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二课时)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二课时)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10-31 23:11:28

文档简介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1)
年级
:七年级
学科:地理
课题: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知道气温及测定方法。
  2.能举例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能用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教学流程
导航台
知识链接
自主探究环节投影展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阅读课本P50阅读材料——气温的观测,独立完成下列各题。
测定气温的工具是____________。(2)气温的表示方法是____________。
(3)怎样观测气温?
需要给学生说明每日观察的次数是根据需要而确定的,但无论观察多少次,观察的时间间隔必须是相等的。如需观察4次,每隔6小时观察1次;如需观察6次,就是每隔4小时观察1次。
合作交流环节请2~3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评论、补充,教师评价。然后教师出示温度计,说明其使用的方法,并让学生观测当时的气温值,读、写出来。让学生观察读出各时刻的气温值,并计算出日平均气温。
注意给学生说明气温在零度以下时的读法和表示方法,如-5℃。
投影展示日、月、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和自己归纳的方法加以对照校正,加深对平均气温的理解。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
展示点拨环节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所见所闻,仿照已有资料再列举出一些,气温与人类活动其他方面关系的实例。
评价点拨,以加深学生对气温的认识和体验。然后让学生再观察投影“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
北半球{大陆:最高气温月份:
最低气温月份:
海洋:最高气温月份:
最低气温月份:气温年较差:南半球:{大陆:最高气温月份:
最低气温月份:
海洋:最高气温月份:
最低气温月份
巩固达标环节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1)
读出最高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2)
读出最低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3)算出该地气温年较差。
(4)说明该地气温的年变化。
北半球大陆7月最高,1月最低。南半球大陆1月最高,7月最低。
教学反思:气温和气温的分布(2)
年级
:七年级
学科:地理
课题: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1.能用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能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明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4、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绘图能力,养成关注生活的意识。
教学流程
导航台
知识链接
自主探究环节投影展示复习提纲,让学生自主完成。学生自读课本P52-53,结合活动题进行探究
测定气温的工具是____________。气温的表示方法是____________。
3、怎样观测气温?
百叶箱
温度计°C8时
14时
20时
2时
合作交流环节请2~3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评论、补充,教师评价。
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3.16,大屏幕投影一些问题,指导完成。
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
展示点拨环节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所见所闻,仿照已有资料再列举出一些,气温与人类活动其他方面关系的实例。
(1)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
,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
。(2)读课本52页、图3.16,计算山顶气温。(3)分析“图一”中A地气温比周边气温低的原因。
一山有四季高处不胜寒
巩固达标环节等温线图的看法。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1、我国冬季,北国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风光;而南国却是“绿树成荫,百花盛开”的景象。这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因素
D、人为因素2、“高处不胜寒”的原因是
(
)A.
海拔高,气压低
B.海拔高,空气稀薄C.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要下降0.6℃
D.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要下降6℃3、
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