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3.3 摩擦力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3.3 摩擦力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10-31 20:2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第3节  摩擦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滑动摩擦力,和它们的产生条作及其作用效果,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3.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让学生参与和亲身体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参与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3.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难点: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三、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实验探究、体会参与、练习巩固
四、教具准备
弹珠、杯子、筷子、弹簧秤、木块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小游戏:两位学生比赛用筷子夹杯子里的弹珠,看谁在规定时间里夹得多。
说明用筷子夹住弹珠时因为筷子和弹珠之间有摩擦力的存在,所以才能把弹珠夹起来。让其中一位同学用一双铁制的比较光滑的筷子再做一次,让他说明不同的筷子夹东西时难易程度。引入摩擦力的定义。
(二)新课教学
一.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通过对生活中的两张图片和课本57页中图3.1.1分析说明什么是静摩擦力,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并给出定义。
分析:①.桌子在推力作用下相对地面静止,但在沿这个力的方向上有相对运动趋势,就是因为桌子跟地板之间发生了摩擦。这个摩擦力和推力都作用在桌子上,他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彼此平衡,因此桌子保持不动,这时发生的摩擦叫静摩擦力。②.继续增大推力直到箱子开始运动,一旦物体之间发生了相对运动物体就受滑动摩擦力。
结论:①.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②.两个物体之间发生了相对运动的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
最后用图3.3.1和图3.3.6点明摩擦力的种类。
二.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利用图3.3.1中的甲图和乙图分析对比说明产生摩擦力的条件。
结论: ①静摩擦力产生条件是粗糙,有弹力,有相对运动的趋势。②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是粗糙,有弹力,有相对运动。
三.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有了上面的分析,顺理成章引导学生直接得出两种摩擦力的方向。
结论:①与接触面平行,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②与接触面平行,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四.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课本57页中的演示实验,在从零开始不断增大弹簧秤的拉力,要求学生观察拉力的变化(保持木块的静止)。引导学生用二力平衡知识可以得到:小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也是从零开始不断增大。
继续实验,要求学生观察木块的运动情况,可以得到:物体刚开始运动时所受到的静摩擦力就是最大静摩擦力。
结论:0<F≤Fm ,Fm为最大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要求学生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拿出尺子夹在书中合上课本,体会用手抽出尺子时的用力;然后在合上的课本用另外一只手对课本施加一个压力,再一次体会用手抽出尺子时的用力。
实验结论:通过其它因素不变情况下只改变压力,得到摩擦力与压力有关。
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F=μFN,μ是比例常数,没有单位,叫动摩擦因数,μ的大小跟两接触物体的材料及接触面的情况。
3.滑动摩擦力公式的应用
例题:(课本59页)
小结解题过程:①根据题意,画受力分析图;
②强调审题时注意关键词;
③列方程,代数据,得结果。
五.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说明静摩擦力阻碍相对运动趋势;滑运动摩擦力阻碍相对运动。
强调阻碍与阻止的区别;相对运动与运动的区别。
(三)课堂小结
摩擦力 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定义 两个只有相对运动趋势,没有相对运动的物体间的摩擦力 两个发生相对运动的物体间的摩擦力
产生条件 接触面粗糙两物体间相互接触、相互挤压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 接触面粗糙两物体间相互接触、相互挤压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
方向 与接触面平行,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与接触面平行,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大小 0<F≤FmFm为最大静摩擦力 F=μFN
作用效果 阻碍相对运动趋势 阻碍相对运动
(四)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第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