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上期
八
年级素质测查(一)
语文学科试题卷【此卷不交】
(全卷共5页,四个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歼(jiān)灭
箱箧(qiè)
愧怍(zuò)
锐不可当(dǎng)
B.寒噤(jìn)
诘问(jié)
震悚(sǒng)
连声诺(luò)诺
C.提(dī )防
赃(zāng)物
制裁(cái)
颤(chàn)巍巍
D.荒谬(miào)
琐(shuǒ)屑
地窖(jiào)
长途跋(bá)涉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绥靖
取谛
狼藉
大庭广众
B.鞠躬
尴尬
烦躁
穷愁缭倒
C.颓唐
渴慕
荒僻
张惶失措
D.颠沛
唏嘘
阻遏
巧妙绝伦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重庆以它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吸引众多旅游者前来观光。
B.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摧毁了原本祥和安宁的小城。
C.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D.看电视是游览观光最经济、最省事的途径,我们足不出户,便可大饱眼福。
4.下列关于课文相关内容的叙述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朱自清是现代散文家,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春》《背影》《社戏》。
B.《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的作者是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C.《芦花荡》主要塑造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芦花荡里,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无名老英雄的形象。文章的作者是孙犁,他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
D.《石壕吏》一诗的作者是杜甫。他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为“诗史”,他本人被称为“诗圣”。
5.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话,排序正确的是(
)(3分)
这次经历,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
,
,
。所以,我要不断地告诫自己:面对生活中的机遇,千万不要错过。
①抓住了,你就走出了平庸
②各种机遇从我们眼前滑过
③反之,你就会跌入懊悔的深渊、失败的泥潭
④人生就像一条不断流淌的河川
A.④①③②
B.①③②④
C.④②①③
D.①③④②
6.仿照画线部分,在横线处补写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要求:生动形象。)
(4分)
春天带给我们的是一片绿色的记忆:从石缝里钻出来的油油的绿,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天的绿啊,趁着花还羞涩的打着朵儿,它却悄悄远行。
7.请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30字以内)。(4分)
重庆时报讯
重庆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5月27日表决通过了《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该条例将于今年9月1日起实施。作为我国内地首例关于家庭教育的地方性法规,其细化了父母和其他监护人的责任义务,并确立每年5月第三周的星期一为全市家庭教育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构成现代教育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市人大有关负责人介绍,该条例属于促进型立法,其规范多为倡导和鼓励性质,目的在于引导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发展。确立每年5月第三周的星期一为全市家庭教育日,是为了让更多人关注、重视家庭教育。
8.综合性学习。(7分)
请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5月下旬,重庆举办的首届老字号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荟萃了重庆本土最具特色的非遗项目。博览会上,川江号子、铜梁龙舞的免费展演等,让市民感受原汁原味的巴渝风情。川江号子是川江船夫行船时一领众和的民间歌唱形式。铜梁龙舞兴于明,盛于清,誉于今。既是舞,又是体操又是杂技。铜梁龙舞具有舞时烟花烧龙、伴奏音乐独特、道具构思巧妙、服饰俭朴大方、群众参与性极强等特点。
材料二:大量非遗元素与现代科技、流行文化的“混搭”,让央视猴年春晚年味儿十足。这种“混搭”让非遗找到了新的生长点,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为其传承找到了合适的途径。
材料三:非遗的传承面临“断代”危机。大多数年轻人对存在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不感兴趣,很多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学习这些传统技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非遗传承的方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为“铜梁龙舞”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有感召力,20字以内。)
(3分)
(3)针对材料三,请你向学校校长和班上同学各提一条合理化建议。(要求:语言得体,
建议切实可行。)(2分)
①向校长提建议:
②向同学提建议: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一)古诗文积累与欣赏
9.
古诗文默写填空。(10分,每空1分)
⑴少壮不努力,
。(汉乐府《长歌行》)
⑵
,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
⑶坐观垂钓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⑷
,
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⑸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
⑹谈笑有鸿儒,
。(刘禹锡《陋室铭》)
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染,
,中通外直……(周敦颐《爱莲说》)
⑻欣赏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蜀中九日(唐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诗歌最后两句运用了
和
的写法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桃花源记》一文,完成10一13题。(15分)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屋舍俨然(
)
(2)阡陌交通(
)
(3)便要还家(
)
(4)不足为外人道也(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说明桃源人“来此绝境”的原因。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
C.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可推知:渔人所说的是桃源外的人们在改朝换代
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
D.选文记叙了渔人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的过程。
13.参照示例,点评选文中的桃源之美。(4分)
示例:桃源之美,美在自然环境。这里土地平旷肥沃,池美林茂,环境优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4—18题。(20分)
老桥那边
马汉
①它躬着腰,自明代万历年起就横躺在那里;它像一位怀旧的老人,赖在历史的温床上不肯起来,它叫清名桥。石的台阶,石的桥栏,以及石头垒起的一轮新月般的圆拱,构筑成一个永恒时空。石头凝固时光,石头传诵历史,桥石的每条隙缝里,都刻录着时光记忆的笑靥和疤痕(1)。
②去老桥之前,从朋友那里得知,隔河相望的清名桥南长街,曾是许多人特别是孩子们神往之处。那里有热闹,那里有美味,那里有新奇的玩具和过年才能上身的新衣。时尚、新闻和市井传言,甚至四季更替、新年时光也都是踏着清名古桥而来的。
③我跨过清名桥,来到清名桥街,完全是应朋友之邀。那天黄昏,我顺着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泛亮的石阶走下桥,我简直怀疑自己一不小心乘错了长途汽车,跨越时间鸿沟,来到了农耕时代的某个小镇。
④朋友引路,我们进了一家破旧的小酒店。我看着灰蒙蒙的墙壁、油腻腻的桌椅,感觉到它们是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我犹豫着坐下,怀疑朋友之前的褒奖是否有夸张的成分。
⑤顾客有独身一人的,也有三两相约小酌的,可以看出都是附近的老主顾,都是引车卖浆者流。独身一人的,默默地坐在一隅,从喝剩半瓶的酒瓶里倒出廉价酒来,就着一盘简单的菜埋头独酌,似在回想一天劳作的过程。喝得酒酣耳热,会猛吼一声:“来四两拌面,重辣!”痛快淋漓地吃完面,付了账便径直出门去。相约小酌的,占据一桌,笑谈着愉快的事,相互劝酒,有时还和并不相识的邻桌接上口扯上几句,遇到对劲的举着酒盅过去干上一通。
⑥我们正在喝酒,有位老者见我们占据的桌空着一方,便端着一碗面和一杯酒坐过来,老人用面条下着酒,参与了我们的谈话,他仿佛在家里一样自在。两位酒店的邻居老妪居然好奇地走进店堂到我们桌边,探头看看吃什么菜,还评价一番。农耕时代的温馨,氤氲(2)在这老街上的破旧小酒铺里,让人在心身完全放松的状态下享用菜肴酒水,自在地体会生活的滋味。
⑦有一回,北京来了位作家朋友,原本打算在无锡停留一天次日即走的。我说,本来有个地方是可以一看的,可惜时间不允许了。作家朋友忙问是怎样的地方,我粗略地描绘一番,朋友当即表示可以改变行程。第二天黄昏,我们相约在清名桥头。让我吃惊的是竟闻讯来了一大帮子人,其中还有几位雅致漂亮的文学女青年。这就让我担心了,破旧的酒肆(3)怎能栖息孔雀?
⑧果然,进得酒铺,大家都双目圆睁:在这里?孔雀们掏出餐巾纸在黑乎乎的桌凳上擦了又擦,勉强落座。但毕竟都是爱文学的,都能对人文的东西保持一份敏感,这里的氛围渐渐感染了大家。于是不管男女老少,一律收起了矜持,高着嗓门劝酒、争论、说笑,给在座每个人的姓名或笔名编顺口溜,然后一起大声念。这种难得的放松,在现实喧嚣城市里是久违的了。
⑨猛然发觉店堂里仅剩下我们这群人了,老板娘极有耐心地听我们说笑,不时露出欣赏的笑容。我们打招呼说晚了晚了马上结束。老板娘则说,没关系,再晚也无妨的。再坐下去,我们并不加菜增加消费,可是店主愿意守陪,她是在守护客人们的一份好心情呢。
⑩趁着如洗月色,大家哼唱着歌儿,踏着石级过桥去,回到了现实时态里,可是人人都在心头记下了那时光隧道之旅。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释:(1)笑靥:笑脸;靥,yè。
(2)氤氲:这里指像浓郁的烟和云气笼罩的样子;氤氲,yīn
yùn。
(3)酒肆:酒馆。
14.文中写了“我”与“老桥那边”的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15.文章第①段划线句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品析其妙处。(4分)
16.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桥石的每条隙缝里,都刻录着时光记忆的笑靥和疤痕。
(2)踏着石级过桥去,回到了现实时态里。
17.文章第⑨段,对“老板娘”的描写用了什么方法?刻画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文章重点描述了老桥那边繁华热闹的情景。
B.文章主要描述了老桥那边落后衰败的情景。
C.文章流露出作者对老桥那边今不如昔的伤感。
D.文章流露出作者对老桥那边闲适放松与自在生活的向往。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9—23题。(20分)
西瓜熟了
孙全鹏
我家种的西瓜熟了,一个个滚圆滚圆的,十分惹人喜爱。爸爸说:“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这几天,妈妈可忙坏了,天天没事就去地里数西瓜。她心里盘算着等卖了西瓜,一定要给我添件新衣服,因为过了暑假,我就要去县城上初中了。她说:“不能委屈了孩子。”
②有一天,妈妈一回来就对爸爸说:“靠河边的地方少了一个西瓜,瓜地里肯定进小偷了。今晚你去看看瓜吧,一定要抓住偷瓜贼。”
③当天下午,爸爸就开始忙活起来,在瓜地里搭了个“人”字形棚子,我也吵着跟爸爸去看瓜。夜里的西瓜地一片寂静,微风吹过,送来丝丝凉意。河像玉带一样绕着西瓜地,河水映照着点点繁星,非常迷人。我躺在瓜棚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④到了半夜,爸爸要起床,我问爸爸怎么回事,爸爸说:“河边有动静,我去看看。”我也想一看究竟,就赶紧从床上爬起来。
⑤河里的青蛙呱呱地叫着,不知名的虫子也嘤嘤地唱着。河边的那片小树林,一阵阵地随风而动。爸爸把手电筒打开,黑夜里一团光束闪烁着,灯光一遍遍地掠过西瓜地,可是什么也没有发现。突然,河边的树影下,出现了一个蓬头垢面的妇女,四十多岁的样子,怀里抱着一个西瓜。灯光下,她低着头,默默不语。
⑥“爸,小偷!小偷!”我大声地喊叫着,有点激动,生怕爸爸没有发现。这时,爸爸却把手电筒关了,静静地对我说:“孩子,赶紧回去吧。”黑夜再次吞噬了我们。
⑦我对爸爸说:“爸爸,我看见了,是村西头的疯子,咱们去抓住她……”“别说了,别说了,孩子,赶紧回去。”爸爸说。我不解地跟在爸爸的后面,回到了瓜棚。那一夜,我翻来覆去,没睡好。
⑧天亮的时候,妈妈来给我们送饭。我们吃饭时,她又开始数起西瓜来。她问爸爸:“西瓜怎么又少了一个呢?你们没有发现是谁偷的吗?”爸爸吧嗒吧嗒地吸着旱烟,沉默了好长时间。我看爸爸没说话,对妈妈说:“妈,我看见了,是咱村西头的疯子。”“咦?是老邢?咋是她?”妈妈很吃惊。“是啊,怎么是她呢?”爸爸放下旱烟说。“前几天老邢来问我西瓜怎么卖,她说她家的孩子想吃。我告诉她,用小麦换的话是斤对斤,她嫌贵就要走。我给她一个瓜,让她带回家,她却执意不要。可是,没想到她竟然夜里偷。不过,说真的,她一个人带孩子也真不容易,真可怜。”妈妈说。
⑨我问妈妈:“为什么大家都喊她疯子?”“你老邢婶以前其实并不疯,她可有本事了。有一年夏天,河水疯涨,很多人在河里游泳,她的丈夫为救一个落水的孩子被淹死了,留下不满一岁的孩子,后来她说话、做事就不正常了。不过,她对孩子特别好,家里养了几只老母鸡,自己舍不得吃鸡蛋,都让孩子吃。”妈妈说。
⑩我静静地听着,不禁有点同情老邢婶了。晚上,爸爸和妈妈一前一后地到了瓜地,摘了两个最大的绿皮西瓜,趁着夜色,来到老邢婶家大门口,悄悄地放在那里。爸爸对妈妈说:“西瓜不用去看了,以后不会有人再去偷了。”“是啊,谁还会去偷呢?”妈妈也说。
(11)第二天,爸爸妈妈起床,打开门一看,门口放着一篮子鸡蛋,有二三十个,在朝霞下泛着亮光……
(选自《小说月刊》2015年第9期,有改动)
19.本文围绕“西瓜”写了哪几件事?请从“爸爸”“妈妈”的角度进行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联系上下文,简析句中加点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1)灯光下,她(老邢婶)低着头,默默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爸爸吧嗒吧嗒地吸着旱烟,沉默了好长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③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⑨段插叙老邢婶的身世和爱子的内容,请简析它在结构上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本文赞颂了人性美,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文中展现了哪些人性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55分)
24.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⑤不得抄袭。
(1)半命题作文
让我
的一瞬间
在生活中,有很多瞬间,那些瞬间可能令你难忘、激动、兴奋、忧伤、悲痛……选取一个触动你的瞬间,写成一篇作文。注意: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2)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春天,一位父亲问孩子,他能否让阳光照穿一张纸。孩子想,莫说春天,就是夏天灼热的阳光,也无法照穿一张纸。而父亲信心十足地把一张纸放在阳光底下,然后从衣袋里拿出一块凸透镜,对着阳光,把阳光聚焦的一个点一动不动地照在纸上。不一会儿,纸就冒出了轻烟,紧接着,纸就烧出了一个洞。“阳光不是照穿了一张纸吗 ”父亲说,“当然,在通常的情况下,阳光是无法照穿一张纸的,但当阳光聚焦后,它的热度和威力就会高无数倍,照穿一张纸也就不成为什么难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