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来的故事》 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听来的故事》 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01 11:0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听来的故事》
练习
基础练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陟罚臧否(
)(

崩殂(

费祎(

行陈和穆(
)(

攘除(

谘诹(

zhì,pǐ;cú;yī;háng,zhèn;rǎng;zōu。
二、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4、先帝不以臣卑鄙

1、存亡:偏义复词,义偏在“亡”,灭亡。秋:时候,时期。多指不大好的,如“多事之秋”。在这里有“紧要关头”之意。
2、异同:偏义复词,义偏在“异”,差别。
3、裨:补益。阙:通“缺”,缺失。
4、卑鄙:身世卑微,见识浅陋。
文本练习
三、比较《周处》《半截故事》《听来的故事》三篇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周处”这个人物形象各有什么不同?
答:
2、各自的寓意是什么?
答:
1、《周处》中周处是个回头的浪子,少年时是乡里的祸患,杀虎斩蛟后有改过心,在陆云的点拨下“改励”,最终成为“忠臣孝子”。《半截故事》对《周处》中提到的“终为忠臣孝子”中的“忠臣”进行补充,他敢于同权贵做斗争,甚至愿意为国捐躯。《听来的故事》没说这个英雄叫周处,不过杀虎斩蛟的情节是相同的,这个英雄没有周处那样的少年时的不光彩,他本来就是个英雄,他主动为民除害,可是却被“民”害死了。
2、《周处》的寓意是知错就改任何时候都不会嫌晚,而且还可以有所成就。《半截故事》的寓意是批判大众娱乐文化的商业化的媚俗行为,也就是只顾追求利润的错误行为。《听来的故事》贾平凹提供了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主题:英雄主动为民除害,却被得益的普通群众害死了。这就意味着,群众哪怕是对为自己谋得利益的英雄也是敌视的,也是容不得的,也是要用卑劣的手段加以毒害的。这主题是什么呢?这里批判的不是个别的坏人,而是众多的普通人。这种卑劣,不是极少数的坏人的行径,而是普遍存在于人心灵里。
拓展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周处,义兴阳羡人也。少孤,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里患之。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恨然有改励之志。遂励志好学,志存义烈。期年,州府交辟,及吴平,入洛,稍迁新平太守。抚和戎狄,叛羌归附,雍土美之。转广汉太守。郡多滞讼,有经三十年而不决者,处详其枉直,一朝决遣。
迁御史中丞,凡所纠劾,不避宠戚。梁王肜(rónɡ)违法,处深文(用苛刻的法律条文)案之。及氐人齐万年反,朝臣恶处强直,皆曰:“处,吴之名将子也,忠烈果毅。”乃使隶夏侯骏西征。伏波将军孙秀知其将死,谓之曰:“卿有老母,可以此辞也。”处曰:“忠孝之道安得两全!既辞亲事君,父母复安得而子乎!今日是我死所也。”万年闻之,曰:“周府君才兼文武,若专断而来,不可当也。如受制于人,此成擒耳。”既而梁王肜为征西大将,都督关中诸军事,处知肜不平,必当陷己。自以人臣尽节,不宜辞惮,乃悲慨即路,志不生还。时贼屯梁山,有众七万,而骏逼处以五千兵击之。处曰:“军无后继,必至覆败,虽在亡身,为国取耻。”肜复命处进讨,乃与振威将军卢播、雍州刺史解系攻万年于六陌。将战,处军人未食,肜促令速进,而绝其后继。处知必败,赋诗曰:“去去世事已,策马观西戎。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终。”言毕而战,自旦及暮,斩首万计。弦绝矢尽,播、系不救。左右劝退,处按剑曰:“此是吾效节授命之日,何退之为!且古者良将受命,凿凶门以出,盖有进无退也。今诸军负信,势必不振。我为大臣,以身徇国,不亦可乎!”遂力战而殁。
(《晋书·周处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遂励志好学,志存义烈(

②雍土美之(

③朝臣恶处强直(

④今诸军负信,势必不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遂励志好学
②遂力战而殁
B.①孔明固辞不受
②可以此辞也
C.①亮乃一耕夫耳
②乃与振威将军卢播、雍州刺史解系攻万年于六陌
D.①愿闻将军之志
②志不生还
3、下列对文义的叙述,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A.周处在任新平太守时,抚和戎狄,雍土美之。他还把多年不决的滞讼,详其枉直,一朝决遣。深受人民爱戴。
B.周处担任御史中丞,不避权贵。梁王肜违法,周处也深文案之,因而朝臣忌恨,让周处平叛乱,其目的就是欲将其置于死地。
C.孙秀料知周处处境,劝他以母老辞去西征,而周处却不肯这样做。明知将被陷于死地却志不生还。
D.齐万年有众七万,而复侯骏逼周处以五千击之,断其后继。肜促命速进,尽管周处斩首万计,但弦矢尽绝。他又坚持不退,终于壮烈牺牲。
4、本文和课本中的《周处》一文在材料详略的处理上有什么不同?
答:
1、①怀
②赞美
③厌恶
④背弃、违背
2、B(推辞。A①于是,就
②最终
C①是
②于是,就
D①志向
②做动词,立下志向)
3、A(“决遣”“滞讼”是他任广汉太守时所为)
4、《周处》侧重于写周处少年时“为乡里所患”和改过自新;只一句简要提到“终为忠臣孝子”;《晋书·周处传》详写周处为官期间的“强直”“忠诚”。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同,对材料的处理就不同。
(二)
墨池之上
  [甲]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乙]人有从学者,董遇(人名)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又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于无日。”董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董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农时)之余也。”
  1.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中王君推祟王羲之的目的是
;[乙]文中董遇告诉从学者
.
(3分)
  2.解释下面两组加点的词。
(4分)
  (1)a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被:
b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
  (2)a
或问“三余”之意
意:
b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加点词必须准确译出)。
(4分)
  (1)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2)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4.谈谈你读[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答案:
 1.勉学劝善;利用“三余”勤读;
  2.(1)影响;穿着(或通“披”);(2)意思;情趣。
  3.(1)答:教授王盛君担心墨池不够明显,于是写了“晋王右军墨池”悬挂在门前的楹柱之间来标明它。
  (2)答:冬天是一年的空闲时间,夜晚是一天的空闲时间,阴雨的时候是农时的空闲时间。
  4.答:要点:善于利用空闲时间来学习。(可从不同角度谈启示,如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②董遇诲人不倦……)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