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 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一条大河 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01 16:5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条大河
练习
1.给黑体字注音:
瞭望liào 饕餮tāo
tiè 鹧鸪zhè gū 屏障píng
气魄pò 澎湃péng
pài 狂澜lán 扮演bàn
气概gài 荡涤dàng
dí 灌溉gài 磅礴páng
bó 羡慕xiàn
简陋lòu 偌大ruò 惬意qiè 戛然jiá
蓦地mò 哼唱hēng 摇曳yè 潸然shān 浸淫jìn
yín
2. 解释词语
餍:吃饱、满足。
饕餮:传说中凶恶贪食的野兽,比喻贪食。文中形容专注贪婪地看。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大,比喻规模、声势壮阔。
荡涤:洗涤,也作涤荡。
磅礴:(气势)盛大。
惬意:意愿得到满足而感到轻松愉快。
戛然: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蓦地: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突然”。
矜持:端庄严肃;拘谨。
潸然泪下:潸然,流泪的样子。形容因受感动而流下眼泪。
浸淫:渐渐积累,逐步扩大。
3.
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竭尽全力:
用尽全部的力量。
B.
匍匐:身体贴近地面。
C.
泯灭:消失,磨灭。
D.
逆流而行:顺着水流的方向前进。
D
4.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船尾撬得很高。
B.
他们背负着船上泻下的大包。
C.
失望的叹息,听来是人心粹。
D.
那终了的一声简直就是人性泯灭的低泣。
D
5.
毕业晚会上,王雨把下面的话说了一半,便哽咽了。请你仿照他的话续写一句。要求句式一致,语意连贯。
分别在即,老师,我如何才能报答您 当我靠近您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您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我原想


如:捧起一簇浪花,您却给了我整个海洋;撷取一片红叶,您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文本练习
1.本文主要想表达怎样的感情?
(表达对祖国无比热爱、依恋之情;)
2.
第5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说明歌声以深入作者的心灵,激发了他对祖国对新生活的热爱,荡涤着他的精神世界。)
3.
作者通过什么手法使读者体会到这首歌强大的感染力?
(对比。如:战士们看电影时的激昂情绪与听歌时的安静对比。“我”听歌前后思想态度的变化等等。)
4.
作者如何使音乐在文字上也有了生动的感觉?
(①采用通感的手法,将音乐旋律转化为某些动作、画面等具体可感并与旋律相协调的视觉形象。②通过间接描写,强调“效果”的办法使读者感受到音乐的动人力量。③以贴切、精确、生动的比喻传达对音乐的感受。)
5.
用一句话提炼出下面语段表达的主要信息。
老师坐得高一点,不是为了让你们向他祈祷,而是为了使你们彼此看得清楚一些。老师不是教官,也不是上帝,他不是一切都知道,他也不可能一切全知道。假如他装作知晓一切的样子,那么你原谅他,但不要相信他。相反,他若承认他不是一切都知道,那么你要爱戴他,因为他是值得你爱戴的。(节选于一位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老师不可能一切都知道。
拓展练习
(一)那条河流
①我怀念那条河。
②远远地看,它就像一根孤独的琴弦绷在原野上,任风雨和岁月弹拨。
③我是生长在它旁边的一双耳朵。当时我不觉得幸运,以为这音乐、这波涛的诉说、这不尽激情的灌注,都是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柳阴是理所当然的,洋槐洁白芬香的花絮是理所当然的,竹林里布谷鸟黄鹂鸟的啼鸣两岸是理所当然的,两岸湿润的炊烟和歌谣是理所当然的。当时幼稚的心里,却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念头:这河流以及与它有关的一切,理所当然属于我们。
④我在河里学会了游泳。我把蝴蝶的姿势、青蛙的姿势展示给水中的鱼;我仰躺在水床上,看天,在天蓝和水蓝之间,我是漂浮的梦。我捉螃蟹,石缝里小小的反抗弄疼了我的手,而它并没有多余的恶意,小小的身体上全是武器,一生都在战争的恐惧里度过,最大的成功仅仅是防止过分的伤害。在横渡河湾的时候,我遭遇过一条水蛇,小小的头昂着,更小的眼睛圆睁着打量陌生的天空,它也在不测的水里横渡它的命运。
⑤我在竹林里制作了第一管竹笛,摹仿北斗的指法(它也是七个音孔),我在静夜里向身后村庄和远方的岁月吹奏。
⑥当时,我不觉得这一切都是奇迹,真不觉得我内心的水域,有一多半来自这河流的灌溉。我那浮浅、单纯、蒙昧的心里,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我没有想过,这河流会有断流的时候。我没有想过,它似乎源远流长的水,是来自哪里 它的温柔碧波和浩然激流,是怎样一点一滴汇成
⑦带着它的涛声和波光,我湿淋淋地走了。我走到哪里,就把它带到哪里,我是它站起来行走的一部分,我的记忆里流淌着它的乳汁。
⑧我仍然觉得它理所当然存在于那里,理所当然属于我,属于我们,而且永远。
⑨年前回家,我愕然了。我再也看不到那条河流。横卧在面前的,是它干涸的遗体,横七竖八的石头,无言诉说着沧桑;岸上的柳林、竹林、槐林、芦苇荡都已消失,荒滩上,有人在埋头挖坑淘金;三五个小孩,在放一只风筝,几双眼睛一齐向上,望着空荡荡的天空和那只摇摇晃晃的风筝。
⑩我已找不到当年游泳地方,那让我感到河水深度、照过我少年倒影、用蓝色的旋涡激起我最初诗意想像的地方,已被高大的垃圾堆覆盖。
⑾多想,我多想找到死去的源头,去大哭一场,让泪水复活这条梦中的河流。
⑿这时候,才痛彻心扉地明白:天地间没有理所当然永远属于我们的事物。
⒀理所当然,理所当然地去珍惜——这才是唯一属于我们的理所当然。
⒁我们不过也是游荡于河流中的另一种鱼。我们不愿成为干鱼,但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许多河流枯竭了,污染了。爱,枯竭了;我们内心的河床,不再是碧波倒影,而是注满了污水,堆满了垃圾。
⒂我,该怎样打开内心的纯洁水源,复活那死去的河流?
1.
文中“我”的感情随河流的变化而变化,经历了认为理所当然
→□□
→明

→□□→□□的过程。
2.
第③段划线的部分,主要运用了排比手法,有何作用?
3.
第(14)段中,划线的句子“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4.
联系全文,说说“那条河流”的含义和作用。
5.
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从记忆中的那条河流写起,通过今昔对比,表现了人类要懂得珍惜的主旨。
B.
描写捉螃蟹和遭遇水蛇的细节,意在表现自然界充满竞争,一切事物都面临危机。
C.
作者认为那条河流是个“奇迹”,是因为那条河流曾给他童年带来乐趣。
D.
本文描写河流的变化,从开始的“温柔碧波”到后来“干涸的遗体”,省略了变化的过程,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答案
1.
愕然
珍惜
怀念(反思)
2.
①充分描绘了河流两岸的美丽风光;
②突出了我当初享受美景而不懂珍惜的心理;
③表现了对当初不懂珍惜的懊悔之情。
3.
①许多河流枯竭了,污染了,我们破坏了自己生存的环境(我们生存的环境被破坏);
②我们心中的爱枯竭了;
③我们的心灵被污染(不再纯洁)。
4.
指家乡的那条河;指心灵的河流;记忆中的美好景象和童心童趣的象征;“那条河流”哺育和滋润了我;是我感情和思想变化的触发点,是全文的感情线索。
5.
B
(是为了表现童年生活的乐趣)
(二)无根的兰花

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
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
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

③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
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影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
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④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
;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⑤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
;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
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⑥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
。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⑦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
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⑧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 ”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
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⑨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
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

1.
文中提到“北平”“祖国已破”两个词语,由此判断此文的写作背景应该是

时期。

2.
③段画线的“这些”和“这里”分别指代什么?

答:“这些”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里”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③段中写到“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作者为什么要流泪?

4.
⑤段“蚕未离开那片桑叶”比喻

5.
⑦段中描写的“萍”和“絮”的漂泊有什么不同?在这里分别比喻什么?
6.
⑨段划线句表达了_____________的感情。
清明的心弦

①我喜欢北方的初冬,我喜欢初冬到郊外,到公园去游玩。

②地上的落叶还没有扫尽,枝上的树叶还没有落完,然而,大树已经摆脱了自己沉重的与快乐的负担。春天它急着发芽生
长,夏天它急着去获取太阳的能量,而秋天,累累的果实把枝头压弯。果实是大地的骄傲、大树的安慰,却又何尝没有把大树
压得直不起腰来呢

③潮水或者池水或者河水,凌晨时分也许会结一层薄冰,薄冰上有腾腾的雾气,雾气倒显得暖烘烘呢。然后,太阳出来了
。有哪一个太阳比初冬的太阳更亲切、更妩媚、更贴心呢 雾气消散了,薄冰消融了,初冬的水面比秋水还要明澈怡远,不再有
游艇扰乱这平静的水面了,也不再有那么多内行的与二把刀的垂钓下钩者的贪婪,连鱼也变得温和秀气了,它们沉静地栖息在
水的深处。

④地阔而又天高,所有的庄稼地都腾出来。大地吐出一口气,迎接自己的修整,迎接寒潮的删节。当然,还有瑟瑟的冬麦
,农民正在浇过冬的“冻水”,水与铁锨戏弄着太阳。场上的粮食油料早已拉运完毕,稀稀落落的几个人在整理谷草。在初冬
,农民也变得从容。什么适时播种呀,龙口夺粮呀,颗粒归仓呀,那属于昨天,也属于明天。今天呢 只见个个笑脸,户户紫烟
,炕头已经烧热,穿开裆裤的小孩子却宁愿呆在家门外边。

⑤这时候到郊外、到公园、到田野去吧,游人与过客已经不那么拥挤。大地、花木、池塘和亭台也显得悠闲,她们已经没
有义务为游人竭尽全力地显示她们的千姿百态。当她们完全放松了以后,也许会更朴素动人。而这时候的造访者,才是真正的
知音。连冷食库里的啤酒与雪糕也不再被人排队急购,结束了她们大红大紫的俗气,庄重安然。

⑥到郊外、到公园、到田野去吧,野鸽子在天空飞旋,野兔在草窠里奔跑。和它们一起告别盛夏和金秋;告别那喧闹的温
暖,去迎接漫天晶莹的白雪,迎接那盏盏冰灯,迎接房间里跳动的炉火和火边的沉思絮语,迎接新年、迎接新的宏图大略。

⑦初冬,拨响了那甜蜜而又清明的弦,我真喜欢。
1.
本文作者描绘了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田野
、花木、亭台、野鸽、野兔等景物,写出了初冬的特有美。

2.
本篇全文都是用衬托的手法描写景物,如在第②段中用春天“_____________”,夏天“_____________”,秋天
“_____________”来衬托大树在初冬时的宁静、从容、安详。

3.
第④段中“适时播种”、“龙口夺粮”、“颗粒归仓”写的是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情景,这些描写突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结尾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作者为什么喜欢初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
抗日战争
2.
从中国来的牡丹、雪球、丁香
费城郊区的大学
3.
在异国见到故乡的花木,勾起对战乱中故国的无限思念
4.
人没有离开祖国
5.
萍,有水可借,比喻没离开祖国;絮,无依无靠,比喻漂泊海外
6.
强烈的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