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县2016-2 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七年级语文
A卷(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酣睡( hān) 归省(x?ng) 怠慢(dài) 半明半昧(wèi)
B湍急( tuān) 刹那(chà) 皎洁(ji?o) 摇摇欲坠(zhuì)
C撷取(xié) 自诩(y?) 跻身(jì) 你推我揉(s?ng)
D涟漪(yī) 摒弃(bìng) 鬼祟(chōng) 熠熠生辉(yì)
2.下列成语(或短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在方框内订正。(4分)
千姿百态 一视同人 记忆犹新 大有裨益 无动于中
微言耸听 星群密布 浏览景物 赏心悦目 眼花潦乱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____了灿烂的中国文化。
②镜头里、画面上、诗词文章中,只要有了那么几束临风____的芦苇花穗,立马便活泛、生
动、爽朗、辽远起来。
③总也忘不了在朦胧的桐油灯下,母亲为我们炒苞谷花儿的情景。苞谷里常常有许多“铁豆”,
炒不出花儿来,那我们也吃得____
A积淀 摇晃 全神贯注 B积淀 摇曳 津津有味
C积攒 摇曳 全神贯注 D积攒 摇晃 津津有味
4.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名师们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也感觉豁然开朗。
B在现在一片嘈杂的,抑扬顿挫的电影环境里,《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它平静、深刻、直抵人心。
C这里沙滩平坦,一望无垠,又与海天相接,再配上大海悠扬的歌声,实在是令人心旷神怡。
D我们要有自己的主见,切不可偏信道听途说。
5.选出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 ( )(2分)
A我校开展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
B屋子里放着各式各样的鲁迅过去所使用过的东西和书籍。
C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对我的教育太大了。
D谁也不会否认提高学习成绩不是勤奋学习的结果。
6.小明想到邮局去寄一封信,可是走到岔路口,他不记得该往哪边走。这时正好遇见一位60多岁的老年人,于是他走上前去,问道:
“___ _。”(2分)
7.名句默写(10分)
(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着,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________。
(2)《观沧海》一诗中,借助奇特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的诗句
是____, ;____, 。
(3)____ ,随君直到夜郎西。
(4)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 。
(5)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
(6)夕阳西下,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共26分)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10分)
桃树、杏数、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
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革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8.请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文中春花和春雨的特点: (2分)
春花: 春雨:____
9.写出上面两段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并说说理由。(3分)
10.这两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11.文章第二段中,哪一个词语能说明在下雨的同时,还有微风在吹拂着?(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的问题。(16分)
《论语》十则
子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2.填空。(4分)
(1)孔子,名____,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____家。
(2)《论语》是一部记录____ 的书,是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宋代
朱熹把它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13.把下列句子按要求归类(填序号)。(3分)
①学而时习之。 ②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温故而知新。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学习态度的有:
讲学习方法的有:
讲品德修养的有:
14.给文中加点的字写上拼音: (3分)
省( ) 罔( ) 诲( )
15.请写出文中的三个成语: (3分)
16.请写出下列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意义: (3分)
说:通“____”意思是____
女:通“____”意思是____
知:通“____”意思是____
三、写作(50分)
17.根据要求写作文。
刚上初中,来到校园,走进教室,见到新老师,结识新同学,你一定有许多新的见闻、感受和想法吧?请拿起笔,从中选择一个方面,把它记叙下来。
要求:(1)情感真挚; (2) 600字左右; (3)书写工整。(4)题目自拟。
B卷(50分)
四,诗歌鉴赏.(11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8.(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19.这是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体例上属于____诗,内容上属于____之作。(2分)
20.解择加点词语.(3分)
①次北固山下。 次:
②客路青出下。 客路:____
③乡书何处达乡。 书:
21.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取的景物有________。(2分)
2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说说它所蕴含的哲理。(2分)
五.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的问题.(19分)
讨债
①那是一个除却精神、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昏暗的灯光下,妈摊开自己的掌心,怎么数还差十块钱,可是明天一一我们就要开学,姐妹仨的学费令全家焦虑万千。
②全家人惟一能做的只有等待和希望。爸眉头紧锁,欲言又止。爸终于下了很大的决心:
“记得年前借给陈家的十块钱吗?说好过完年就还,可是直到现在……”
③妈呆愣了片刻,突然直立起身,咬咬牙说: “我带小三子去要!”
④陈家满目窘迫、凄凉。一位骨瘦如柴、眼睛深陷的女人头上扎根花布,病恹恹地斜躺在那摇摇欲坠的床上。男人缩了缩身子,怯生生地嗫嚅着:“那十块钱是早该还了,可他妈生下孩子后病倒了,几口人吃饭,还要看病,实在还不出来,缓一缓行吗?”
⑤妈深深地埋下头,犹豫片刻,还是很艰难地吐出: “我们如果有法子,也不要了,可三个娃明天要交学费,再穷不能穷孩子呀!”
⑥女人眼里浮着招人怜悯的微光,溢满了忧伤和无助。他们太穷了,妈也真够狠心的,简直是釜底抽薪,我对妈产生了一丝怨恨,甚至寒心: “妈一一别要了……”
⑦不知什么时候男人不在了,当那男人裹着一阵寒风进屋的时候,手里攥着不知如何弄来的十块钱。母亲和我坐了一阵冷板凳,终于捏着钱讪讪地走了。妈一路无言,临近家门时,妈沉甸甸地叹了口气。
④日子一天天滑过去,不知怎地,我有点挂念那家人,并深怀内疚,不知他们过得怎样了。
⑨一年后的一天傍晚,陈家男人突然亲自上门,并带着一包水果糖,憔悴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男人刚坐下就从怀里掏出十块钱,妈直推搡,埋怨道:“不是说好送你们吗,不用还。”“不,
欠钱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况且他妈病已经好了,家里境况已大大改善。”
⑩妈双手颤抖着,无语凝喳。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脸上写满了疑问。
11后来,妈轻轻地说出我永生难忘的一段话:“我一个家庭妇女又有什么法子,我只有第二天
替你们交了学费后再去想法子挣钱,把十块钱给他们送去。看他们那般困难,真不忍心,否则我会一辈子也不心安的。”
12那一瞬间,我不禁潸然泪下,我终于读懂了一颗熠熠生辉,美丽如金子般的心。
13那一瞬间,我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敬畏,她为我拉开了认识善良的帷幕,使我终生感念人生的美丽,并埋下一颗仁爱的种子。
23.解释加点字。(4分)
釜底抽薪 釜:_ ___薪____
24.第⑩段中“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脸上写满了疑问。”这“疑问”包括哪些内容?(4分)
- 。
25.第⑦段的“捏”换成“揣”不好,为什么?(4分)
- 。
26.妈妈“金子般的心”,表现在行动上是:____ 。
表现在语言上最典型的一句是:____(用文章原句作答)。 (4分)
27.结尾段的作用是:____ ___ _。(3分)
六,综合运用。(20分)
“童话里的世界五彩斑斓/雨露下的花朵扬起笑脸/我们是阳光少年/快乐地快乐地成长……”一场以“寻找阳光少年”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始啦,请你快来参与吧。
28.【探究阅读】什么样的少年最阳光?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3分)
材料一:阳光应由心而发。当内心充满正能量,通过表情、动作、语言等传达给周边的人群,
那就能令人感觉到温暖。内心的阳光可以带动少年克服各种问题与挫折,这样给自己带来阳光,也能给人一种阳光的感觉。
材料二:在绿地新建的300米跑道上,几百个人不分寒暑地一起跑步,却没有少年人;在全天
开放的篮球场上,有人甚至要求雨天照常使用,却依然不是少年人。一个少年,从不运动,身体怎么会“阳光”?从不在绿色中感受自然,心灵又怎么会“阳光”?
材料三:由于缺少“与人分享”的经历,会导致“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是“争强好胜”,引
导青年学生学会“与人分享”,这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29.【班级推荐】活动中,假如让你从你班推荐一名“阳光少年”,你准备推荐谁呢?请写出
你的推荐理由。(50字左右)(3分)
我推荐**同学,理由:他(或她) -
-。
30.有位美国老年妇人来游仙女山,途中不慎被荆棘划破了裤脚,游兴大减,不肯继续登山,
机灵的女导游笑着对她说了一句话,这句话使得老妇人开怀大笑。高兴地继续跟导游登山观景了。
根据当时的情景和女导游的身份,你认为她说的是下面的哪句话?( )(2分)
A我们仙女山就是这样,荆棘多,但只要你小心点,不就不划破了吗?
B您看我们仙女山的荆棘多么热情好客,拉住您的裤子,不想让您走呢!
C我们仙女山的荆棘多么热情好客,它拉住您的裤子,就是不让您走。
D我们仙女山的荆棘就是这样,它不想让谁走,就划谁的裤子,您最好别走。
31.在学校餐厅中,你看见有位同学随手倒掉手中未吃完的饭菜,旁边的同学批评他,而他却说:“你管得着吗?这是我的自由。”听了之后,你会对他说:(3分)
32.小明今年上初一,快考中期试了,星期天在家里复习功课。这时,小明爸爸的同事来了并提出要求要在家里打麻将。小明听到以后想劝阻。如果你是小明,该怎样向爸爸说才让爸爸拒绝同事?爸爸听了以后会向同事怎样说才能才能收到让同事放弃打麻将的效果?(说话要注意身份和对象,做到简明、连贯,得体)(4分)
(1)小明向爸爸说:____
(2)爸爸向同事说:____
33.名著导读。(5分)
《朝花夕拾》是一部 集,最初在《莽草》上发表时名为___ _。它的作者是____,原名____。我们学过的《朝花夕拾》里作品是____。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卷)
七年级语文答案
A 卷(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
1.B (A项中的“昧”应读“mèi”; C项中的“诩”应读“xǔ”; D项中的“祟”应读“suì”) 2.人-仁 中-衷 微-危 潦-缭 3.B 4.B(“抑扬顿挫”,形容音乐悦耳动听或诗文可读性强,朗朗上口,音调铿锵有韵,不能形容电影环境。)5.A 6.要求:有礼貌的称呼;有“请”字。7.(1)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3)我寄愁心与明月。(4)落花时节又逢君。(5)不知何处吹芦管。(6)断肠人在天涯。
二、阅读理解
8. 百花争艳 轻盈、细密、润泽 9. 略 10. 比喻、拟人、排比 11. 斜织
12(1)丘,教育(2)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儒。13 ④⑤ ①③ ②⑥
14. xǐng wǎng hu? 15.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16. 说---悦,愉快; 女---汝,你;知---智,聪明
三、作文17.作文
B卷(50分)
四、诗歌鉴赏。
18.D
19《次北固山下》是唐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作,体例上属于律诗,内容上属思乡之作.20.次:旅途中暂时停歇 客路:旅途 书:信
21.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
22.新生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五、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23.釜:锅,古时候的一种煮东西的器皿。 薪:柴
24.当初那钱已经讨回来了,为什么陈家又来还钱?
25.更能体现钱的来之不易。
26.表现在行动上是:自己挣钱又送陈家。
表现在语言上最典型的一句是:我一个家庭妇女又有什么法子,我只有第二天替你们交了学费后再想法子挣钱,把十块钱给他们送去。看他们那般困难,真不忍心,否则我会一辈子也不心安的。”(节选上边的一句即可)27.深化升华感情,点题。(合理即可)
六、综合运用
28.示例:阳光少年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热爱大自然;能够学会分享,为他人鼓掌。
29.示例:我推荐我们的**同学,理由:他成绩良好,多才多艺,音乐、体育样样精通;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总是毫不犹豫解囊相助,他向人们展示“00后”阳光热情、乐于助人的一面。 30.B 31.略
32.(1)爸爸,马上就要面临中考了,希望你能支持我,不打麻将,好吗?(2)小明马上要中考了,我当爸爸的可不想他以后怪我,不好意思,今天不能陪你们了。
33.散文 《旧事重提》 鲁迅 周树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