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导学案(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导学案(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01 17:01:11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整体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少年时代,是人生中难忘的诗章。在成长中,有和煦的阳光,也有风霜雨雪。欣赏这组作品,从中可以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享受。
《故乡》写“我”眼中的“故乡”与儿时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的巨大反差,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真实状况,蕴涵着丰富的内容。
《孤独之旅》写一个孩子在牧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杜小康的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小说中的“我”(若瑟夫)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
《心声》通过小学生李京京的故事,揭示了当前社会生活和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文题“心声”不仅在于李京京执著地要求在公开课朗读小说,还包括对和谐家庭生活、公平学校教育的呼唤。
教读本单元,要根据以下三方面的设计思路组织课堂教学。首先是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明确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在文中的体现。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提出个性化的阅读见解。其三是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教读课文,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语言。对于主题的解读,要提倡理解的多样性,以此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师要指导学生选读课外读物,以扩大视野,提高阅读欣赏能力。
课程标准分析
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根据课标要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教师首先要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准确、深入、富有个性的解读。阅读小说,就要把握三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进而透悟小说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启迪。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进作品,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处感知作品震撼人心的魅力。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与作品产生共鸣,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上看作品,能够站在作品的角度上看社会。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因此要引导学生鉴赏人物形象,领悟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揣摩文章中细致生动的景物描写;体味作者凝练精辟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品味、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圈点勾画的习惯、朗读品味的习惯等,是本单元教学的重中之重。?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要突出学生的青春活力,激发他们树立人生的理想志向。教材设计的活动形式比较多,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形式展开活动。
单元教学重点
1.了解小说的体裁特点,把握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理解小说的主题。
2.学习运用圈点勾画、朗读品味的阅读方法,多角度鉴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借鉴写法,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3.以少年人的视角来关注社会和人生,有对封建社会腐朽性的了解和认识,也有对现实生活中艰难经历的思考以及对西方社会中金钱对于人性的改变的审视和思考,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肯定见闻过甚至经历过乡土乡人的变迁、求学生活的无助与苦涩、家庭亲情的矛盾与无奈。学生拥有阅读小说的生活体验,能够掌握剖析人物形象的技巧,但还不能准确地寻根求源,透视主题。因此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联系时代背景与生活实际,细致地品味语言,深刻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与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
9 故 乡
教材分析
《故乡》是鲁迅先生以鸦片战争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腐败政治为背景,以自己回故乡的亲身经历为题材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目睹的故乡巨大的变化为基本内容,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结构。课文通过闰土等几个人物形象的前后变化,采用多角度形象鲜明的对比,层层揭示了农村经济的凋敝以及人们思想的扭曲变化,启发人们要寻找新出路,创造新生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清小说线索,把握小说内容,提炼小说要素,感悟小说主题。
2.学习运用对比的写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能力目标
1.理解对比和景物描写在小说中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2.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比较鉴赏的方法,品读文章丰富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懂得要开拓进取才能创造未来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勇敢地开创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和新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体会富有哲理味道和深刻意蕴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突破方法:设计表格让学生对比小说中的人物二十年前后在外貌、动作、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等方面的变化,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准确而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和“换词比较”的方法,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深刻用意,感受语言的韵味。
难点?感悟小说主题,领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突破方法:通过创设“三个故乡”的大讨论,即对“过去的故乡——现在的故乡——未来的故乡”的认知与理解,让学生深入小说,体会作者给予不同的“故乡”不同的情怀。然后通过探究“谁的故乡”的问题,理解小说在表现社会生活方面的普遍意义,领会鲁迅对人们的启迪与呼吁。
教学方法
1.对比阅读法:培养学生通过前后联系、比较分析来提炼中心的阅读习惯。如分析闰土这一形象时,就抓住其前后巨大的变化,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前后联系、比较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
2.点面结合阅读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由“点”到“面”,以“点”带“面”,同时又要站在“面”上看“点”,加深理解,提升认识。如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一方面透过作者的故乡看当时的社会,一方面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看作者的“故乡”,点面结合,学生就能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诵读入“题”
屏幕显示:(席慕容的诗歌《乡愁》)
乡 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教师引导学生仿照上面的诗歌,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说说自己心中的故乡)
引入课题:故乡是飘零落叶的根,是漂泊游子的归宿。每逢回乡时,我们心中总是难掩激动与期待。光阴流转,二十年倏忽而过,故乡现在是何种模样?“我”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回到曾经魂牵梦萦的地方的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回《故乡》。
二、速读知“文”
1.学生速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号,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出生僻字词和容易混淆的字词,排除阅读障碍,掌握字音、字形,熟悉字义。
2.屏幕显示:(提示学生要关注有特点的词汇)
多音字:五行缺土
易错字:恣睢 脚踝 嗤笑
3.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在文章中作相应的勾画和批注。
三、研读通“变”
1.学生交流问题:“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回故乡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呢?
学生可能会有的答案:(教师适时地引导归纳)
心情:作者是怀着伤感、悲凉的心情回故乡的。
原因:看到了故乡的景物和人都变了模样,让作者无法接受。
2.学生探究:“物非人非事事休”的故乡嬗变。
(1)走近旧景,感受“物非”
文章中哪些地方形象地写出了故乡的衰败?写这些有怎样的用意?(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到答案的依据)
学生可能有的答案:(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①第2段中“横”“萧索”等词语形象地展现了故乡衰败的景象,渲染了萧条、肃杀的气氛,与后面作者回忆中美丽的童年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作者初到故乡的悲凉的心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②第6段中写到“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用简洁的一笔就形象地写出老屋的破朽,影射出故乡经济的萧条和衰败。
(2)走近故人,感受“人非”
①教师设疑: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年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的?
学生借助“故乡人情卡”,从多个角度感受人物变化,体验“昨是今非”的世态。
故乡人情卡
人物
角度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人物性格归纳
探究原因
闰土
外貌
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衰老愁苦面黄肌瘦
生活困苦,精神麻木,严重的封建等级观念,善良、淳朴
①多子、饥荒、兵、匪、官、绅等封建压迫与剥削。②封建等级观念的毒害
语言
能言善说见多识广
吞吞吐吐断断续续
动作
轻快,灵活
麻木,迟钝
对我的态度
热情,友好,真挚的友谊
毕恭毕敬,有厚障壁
对生活的态度
充满希望没有忧虑
悲哀,痛苦,乞求神灵
杨二嫂
外貌
年轻,美丽
像个圆规
自私自利,唯利是图,贪婪,尖酸,刻薄,典型的市侩形象
经济的困窘,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语言
尖酸,刻薄
动作
终日坐着
顺手牵羊
对我的态度
虚伪吹捧尖酸嘲讽
对生活的态度
本分生活
搬弄是非
(学生在交流探究结果的时候,教师适时点拨品读语言的方法)
示例:“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教师点拨:(圈点关键词语,品味内涵)
学生可能有的回答:
“欢喜”和“凄凉”表面是矛盾的,实际上并不矛盾。“欢喜”是因为见到了儿时的朋友,而“凄凉”是自己景况不好,与童年的伙伴生活差距太大。“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是神态描写,形象地写出中年闰土欲言又止的情态,“终于”一词可见闰土经历了复杂的心理斗争,去面对眼前的现实。
类似的句子:
A.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
解析:通过“藏”“且”两个词的使用,表现了母亲暂时不想让“我”感受到家庭的衰落。
B.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解析:“只是”说明闰土内心的无奈与无助,并且难以言表。“刻”字写出了生活的艰辛在闰土身上所留下的印记,而“仿佛石像一般”写出了闰土的麻木。
C.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解析:通过对杨二嫂的刻画,表现了她小市民的自私、爱占便宜的心理。
②教师顺势设疑: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两个人物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有的答案:
A.闰土:对他饱含着同情、惋惜还有无奈,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B.杨二嫂:对她怀有鄙视、不屑,还有一丝同情。
作者对两个人的情感态度是有差异的,一方面闰土和作者有着童年友谊的情感基础,另一方面闰土虽然有他狭隘的思想局限,但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善良的,不像杨二嫂那么彻底的庸俗,完全一副市侩嘴脸。作者给予闰土更多的是同情,而对杨二嫂是厌恶与鄙视。
四、教师小结
时间是位神奇的魔法师,在斗转星移间,沧海桑田,物非人亦非。难怪鲁迅先生那么困惑,那么惘然。其实,路还是要继续走下去,我们跟随作者,离开故乡,奔向理想的明天。第2课时
一、温故知新,与作者共希望
1.教师:“我”此次回乡虽只停留数日,但那些触目惊心的现实,却让“我”感慨颇多,思绪烦乱。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理清小说的思路。
回故乡(伤感)——在故乡(悲哀)——离故乡(希望)
2.学生齐读小说最后四段,思考:当“我”离开故乡的时候,是怀着怎样的复杂心情呢?
学生可能有的答案:怀着失望、迷惘、无奈,但更多的是希望。
3.学生品读,探究问题:作者对未来的希望体现在哪里呢?他的希望能够实现吗?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1)作者心中有新的生活,虽然还不明确,但肯定不是辛苦麻木、辛苦辗转、辛苦恣睢的生活,一定是美好的,这代表着作者生活的希望和方向。
(2)作者在水生和宏儿身上看到了当年自己和闰土的影子,也看到了希望。因为他们还小,一定有能力、有希望过上幸福的日子。
(3)作者的希望能够实现,因为他找到了通向希望的路,不是像闰土那样乞求神灵,而是勇敢地开拓进取。
4.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谈谈自己的感悟。
二、熟读精思,与作者同呐喊
1.小说中共描绘了“三个故乡”,学生联系文章,谈谈自己的认识。
记忆中的故乡是美好的,承载着童年难忘的回忆……
现实中的故乡是衰败的,乡景萧索,故人不再,“我”沉浸在美好的回忆被侵蚀的悲哀和无奈之中。
理想中的故乡是美丽的,花好月圆,安居乐业,“我”憧憬在幸福快乐的新生活的蓝图之中。
2.教师点拨:理想中的故乡藏着过去美好的影子,却在“我”的脑海中渐渐模糊了,充盈着“我”的脑海中的是一幅崭新的生活的蓝图,等待着后人去开创。
3.学生探究:小说中所描写的故乡仅仅是“我”的吗?还是谁的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明确:不仅仅是“我”的故乡,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故乡,“故乡”只是当时中国的缩影,“闰土”也只是当时众多劳苦人民的缩影,在他们的身上呈现出了中国旧社会的怪态、病态。而拯救这种痼疾的良方就是找到新出路,创造新生活。
4.这篇小说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学生结合文章和自己的所学知识,谈谈对“呐喊”一词的感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学生可能有的答案:
“呐喊”的意思是“大声地呼喊”,是一种呼吁,一种号召,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声音。作者看到当时中国腐朽的现状,感到痛心,他想用文章来唤醒人们的良知,唤醒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唤醒人们对新生活的追求。
5.学生总结交流:本课的学习心得与收获。
三、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以“二十年后,宏儿回故乡”为题目,发挥你丰富的想像力,续写这篇小说,不少于600字。
板书设计
故 乡
鲁 迅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物非人非事事休
看到希望
闰土
路在脚下
杨二嫂
开拓进取
教学反思
1.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语境和情境,层层深入,步步提升。“物非人非事事休”巧妙化用李清照词句高度地概括了故乡的“巨变”,而“故乡人情卡”给了学生剖析人物形象最直观最具体的工具,学生信手拈来。对“三个故乡”的摹写,利用仿句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准确地思考,直达问题的本质。
2.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点拨,教会学生学语文。分类掌握生字词,圈点批注赏析语言,多角度立体化鉴赏人物形象,让学生形成有效的思维定式,掌握方法与规律,有利于语文素养的积淀与发展。
3.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探究性学习与小组合作交流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拓展性知识的渗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拓宽学生学习的广度,学生受益匪浅。
资料链接
《故乡关键词细读——“走”》
鲁迅的《故乡》是“我”归乡又离乡的故事,也是“我”的自我心灵的旅行。其间,童年体验中的“故乡”得到重新体认,物非人非的残酷现实却陷“我”于绝望的境地,郁郁感伤的情调重重包围着我,使“我”艰于呼吸。但绝望并没有成为“我”心灵之旅的终点,而恰是艰苦卓绝的“抗战”的起点,于是我们发现了小说中的一个关键词:走。“走”作为实践活动,在这里不是简单的走开或逃离,而是一种反抗绝望的生命体验。
“我”这次的归乡不是故园寻梦,也不是漂泊疲倦之后的停泊,而是来举行“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远离了熟识的故乡”的告别仪式。这“永别”“远离”,再加上老屋“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已经悄悄地向我们昭示了“我”向故乡作出地域意义上和价值意义上的双重告别的可能性。但是由于童年体验的复活,神异图景和小英雄形象的复现,它那绚烂的色彩暂时冲淡了“我”二十余年异地奔波的苦涩,初见故乡时的悲凉灵魂也得到暂时的抚慰,因此,在“我”的心中涌动起期盼和希望。
早于《故乡》创作的诗歌《自题小像》或许已经透露“走”这种精神的端倪: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选自《语文学习》2006年第2期)
(设计者:赵学东)九
故乡
【学习目标】
1 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 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 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于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同时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洋货充斥市场,破坏了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民经济的急速崩溃,加之中国军阀连年混战,苛捐杂税,强抢豪夺,都一起向农民压来,广大农民被逼倾家荡产,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形成了农村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1919年12月鲁迅曾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家眷迁移北京居住,这次回乡,他亲眼目睹了家农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痛苦生活,时隔一年后,便写了《故乡》这篇小说。
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自主学习】
跳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
2、朗读品味,理解情感基调。本文作者的感情主要表现在(
)和(
)两个方面。
朗读小说中描写故乡景物的部分,找出令“我”悲哀的因素。
3、教师小结:故乡是一日不如一日,昔日的蓝天、明月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阴晦”、“苍黄”和“萧索”。
4、故乡哪些人的什么变化最令‘我’心痛?
5、全文的底色是沉重和悲哀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
【合作探究】
6、小说中一共描写了几个“故乡”?
7、“故乡”是谁的?
8、“故乡”在哪里?
9、
文学作品中,除通过描写,使所记的人、事更生动外,还往往用形象化的议论来揭示事理,点明中心。这篇小说也不例外。请找出本小说中的议论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10、小说的主题。通过小说的阅读和社会背景的了解,你认为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什么?
【精读精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的皱纹;眼睛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里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
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现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
我躺着,听着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想着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1、选文开头写天气很冷有什么作用?
12、二十余年后,闰土见到了童年的朋友,应该是欢喜的,为什么又现出“凄凉”的神情?
13、选文加点的“终于”一词表现出闰土心理上怎样的变化?
14、作者为什么在描写现实生活中的闰土外貌时,处处拿“记忆上的闰土”作比照?
15、简单概括一下,选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写出闰土变化之大的?
(1)
(2)
16、俗话说“言为心声”。请揣摩“分明的说道:‘老爷!……!’”这段话,谈谈你的感受。
17、请用课文中的三个4字短语概括鲁迅在《故乡》中所否定的三种人生:
18、请指出选文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并说出其作用?
19、简要说出作者对闰土的态度。
【主题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鲁迅
  ⑴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⑵“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连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都不要吃,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吗!”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晨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⑶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⑷“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账!”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你不会让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⑸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⑹“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的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来人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卜……”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的打滚。
  ⑺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⑻听到了喊声,慢慢的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⑼“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的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⑽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⑾“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的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20、第①段中和“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的“总”“不过”分别照应的词语是


 
  21、第②段中奴才听了聪明人的话后,说:“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这句话表现出奴才什么特点?
   
  22、文中的聪明人、傻子、奴才是三类人的代表,说说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
  23、本文采用象征手法写成。文中除了人物有象征意义,奴才住的黑屋子也有象征意义。说说它象征什么。
  24、第①段中,鲁迅先生写奴才只要也只能向人诉苦,那么,第③段写奴才只要也只能是

  25、你认为本文主要写哪个人物?作者主要在批判什么
【拓展提升】
26、“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一钱。”这种格式在修辞学上叫回环。请模仿这种格式写一个句子。

27、用常用的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病句。
①我们将来希望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②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老师们正在努力改进教学质量。
28、按要求改写句子。
A、我的老师是一位非常慈爱、非常公平、非常伟大的人。(该为感叹句)
B、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片,后面写着两个字\'惜别\',还说:\'希望将你的也送我。\'(将画线部分改为转述)
【教(学)后记】
参考答案
第九课故乡
【自主学习】
1、悲哀
学生跳读课文中写“我”的情绪的段落。如开头的“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结尾的
“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等段落。
2、故乡之景
、故乡之人
重点阅读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注意重读“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等词语。
对比朗读小说中“记忆中的故乡”的部分,注意其中“深蓝”、“金黄”、“碧绿”等表示色彩的词语。
4、(1)闰土的变化有哪些方面令“我”悲哀?
①闰土肖像的变化令“我”
悲哀。②闰土言、行、神、心的变化令“我”
悲哀。(2)杨二嫂的变化是否也令“我”悲哀?
①杨二嫂肖像的变化令“我”
悲哀。②杨二嫂言、行、神的变化令“我”
悲哀。
(学生分条梳理讨论的结果,特别是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学生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加以点拨和补充:闰土:外貌苍老,动作迟钝,语言含糊,对“我”谦恭,对生活丧失希望。杨二嫂:相貌丑陋,语言尖刻,自私、势利,虚伪、庸俗。)
5、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出了理想中富足美丽充满活力的家乡,并且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合作探究】
6、该问题探究的已不仅是环境,而且涉及小说主题。除了对比鲜明的“现实中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之外,其实,小说中还有一个“理想中的故乡”。从小说结尾部分“我”的内心独白可以看出,“我”对未来的故乡有一个朦胧的希望轮廓。
7、这个问题是把小说的社会意义推到更广阔的层面。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时代,故乡失落了,又也许只存在于孩童纯真的眼睛里。小说中的故乡是“我”的,又是“我们”的。它有着普遍的象征意味,代表着人的精神归宿。
8、结合课后练习,研究“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深刻意蕴。从小说对宏儿和水生的想象中,可窥见作者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理想中的故乡,不在儿时飘渺的回忆中,更不在世俗、功利、隔膜的成年世界里,它需要我们去追求,去勇敢地开创新路。
9、84段中的议论,表达“我”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践踏下的社会现实的悲愤和不满。86段中的议论,是对旧生活的否定和对新生活的向往。88段中关于希望有无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鼓舞,它告诉人们:新生活的实现,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
10、通过对故乡景色和闰土前后变化的描写,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剥削压迫下的旧中国农村日益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以及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反映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精读精练】
11、衬托闰土身穿极薄的棉衣,暗示闰土生活的困窘。
12、因为二十几年的困苦使他感到痛苦,难堪。
13、见到儿时的朋友,内心是高兴的,但由于生活的艰辛,心情不觉凄凉,在如何称呼我时,闰土思想上有短暂斗争,但终于不能冲破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以完全不同于儿时的态度来对待我。
14、借以突出故乡农民的日益贫困。
15、A形貌上的变化B精神上遭受的严重摧残。
16、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已在成年闰土思想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不得不把真情埋在心底而面对现实,像闰土一样的人们在封建制度的束缚下丧失了生命的活力,精神变得麻木了,由此可见封建制度对人的毒害之深。
17、辛苦展转
辛苦麻木
辛苦恣睢

18、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对新希望新生活的想象和憧憬

19、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主题阅读】
20、只要
只能
21、得了同情就甘于自己被驱使被奴役的地位。
22、“奴才”是那些甘心供人驱使,对上献媚、甚至为虎作伥的人“聪明人”是维护旧社会、欺骗奴才的伪君子,他对奴才的“同情”“慰安”正是使奴才安于被奴役地位的麻醉剂,他与主人是一丘之貉“傻子”是坚定的和旧大会作坚决的斗争的、疾恶如仇、身体力行的勇士。
23、黑暗旧社会、旧制度的象征
24、向主子讨好、报功
25、奴才甘心供人驱人对上献媚、甚至为虎作张的“奴才哲学”。
【拓展提升】
26、略。
27、①“将来”与“希望”调换位置。②“改进”改为“提高”或“质量”改为“方法”。28、A、我的老师是一位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B、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