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山东省郯城第五中学
一、教学内容
菱形的性质(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55-56页)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并掌握菱形的概念和性质;
②掌握菱形面积的两种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小组活动,探索出菱形的性质以及菱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②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观察能力;?
③根据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3)情感态度:
①在直观地操作活动和观察、类比、分析过程中获得数学结论,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②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会分享别人的想法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能从交流中获益;
2、教学重难点:
(1)重点:菱形的性质
(2)难点:菱形对角线性质的探索以及菱形面积用对角线求法的探讨
三、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临沂市初中数学“三五四”教学策略)
四、教学用具: 课件 矩形的纸
五、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
平行四边形
边
角
对角线
?
对称性
?
课件出示:(1)学生填表
的依据,从而引入新课:不等式的性质
(2)想一想: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变为直角,这个平行四边形就变成了矩形。如果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变为相等,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成为了什么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通过(1)填表,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对称性这四方面的性质,学生简单的回忆有利于后续的学习,同时也为新课的展开作好了铺垫;通过(2)想一想,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不改变角,而是让一组邻边变为相等的,会得到怎样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教师结合多媒体给学生演示,这样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菱形。
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为学生在新课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提供了类比的学习方法。
2、自主探究
(1)菱形的定义:通过前面想一想这个环节,为学生概括出菱形的概念架起了一座桥梁,并能让学生准确把握菱形的本质属性:①菱形是平行四边形;②菱形的一组邻边相等。然后通过一组判断题,再次使学生明确菱形的概念,最后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菱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习的兴趣。
(2)动手做一做:通过师生共同做一个菱形,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为进一步探索菱形的性质起到了情感上的激励作用;
(3)小组探究菱形的性质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得出菱形的一些性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方面去考虑。然后课件出示表格:
图形
性质
菱形
边
角
对角线
对称性
学生通过完善表格,梳理所得到的知识,进一步巩固了菱形的性质,然后让学生找出菱形特有的性质,明确平行四边形与菱形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探讨出菱形的性质,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并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总结归纳,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展示自己成果的同时,学会倾听别人,在宽松的氛围中收获知识和快乐。
(4)你能帮我吗?——求菱形的面积
课件出示:
如图,我家正在装修房门,想在菱形ABCD处安装一块玻璃,已知每平方分米的玻璃价格为1元,请问需要得到哪些数据,便可知道要花多少钱?
通过实际问题的探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与生活。激起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愿望。然后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合作,让学生总结出菱形面积的两种计算方法。
①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S菱形=底× 高
②利用对角线计算菱形的面积:菱形的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设计意图】在探讨用对角线计算菱形面积的时,鼓励学生多角度的去思考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小组的再次活动中,学生将菱形转化为两个等腰三角形,四个直角三角形,或者将菱形补成一个矩形,这些方案的提出,不仅使学生最终得出菱形用对角线求面积的方法,而且在解决菱形问题中也提出了一些辅助线的做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以致用
课件出示:
如图菱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的长度分别为8cm,6cm ,求菱形ABCD 的面积和周长。(口头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这道题进一步巩固菱形的性质以及菱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使学生在初步的成功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4、试一试
课件出示:
1、菱形ABCD中,∠A=120°,如果它的一条对角线长为8cm,求菱形ABCD的边长.
2、如图1,菱形ABCD中,∠BAD=120°,AE垂直于BC垂足为点E,BE=CE吗?为什么?
如图2,从菱形的钝角顶点C所作的高CE平分边AD,则这个菱形的锐角度数为_____.
【设计意图】一题多变,进行分层教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不同的学生通过努力做出自己的答案,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由于答案有的不是唯一的,所以通过比较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为后进生的学习指定了一个方向,同时也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在数学课堂上不
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课标要求。
5、 颗粒归仓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明确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的从属关系,以及菱形的性质,菱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归纳的习惯,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6、 我的收获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然后找同学汇报。
【设计意图】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 紧紧围绕三五四的课堂教学策略,给学生留有足够交流的机会,力求体现“生为主体,师为主导”,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学会与人合作;在倾听别人观点的同时,善于反思自己,使之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习惯。
2016年4月
课件20张PPT。 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
——毕达哥拉斯
对边平行且相等; 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是中心对称图形.互相平分;想一想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变为直角,这个平行四边形就变成了矩形。如果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变为相等,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成为了什么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 邻边相等菱形菱形郯城五中 2016.4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菱形的定义1、判断题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 ) 2、菱形是平行四边形。( )2、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到过菱形
图案吗?请说出来。3、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如图,将一个矩形的纸对折两次,沿图中虚线剪下,再打开,就得到一个菱形。动手做一做小组探究1、折叠,上下对折,左右对折,你有什么发现?2、旋转通过下面的活动你能发现菱形的边、角、对角线、对称性具有什么样的性质?-----菱形的性质AC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既是中心对称图形,互相平分;互相垂直;是轴对称图形。如图,我家正在装修房门,想在菱形ABCD处安装一块玻璃,已知每平方分米的玻璃价格为1元,请问需要得到哪些数据,便可知道要花多少钱?你能帮我吗?---------求菱形的面积OS菱形=BC · AE思考:计算菱形的面积除了上式方法外,利用对角线能 计算菱形的面积公式吗? 菱形的面积=底×高=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小组活动B学以致用 如图菱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的长度分别为8cm,6cm ,求菱形ABCD 的面积和周长。
C解:菱形ABCD的面积S为 S= 8×6÷2=24(cm2)在直角三角形OAB中,
OA=AC/2=8/2=4,OB=BD/2=6/2=3,
AB2=OA2+OB2=42+32=25
从而 AB=5(cm)
因此,菱形ABCD的周长为4×5=20(cm)1、菱形ABCD中,∠A=120°,如果它的一条对角线长为8cm,
求菱形ABCD的边长. 试一试2、如图1,菱形ABCD中,∠BAD=120°,AE垂直于BC垂足为点E,BE=CE吗?为什么?如图2,从菱形的钝角顶点C所作的高CE平分边AD,则这个菱形的锐角度数为_____.A矩形菱形颗粒归仓2、菱形的性质:3、菱形面积的求法1、完成关系图平行四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有一组邻边相等我的收获 用一张长为20cm宽为15cm的矩形纸片剪菱形纸片,问怎样剪,剪出的菱形面积最大?拓展提高谢谢!《菱形的性质》评测练习
山东省郯城县第五中学
C组
1.菱形性质:
(1)菱形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切性质;
(2)菱形是__________图形也是_____________图形.
(3)菱形的四条边都___________
(4)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__________,并且每一条对角线___________
2.如右图,
∵四边形ABCD是菱形
∴AD//BC,AB//DC( )
AB=BC=CD=DA ( )
AO=OC,OB=OD ( )
AC⊥BD ( )
∠ADB=∠CDB=∠ABD=∠CBD=∠ABC=∠ADC,
∠BAC=∠DAC=∠ACB=∠ACD=∠BAD=∠BCD( )
3.四边形ABCD是菱形,点O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AB=5cm,AO=4cm,求两条对角线AC和BD的长。
4.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是6cm和8cm,求菱形的周长和面积。
A组和B组
1.已知菱形的周长为12cm,则它的边长为_________;
2.已知菱形ABCD中,∠ABC=60°,则∠BAC=_______
3.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F是AB上一点,DF交AC于E.
求证:∠AFD=∠CBE.
4.菱形ABCD中,∠D∶∠A=3∶1,菱形的周长为 8cm,求菱形的高.
(B组选做)5.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ACD=30°,BD=6,
求:⑴∠BAD, ∠ABC的度数;
⑵边AB及对角线AC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