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遗传病》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课程理念如“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生物学教学应该着眼于现实的世界,倡导探究精神,涉及更多对学生有用的、有实际应用的内容和方法。另外,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因此,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建构主义理论,在《人类遗传病》这节的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命现象、发生的变化,探究现象的内在本质。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去认识、辨别新知,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调查,主动地设计问题、解决问题,再通过教师对学生知识加以组织,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对学习过程变得更有兴趣,学到的知识也更加牢固,理解上也更加深入。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
2.概述人类遗传病的产生原因、监测和预防的方法。
3.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人类遗传病主要类型和各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
2.通过调查某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及协作讨论的能力,并培养接融社会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有关遗传病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人口素质教育、优生教育,让学生自觉地宣传和贯彻我国的婚姻法和人口政策。
2.通过遗传调查活动,帮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和培养勇于创新与合作的科学精神。并使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3.通过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了解社会责任。
三、教材分析
本节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必修2(人教版)第5章第3节的内容,内容主要讲述“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概述人类遗传病的产生原因、监测和预防的方法以及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本节内容与前面有关“伴性遗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的知识,以及“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的知识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使学生对遗传病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都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学完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之后,再进一步学习人类遗传病的类型,了解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关注遗传病给人类造成的危害,顺理成章,同时也是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本节作为第5章的最后一节课,对整章起到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作用。另外,本节与人类的生活联系紧密,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对于宣传优生优育,提高我国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均具有重要意义。
四、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通过学习遗传基本规律及变异等相关知识后,对学习该节打下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大部分高中同学在生物学科的学习投入的时间较少,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由于高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综合分析、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有所欠缺。他们虽对“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很感兴趣,对于实践调查,学生有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应重视以趣味性引导,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因此,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认真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全面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以及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2.教学难点:
(1)如何开展及组织好人类遗传病的调查。
(2)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六、教学策略
(一)教学建议:本节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遗传病的类型、原因及预防后,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遗传病的系谱,认识遗传病的危害,理解并积极宣传、响应国家关于优生优育的措施及相关政策。由于遗传病例对于学生来说看到的很少,可以说是枯燥、抽象理论化的知识,学生们会感到困难,但学生对遗传病知识又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以外,该节内容建议:
1.通过调查、自学和讨论的形式了解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汇报调查情况,教师和学生将数据汇总后,计算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由于调查活动需要较多的课外时间、调查的问题又涉及个人的隐私,难度较大。因此,在调查前,教师应该向学生强调一些注意事项。
2.以图解、问题串、讨论和辩论的方式学习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在了解遗传病类型的基础上,学生容易理解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来进行教学。
3.尽量生动活泼地开展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的学习。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内容非常广泛,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建议教师在教学前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搜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资料,在搜集资料和汇报成果时领会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重大意义,在课堂上采用辩论活动、座谈讨论的形式有效地掌握知识。
(二)教学方法:调查实验、发现探究、辩论活动、讨论谈话、指导读书、比较讲授等;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板书设计:
人类遗传病
一、人类遗传病的概念及常见类型
(一)概念
(二)人类遗传病的分类
1、单基因遗传病
2、多基因遗传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病、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21三体综合征
二、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三、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
七、课前准备
1.教师:自制PPT、学案(含课堂巩固性练习、学习性自我评价等)
2.学生:收集图片、案例等资料,并分组分类开展调查实验活动。(1)开展遗传病调查、通过查找医学专著、报刊杂志、上网收集有关的遗传病资料,增加感性认识;(2)准备“人类基因组研究工作利与弊”的辩论材料。
学习本节内容前一周,教师布置学生进行课前的以下几项准备,以备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具体准备如:①调查遗传病。按照教材P91和P92的相关要求,制作好调查表(或由学生设计调查表),发给学生,让学生调查人群中的某几种遗传病;②收集资料。搜集有关人类常见的遗传病、基因诊断、人类基因组计划等方面的资料;③设计学生思考的问题。包括:如何进行调查?采用哪些方法获得资料?对遗传病有怎样的了解?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演示]:正常人与患遗传病的病人的强烈对比的图片或DV[过渡]
自古以来,人们对生命的赞美、对健康的追求![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药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类的传染性疾病已经逐渐得到控制,而人类的遗传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却又逐年增高的趋势,人类的遗传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一个人都想拥有健康、高质量的生活,而这世界上的一部分人却因身体疾病而不能拥有健康,其中有些较严重的疾病是因为遗传所致,这些人的生活有着不为常人所知的痛苦,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遗传病吧![引出主题]人类遗传病
[观看体验]学生感受对残缺生命的遗憾,认同生命的美丽在于健康的身体、在于生命的质量。
通过观看人类遗传病图片或DV,让学生产生好奇、甚至恐惧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了解遗传病及其产生的原因的兴趣,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为本节课作铺垫,很自然地导入新课学习。
设问:那么,什么是人类遗传病?具有什么特点?人类遗传病有哪些类型及各种遗传病的特点是什么?
[主题一: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展示汇报]
有选择性地请2位学生代表2个小组,用多媒体展示几种常见的的遗传病调查结果。[讨论交流]
针对学生收集的遗传病资料,引导讨论:学生调查了解的一些人类疾病,哪些是遗传病?
[引发思考]设置问题:遗传病的定义及分类?家族性疾病、先天性疾病都是遗传病吗,判断依据是什么?[指导读书]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教材中“人类遗传病”的内容。[比较讲授]以学生调查的以白化病和红绿色盲实例作简单症状介绍,提供遗传系谱图,供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出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特点。
[师生归纳]总结本阶段学习I、归纳总结:概念: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类型:a、单基因遗传病:
b、多基因遗传病
c、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特点:a、遗传性
b、先天性
c、终身性
d、家族性II、解答本阶段讨论问题:(在线回答、现场回答、学生互答)[巩固练习]对常见遗传病进行分类(指导学生填写或绘制概念图来进行)[引导]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和它的主要载体是什么
[汇报调查情况]小组1:提供经过调查的常见的多基因遗传病的有关知识;小组2:提供经过调查的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的的有关知识;[阅读教材]按老师指导读书,自学、思考、探究;[思考讨论]
总结出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学习归纳]在老师指导下,对知识进行小结;[巩固练习]看书后完成填写或绘制概念图;
在调查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从自已亲身经历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和进行自主性探究。利用课堂学生汇报调查结果,让学生展示、感受活动成果,让学生在喜悦、满足的氛围中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老师引导思考、指导读书、比较讲授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事物本质的意识,建构知识框架,提高对课本知识的信息提取能力、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同时,通过讨论、师生问答、学生互答,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通过学生填写或绘制概念图,让学生努力形成“知识树”、构建“思维导图”,明确知识联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引入]:由学生上台展示提供资料,在此基础上由教师简述我国遗传病的基本情况及遗传病对患者、家庭与社会的危害,从而导入“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的讲授。[主题二: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资料展现和分析]
教师指定课前分配搜集“通过基因诊断来监测遗传病”的小组介绍通过基因诊断来监测遗传病的实例。[问题讨论]设置问题:
个人基因检测的信息的重要性有哪些?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个人的遗传信息?[过渡]遗传病危害大,我们要预防。[启发引导]
设置问题:1、“近亲结婚有什么危害?”2、“如何降低非近亲结婚子女发生遗传病的风险?”[指导读书]结合前面相关知识,明确学习预防遗传病的具体措施。
[展示资料]
1-2个代表上台展示提供所收集的数据资料;[发表看法]个别学生谈个人感觉;[思考讨论]有关基因诊断引发的社会伦理的争议;
[阅读教材]学习书本知识,记忆掌握;
通过展示资料、问题讨论、阅读书本等方式引导学生高度关注遗传病,意识到婚前优生咨询和产前诊断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了解保护个人的遗传信息的重要性,学习预防遗传病的具体措施。
[主题三:人类基因组计划][引导思考]
设置问题:
1、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工作的历程和进展如何?2、人类基因组的内涵是什么?意义是什么?3、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为了保证人类基因组的研究不误入歧途,你认为,科学家与普通公民应该分别承担哪些社会责任?[指导辩论]
教师指定课前准备好的搜集辩论材料的小组,开展主题为“人类基因组研究工作利与弊”的辩论活动。[简单小结]科学是一把双刃剑,HGP的研究成果使基因治疗成为可能,为人类健康带来新的曙光,但也引起伦理道德的争议,我们要正确的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课后进一步探究]基因诊断、基因芯片、基因治疗的相关问题。
[辩论活动]小组辩论赛(正方反方)
通过辩论活动,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明确有关“人类基因组研究工作”的有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辩能力,培养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具有双重作用,作好科学的宣传,承担起社会责任。将探讨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九、教学反思
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重视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本节课对教材的分析、教学目标设定均符合新课改、新课标要求、对学习者特征分析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符合课改基本要求,同时还注重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每一个观点都受到尊重,每一点努力都受到赏识。课堂上的学生讨论与辩论,让师生共同获得思想的启迪、观念的碰撞,很好地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伦理的双重性。在教师精心地组织下,使学生将课堂学习与课下的学习融为一体,也认识到在课堂学习与社会学习的区别,主动在生活中寻找课本知识的典型事例,并能主动探究,加以创新利用,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的新课改理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思维力、探究力。不足之处是课堂上时间安排比较紧,需要教师有效控制,师生配合融洽,方能达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单基因
遗传病
常染色体:如软骨发育不全、多指、并指等
性染色体: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
隐性
显性
常染色体: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聋哑等
性染色体:红绿色盲、血友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