决.落后与发展问题和“一国两制”方针无关.
故B.
9.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其中尼罗河流域孕育的文明国度是( )
A.古代中国
B.古代印度
C.古代埃及
D.古巴比伦国
【考点】金字塔和埃及文明.
【分析】本题考查了非洲尼罗河流域孕育古埃及文明.
【解答】题目直接设问考查尼罗河流域孕育的文明国度.在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流域,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起来;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故选:C.
10.“公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国家各级官司职向公民开放,通过选举产生.由全体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决策机构.”上述规定应出自( )
A.《资治通鉴》
B.《汉谟拉比法典》
C.雅典民主制度
D.基督教教义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分析】本题考查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表现.
【解答】根据题干“公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国家各级官司职向公民开放,通过选举产生.由全体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决策机构”可知这些规定出自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战争等重大问题.
故选C.
11.文艺复兴是一场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对此运动描述正确的是( )
A.开始时间:18世纪
B.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C.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D.实质: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考点】文艺复兴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艺复兴运动.应重点掌握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
【解答】A.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时间是14世纪.
B.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有但丁、达 芬奇和莎士比亚.
C.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定现世生活.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了大批宣扬人文主义的思想文化巨人.
D.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故选C.
1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人民宪章》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
C.《国际歌》的广泛传唱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考点】《共产党宣言》.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共产党宣言》相关史实的掌握情况.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系统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故答案为D.
13.西蒙 玻利瓦尔是十九世纪初西属美洲独立战争的著名领袖。他一生征战和指挥472次战役,先后解放了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拿马和秘鲁等地。他被拉美民众尊称为“解放者”。
当时在拉美的殖民者主要是(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英国
D.法国
【考点】殖民者对拉丁美洲的统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解答】在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玻利瓦尔率领军队,打败了西班牙军队,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因此玻利瓦尔被誉为“解放者”.
故选A.
14.假如你是一位一战期间的战地记者,每天要向自己的通讯社发回战场消息,你的经历中不可能有( )
A.每天都要向通讯社拍发无线电报
B.拍摄到英军新式武器“tank”的照片
C.使用移动电话报导德军飞机轰炸的消息
D.不幸被炮弹的弹片炸伤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技革命的相关内容.
【解答】根据已学知识可知:移动电话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出现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一战发生在1941﹣﹣1918年,ABD均符合史实.
故选C.
15.如图所示,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是( )
A.两极格局开始建立
B.多极化格局完全形成
C.多极化趋势的格局明显
D.美、欧、日形成三足鼎立
【考点】世界格局多极化.
【分析】本题考查世界格局多极化.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苏联的解体,东欧形势的剧变,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垄断国际政治的局面被打破,题干图片中的俄罗斯、中国、日本与欧盟的崛起成为挑战美国的主要力量,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受到冲击.世界格局正向多极化发展,但多极化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故选C.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16题10分,第17题10分,共2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2年12月,中美关系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美国开始正视中国战场对于抗击日本的巨大作用,迫切需要中国战场牵制与消耗日本的战斗力。
﹣﹣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及启示》
材料二
“小球转动大球”,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
材料三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概括中美关系发生转折性变化的原因。
(2)举出能够证明材料二的两个实例。
(3)分析材料三,指出中美两国应维持怎样的关系?维持这一关系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处理好两国关系的前提是什么?
【考点】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历史意义;中美建交;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相关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1942年12月,中美关系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美国开始正视中国战场对于抗击日本的巨大作用,迫切需要中国战场牵制与消耗日本的战斗力”可知,1941年12月,中美关系发生了转折性变化是因为美国开始正视中国战场对于抗击日本的巨大作用,迫切需要中国战场牵制与消耗日本的战斗力.
(2)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两国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这意味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根据材料三可知,中美两国应维持合作的关系,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4)中美关系顺利发展的前提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故答案为:
(1)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的大部分兵力,消耗了日本的战斗力.
(2)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合作;共赢.
(4)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合作、互不干涉内政.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文明时代是一个“机器时代”。火车、汽车取代了马车、牛车和帆船;喧闹、拥挤、快节奏生活的城市取代了宁静、闲散的乡村,汽笛长鸣盖过牧笛田歌,绿草地被黑煤屑污染,蓝色天空布满暗灰色的阴霾,等等。
﹣﹣
摘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英国煤产量示意图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爱因斯坦多次发表谈话,“鉴于未来任何世界大战必将使用核武器,而这种武器威胁着人类的继续生存,我们敦促世界各国政府认识到并且公开承诺,它们的目的绝不能通过世界大战来达到”。“原子能可用于和平的、建设性的目的……而且无疑将是对人类的一大恩惠”。
(1)材料一中的“火车、汽车”分别属于哪一次科技革命的发明?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1790年以后英国煤产量快速增长?
(3)材料三中的原子能属于哪一次科技革命的发明?爱因斯坦在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技革命的影响。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火车、汽车的发明.
(2)本题主要考查1790年以后英国煤产量快速增长的原因.
(3)本题主要考查原子能的发明.
(4)本题主要考查科技革命的影响.
【解答】(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人史蒂芬孙在1825年发明的陆路交通工具.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人卡尔 本茨在1885年发明的交通工具.
(2)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明,蒸汽机作为新的动力机器进入生产领域,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蒸汽机主要依靠煤作燃料,这就导致了1790年以后英国煤产量快速增长.
(3)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爱因斯坦的主要贡献是提出相对论,这一理论的创立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4)本题属综合概括题,可围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引发交通工具的变革;促进城市化进程;造成环境污染;威胁人类生存”作答.
故答案为:
(1)火车:工业革命(或第一次科技革命);汽车:第二次科技革命.
(2)改良蒸汽机发明后对煤炭需求剧增(或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3)第三次科技革命.提出相对论理论,打开原子时代的大门.
(4)引发交通工具的变革;促进城市化进程;造成环境污染;威胁人类生存(或和平).
2016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