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八得 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读书八得 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01 16:5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读书八得
练习
基础练习
1.给黑体字注音
储量chǔ
硅片guī
沦为lún
拾人余唾tuò
不可遏制è
倾盆大雨qīnɡ
屋檐yán 支撑chēnɡ 目的地 dì 暂时zàn 贪婪lán

2.解释词语:
拾人余唾:比喻自己没有创见,只是抄袭别人的言论、见解。
一网打尽:比喻一个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彻底肃清。
不可遏制:不能够制止或控制。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学而时习之
(2)不愤不启
(3)与古人居
(4)居之安,则资之深
(5)若业为吾所有
(1)按时
(2)开导
(3)生活在一起
(4)积累
(5)已经
4.
翻译下面句子。
(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为一说,使与书俱。

(1)给他讲明一个方面,他却不能(触类旁通),推知与此相类的其他方面,就不再教他新知识了。
(2)写了这一篇借书说,把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5.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校园里的花开得很旺,姹紫嫣红,满园芬芳。
B.
刘老师讲课抑扬顿挫,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同学。
C.
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犯下的惨绝人寰的暴行,已永远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D.
在中考
( http: / / www. / Index.html"
\t
"_blank )誓师大会上,李明信口雌黄地说:一定要考出好成绩回报父母和老师。
D
6.
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
人生因有音乐而变得更美好,更难于被玷污,更值得了,不是吗?
B.
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C.
“随州是神农故里,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是创业的理想之地。”叶总在随州市2004年十大经济人物颁奖大会上动情地说。
D.
你看吧:青的萝卜,紫的茄子,红的辣椒,又红又黄的西红柿……
B
7.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随州成为地级市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很好,市委希望画家和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厂企业社区为全市人民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B.
近年来,多种制作精美的公益广告,不断纷纷登陆随州主干道。
C.
有没有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是衡量一个优秀班级的标准之一。
D.
老师经常讲:中考
( http: / / www. / Index.html"
\t
"_blank )是人生的关键一步,这一步一定要迈好。
D
文本练习
1.《读书八得》主要围绕哪一方面谈论了读书?你能总结出作者的观点吗?
读书与思考的关系。要用思考的方式、审慎的态度、批判的眼光、理智的情感去读书,这样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2.《孔孟论读书》中那些论述体现了本文中的思想?
孔孟论读书》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与本文作者思想一致。
3.
为什么要“抵抗好书”?
抵抗好书并不是不读好书。这里所说的“抵抗好书”,就是抵抗好书给你带来的负面影响,克服在这不好书面前产生的自卑感,然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走一条自己的路,这样才不会失去自己的本色。第五得“大作品使我们变矮,小作品使我们升高。”也是这个意思。
拓展练习.
4.
怎样理解“永远有一本只读了一半的书,后一半用自己的猜想去完成它”?
告诉读者要创造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有所超越,不要再前辈的水平上滑行。
5.
“读书是花朵,思索是果实”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论证。形象的论述了思索的重要性,思索才是读书的本源。
6.
按照《读书的三种姿势》说法,《读书八得》中的主要观点属于那种姿势?
读书八得》中的主要观点属于“站着读书”。具体说来,文中反复强调读书要经过自己头脑思索、消化,要变为自己的东西,要有自己的见解。
拓展练习
(一)读“死”书与读“活”书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工夫。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四人帮”时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年纪大了,回首往事,不胜懊恼。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1.
什么叫读“死”书?什么叫读“活”书?


2.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3.
作者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4分)

4.
如何理解文中“‘死’与‘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

5.
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简要谈谈你的理由。(50字左右)
答案
1.
①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
②读“活”书,是指读书要侧重联系实际,活学活用。(也可用原文回答)

2.
可用原文第(2)自然段中句子“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死’书……后读‘活’书”,也可以概括为“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3.
①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以强化和论证。
②引用古语阐明了“死”,“活”之间,不是绝对孤立的,有相互为用,相互补充的关系。(1分)(意思相近也可给分)
4.
能理解为“‘死’,‘活’之间的辩证关系”(相辅相成)或“‘死’是基础,‘活’是一种提高”均可(意思相近也可给分)

4.
言之有理即可
(二)不为什么而读
①你看到本文的题目也许会感到奇怪、大凡人读书,都是为了求知需要和感情上的满足,因此谈论读书的文章都教人读好书,提倡有目的地读书、这“不为什么而读”似乎不近情理,但这里说的也许不无道理、
②知识和智慧在很多情况下有触类旁通这样一种机制,行为心理学上叫做“突然诱发”或“偶然诱发”、甲、乙他们都是“不为什么而看”苹果落地、水滚的,但收到了比有心要看什么更大的效果,这和“不为什么而读”却能得到意外收获的机制相同、
  ③这是说日常生活中的触发,再说“不为什么而读”却从书中得到了益处的轶事、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拍摄过一部著名的影片《大独裁者》,是讽刺希特勒的,其中把希特勒变形为理发匠,希特勒耍动着地球仪,象征这个恶魔征服世界的野心,这些都是很富匠心的精彩场面、据卓别林自述,他一次在旅行中偶尔翻一本杂志,看到一篇讽刺小品、其中写一个理发匠因为技术不佳,用一个皮球在家里练习刮胡子,一边转动皮球,一边用刮刀在球上刮、这篇无意中读到的小文章给了他启发,在拍片时才有了上面这些精彩镜头的灵感、
④有句谚语叫做“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知识和智慧这玩意儿,有时确实常在你并不存心追求它的时候进入你的记忆库,一旦碰上时机,突然触发,就会比你有心去找寻它们还管用、
⑤大部分时光,读书当然要讲求目的,要潜心于你所学的专业;但是,不等于读任何书都必须怀有功利目的、与本身业务无关的书也应该读,兴趣越广泛越好,不要在一棵树上栓死、有些养成了读书习惯的人不读书就感到是苦事,有些人把读书当作疲劳工作中的一种休息,并不是读一本书就预先想定读它要派何种用场,即“不为什么而读”、但日积月累,确实可以长知识、广见闻、有收益、”“不为什么而读”,实在正是在为什么目的而读,为一个广义的人生目的而读、这大概就是“开卷有益”的话头吧!
  1.第①段中加点的“这”和“这里”分别指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同“‘不为什么而读’,实在正是在为什么目的而读”原意不一致的是(  )
  A.“不为什么而读”实在是为一个广义的人生目的而读、
  B.“不为什么而读”其实是为长知识、广见闻、多积累而读、
  C.“不为什么而读”往往会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D.“不为什么而读”是说不管读什么书都不必怀有功利目的、
3.文中甲、乙两处填入哪两个句子才能使上下连贯?把字母写在括号里、
甲(  )乙(  )
  A.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说、
  B.牛顿看到苹果下坠,突然悟到了地心吸力,乃至发现了万有引力、
  C.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
  D.瓦特看到水沸腾冲动壶盖,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
  4.下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提出论述的内容,第②③段分别从两个方面证明中心论点,④⑤两段在②③两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B.文章用牛顿、瓦特、卓别林等事例证明“不为什么而读”却可以得到意外的收获、
  C.文章引用谚语“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证明:凡是并不存心追求知识和智慧,一定能因“突然诱发”而得到意外的收获、
D.“不要在一棵树上拴死”这一比喻形象地告诉人们读书越广泛越好、
参考答案
1.不为什么而读;本文
2.D。A、B、C三项中的内容可从原文第5段、第2段中找到。第5段中作者说“不等于读任何书都必须怀有某种目的”,这句话的含意是:有时候读一些书是不必怀有功利目的的。而D项中“不管读什么书都不必怀有功利目的”太绝对,与原意不符,同时也不能体现题干“实在正是为什么目的而读”的含义。
3.B,D。注意紧承甲、乙句后用“他们”作主语,且句子顺序先是“苹果落地”,后是“壶水滚沸”,根据句子前后连贯一致的要求,甲处选B,乙处选D。
4.C。文中作者用“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谚语证明当你有时并不存心追求某种知识和智慧时,时机巧合,就会突然触发它们。C项中说“凡是并不存心追求知识和智慧,一定能因‘突然诱发’而得到意外的收获”,太绝对了,与原文句意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