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单选题
1、美国在杜鲁门政府的主持下,对全社会中各个领域、各种力量和资源实施全面深人地动员和统筹,开始确立一整套协调国内政治、经济、军事资源以及意识形态和知识资源的体制。材料反映出(??? )
A、战后美国总统行政权力加强B、“冷战”使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确立C、美国希望全国人民对抗苏联D、二战后美国积极推行“冷战”政策
2、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同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C、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D、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3、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A、与美欧合作建立国际新秩序B、谋求成为政治大国C、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D、与美欧进行经济竞争
4、“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这位司令官应该是
A、蒙哥马利B、艾森豪威尔C、麦克阿瑟D、马克?克拉克
5、2013年3月5日朝鲜宣布1953年签订的《朝鲜停战协定》“完全无效”,并全面停止朝鲜人民军板门店代表部的活动。下列有关《朝鲜停战协定》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①双方在朝鲜停止一切敌对活动②双方以北纬38度附近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③协定生效后60天内遣返战俘④双方以北纬38度为界分别成立朝鲜和韩国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6、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二战后的国际关系课题时,要给以下图片选一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A、美苏冷战B、和平与动荡并存C、多极化趋势加强D、“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7、“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D、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8、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B、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C、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9、1946年,美国前总统发表声明:“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明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实力衰弱,寻求欧洲支持B、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寻求欧洲帮助C、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D、欧洲共同体建立,美国重视欧洲地位
10、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完成,这一转变是指(? )
A、对苏联发出了战争叫嚣B、放弃了维护雅尔塔体制的政策C、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彻底破裂D、发出了进行冷战的信号
11、右图是某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使用的一幅地图。据图判断他的研究主题应是(? ) ??????????????????????????????????????????????????????????????????????????????????????????????????????????????? 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A、美苏冷战B、欧洲联盟日益扩大C、两极对峙格局结束D、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形成了两个国家。对20世纪50~80年代朝鲜半岛局势的正确表述是(? )
A、两国之间缔结了和平条约B、两国均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C、美苏均在朝鲜半岛保持着军事存在D、战争使两国对峙局面固定下来
13、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指挥官克拉克说:“我们失败的地方是未将敌人击败,敌人甚至较以前更强大,更具威胁性。”这句话说明(? )
A、美国承认失败B、中国取得胜利C、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D、中朝力量增强
14、右图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越南发表的反映当时战争的漫画,能直接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是(? )
A、“怎么会这样?”B、“糟糕的战争!”C、美国侵略者的命运D、法国侵略者的下场
15、美国历史学家沃尔夫·拉弗贝在20世纪70年代说:“一部美国外交史,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可以为这一论点提供依据的首选历史事件是(? )
A、柏林危机B、古巴导弹危机C、越南战争D、中东战争
16、(2016·广东七校联合体高三8月联考·20)下表是1860年至1970年世界主要国家工业产值排序表,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时间世界排名
1860年
1870年
1890年
1900年
1970年
第一
英国
英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第二
法国
美国
英国
德国
苏联
第三
美国
法国
德国
英国
日本
第四
德国
德国
法国
法国
德国
①1890年以前英国工业产值最高是由于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②1870年以后英国逐渐丧失了工业革命的先发优势③20世纪初美国凭借经济优势获得世界霸权④20世纪70年代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二、综合题
17、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留下的日记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内容??
1912年11月5日??
今日为美国选举日期,夜人市观之,此间有报馆两家,俱用电光影灯射光粉墙上,以报告各邦各州选举之结果,惟所得殊不完备。市上观者甚众,每一报告出,辄欢呼如雷。以大势观之,似民主党胜也。??
1916年7月6日??
改良之法,余力主张以白话文作文作诗作戏曲小说。??
l921年8月13日??
做历史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学——严格的评判史料,一方面是艺术——大胆的想象力。史料总不会齐全的,往往有一段,无一段,又有一段。那没有史料的一段空缺,就不得不靠史家的想象力来填补了。??
——摘自《胡适日记全编》??
(1)结合中美的政治情况,分析胡适为什么对美国政治选举产生浓厚的兴趣?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突出贡献。胡适认为历史学家需要哪两种能力?你对他的观点有何看法?
(3)1948年蒋介石想让胡适参选总统,是迫于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压力,请问杜鲁门为何要插手中国的总统选举?
(4)1995年,三联书店出版了胡适学生罗尔纲的回忆录《胡适琐记》,该书关于1930年胡适从上海迁居北平的叙述,与胡适日记有出人,从史学研究的角度,你认为谁的记录更可靠?请说明理由。
18、妥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材料二 近代史上法德两国成为一对宿敌。然而,1958年,德国总理阿登纳却前往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家中进行了一次私人会谈。会谈中,戴高乐向阿登纳说:德国是法国在欧洲唯一的伙伴。材料三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生活中继承了妥协传统,请以17世纪晚期的英国和18世纪晚期的美国史实为例加以说明。
(2)材料二描述的是什么历史现象?这个现象的发展趋势如何?后来给世界政治格局带来了什么影响?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
19、(2015·江苏淮安高一第二学期期末·37)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500年以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基本固定生活在彼此隔离的地区。……1500年以后,西班牙人是果园爱好者,除了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欧洲葡萄树外,还带来了种类繁多的水果。作为回报,美洲印第安人贡献出非常丰富的粮食作物,特别是玉米和马铃薯,此外还有木薯、番茄等。……动植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曾卷入这种交换。——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材料三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摘自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00年后人类经济活动的新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认为“世界历史首次开创”以哪一历史事件为起点?这一时期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主要得益于哪些新的发明?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强的原因。
(4)21世纪中国积极加入经济全球化,最突出的事例是什么?
三、材料分析题
20、(2016?海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 1981年,美国政府采取新遏制战略,“以实力求和平”。1982年,美苏开始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谈判,但因美国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中止。1985年,苏联着手调整外交政策,美国推行新的缓和战略,双方重开谈判。1988年底,美苏达成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初步协议。??? 1991年7月,历经9年谈判,美苏签订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规定双方削减核力量的1/3,各拥有1600件战略武器运载工具,苏联要从现有导弹中减少36%,美国减少29%:苏联减少现有弹头的41%,美国减少43%。?????????????????????????????????????????????????????????????????????????????????????????????????????????????????????????????????????????????? ——据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战后美国总统行政权力加强是为了遏制苏联的需要,A项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美国垄断资本主义早在冷战之前已经确立,故B项错误;C项只突出了意识形态的对抗,还包括其他方面的对立,故C项错误;杜鲁门政府开始确立一整套协调机制的目的是积极推行“冷战”政策,故D项正确。2、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奈教授的观点。奈教授认为军事力量是单极的,而经济力量是多极的,体现了他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多维度认识,即当今世界格局呈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俄罗斯属于“中部”,与苏联时期比,经济强军事弱,A错;美国属于“顶部”,军事强,经济则没有异常明显的优势;世界多极化并未接近形成,只是一种趋势。从顶部看,“单极世界”较准确,从中部看,“多极世界”较准确。
3、【答案】B 【解析】分析题干,C和D的陈述仍然停留在经济领域中,而从材料可以看出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以此为基础和条件,进而要求在国际新秩序中发挥作用,即可说明它要成为政治大国,所以C、D两项错误,A项只是对题干意思的重复陈述,排除A,答案为B。
4、【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这是美国司令官马克?克拉克在朝鲜战争失败后签署停战协定时所作的陈述,所以答案选D,A B C三项不符合上述史实特征。
5、【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签订的《朝鲜停战协定》中规定南北双方以北纬38度附近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结束敌对行为发生,而直至今天朝鲜战争也并未宣告结束,这条军事分界线也不是朝韩两国的国家领土分界线,所以④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①②③三项说法正确,故答案选B。
6、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研究性学习。从题干中有关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图片中综合分析,能够得出就是在冷战阴影下复杂的国际关系,柏林墙是美苏在欧洲冷战的体现,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美苏在亚洲冷战中的热战的体现,古巴导弹危机也是美苏对峙的体现,故因此本题选D。
7、【答案】A 【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中“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表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故A项正确。美国奉行单边主义;单极世界的形成;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B,C,D项错误。8、【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倒向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中国与苏联是合作关系且均与美国是对抗的关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在70年代的时候,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因此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故C项正确。
9、【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态度由“强加”(1946年)到“很好的倾听”(1972年),主要原因在于欧洲的联合使欧洲的实力大大提升,冲击了战后的两极格局。所以正确选项是D项。
10、【答案】C 【解析】杜鲁门主义实际上是冷战的宣言书,故A项表述错误;美国是雅尔塔体制的受益者,故B项表述错误;发出冷战信号的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故排除D项。正确答案为C项。
11、
【答案】A 【解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形成了分别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长期对峙的局面。
12、【答案】D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形成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战争后,两国对峙的局面基本固定下来,故D项符合题意。
13、【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敌人”指的是中国,“较以前更强大”指的是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故C项最符合题意。
14、【答案】C 【解析】注意时间信息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此时处于美国侵越战争时期,因此排除D项,由图片中的信息以及越南的立场可以判断C项正确。
15、【答案】C 【解析】不值得大书特书指的是美国外交史上的失败案例,在四个选项中,越南战争是以美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的,是美国外交史上不光彩的一笔。
16、【答案】C 【解析】 1890年以前英国工业产值最高,是由于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先发优势,故①正确;1870年以后英国工业产值逐渐丧失第一的地位,是由于英国科技创新落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先发优势的丧失,故②正确;美国凭借经济优势获得世界霸权是在1945年二战之后,故③错误;20世纪70年代日本工业产值位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重新成为经济大国,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17、【答案】(1)美国:美国政治选举是三权分立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该体制经实践证明十分成功;美国选举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是人民参政的重要途径;美冈选举受到政党的控制,政党政治有利于分权制衡、实现政权在政党之间和平转移。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三权分立的《临时约法》;中国人民获得选举、参政的权利,政党纷纷改组和成立;中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即将举行历史上第一次国会选举。(2)贡献: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能力:科学严谨的判断力;大胆高远的想象力。看法:无论赞同还是反对,言之有理即可。(3)原因:冷战时期,杜鲁门推行杜鲁门主义,在中国积极反共;中共军队在解放战争展开战略反攻,杜鲁门对蒋介石不满意。(4)可靠:胡适。理由:胡适的日记一般记载的是当天的事情,而且有文字保留下来,而罗尔纲是在事情过了大约60年后再追忆,难免会记忆出错,因此胡适日记更可靠。 【解析】 (1)注意材料的时间分别是1912、1916、1921,回答问题要联系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更要答出美国政治选举中吸引胡适的地方。(2)第一小问,根据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史实可答出;第二小问,1921年的材料表明,胡适认为历史学家需要具备判断力和想象力;第三小问,可以赞成也可反对,但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理由,言之有理即可。(3)1948年杜鲁门插手中国的总统选举的原因,联系国际上,当时杜鲁门主义已经出台;而国内,1948年春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蒋介石得不到杜鲁门的信任。(4)第一小问,判断罗尔纲的回忆录《胡适琐记》与胡适日记谁更可靠,由史学常识可知,当事人的记录比外人的回忆更可靠;第二小问,说明理由,从形式上,日记是当天的记录,而回忆录是事后回忆,可能有些已经忘记。
18、【答案】(1)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方式是民主改革(梭伦、克利斯提尼);民主运作的方式反映了各种力量的妥协。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是贵族和平民妥协的结果;罗马法的不断完善(或万民法)就是各种力量调和的结果。英国:光荣革命、《权利法案》是贵族与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 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妥协。(2)现象:法德和解。趋势:欧洲走向联合。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3)观点:中国缺乏妥协传统;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打压改革力量,导致矛盾激化;中国不善于制度创新。 第一种观点:赞同:国民大革命采用暴力革命形式;国共十年对峙;抗战期间国共虽有合作,但也充满斗争;抗战胜利后,内战全面爆发。第二种观点:不赞同:国 共两党进行了两次合作;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4)根据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启示?启示:妥协是政治斗争常用的手段;妥协是走向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在国际事务中妥协也是实现利益的重要手段;要善于进行制度创新。 【解析】(1)根据材料一所给信息“相互妥协”回顾所学知识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方式主要是梭伦、克里斯提尼进行的民主改革,材料信息“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可回顾知识找到其各机制(公民大会、陪审法庭)轮流坐庄、抽签选举的民主运作的方式反映了各种力量的妥协。古罗马:解释权在贵族手中的习惯法促发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在《十二铜表法》颁布后,缓解了他们之间的矛盾,表现出了相互之间的妥协;罗马法的不断完善(或万民法)就是各种力量调和的结果。英国:光荣革命不流血的政变之后通过《权利法案》来缓解和解决贵族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是他们相互妥协的结果。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妥协。(2)第一小问现象,根据材料二中信息“近代史上法德两国成为一对宿敌”、“会谈中,戴高乐向阿登纳说:德国是法国在欧洲唯一的伙伴”可知是法德和解。第二小问趋势,法德和解体现了欧洲走向联合的趋势。第三小问影响,欧洲的联合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3)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三中信息“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可看到中国缺乏妥协传统;“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可看到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打压改革力量,导致矛盾激化;“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中国不善于制度创新。第二小问说明,考生选取赞同或不赞同观点结合所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进行论述,赞同可结合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史实说明,不赞同可结合国共两次合作、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史实说明。(4)结合材料的引文“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然后从政治妥协的手段、作用等角度分析即可。
19、【答案】(1)变化: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世界逐渐连成整体)。原因: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2)起点:工业革命。发明:蒸汽船、蒸汽机车。(3)原因: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广泛建立;两极格局的瓦解;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4)事例:加入世贸组织。 【解析】(1)第一小问新变化,材料一中人类和动植物的洲际迁移,反映出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世界逐渐连成整体)。第二小问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推动(2)第一小问事件,“世界历史首次开创”是指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从而“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第二小问发明,列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即可(3)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强的原因,依据教材内容,从信息技术、市场经济体制、两极格局瓦解、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作用等方面论述。(4)21世纪中国积极加入经济全球化,最突出的事例是加入世贸组织,在国际贸易方面融入世界。
20、【答案】(1)缓和双边关系;?????????? ?确保核安全,减少核战争的危险;美国要保持核优势;???? 苏联欲减少因军备竞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压力。(2)基本达到各自的战略目的,维持核垄断地位;减少两国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有利于稳定国际局势。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原因主要有双方减少核战争的危险,美国想保持核优势地位,苏联想减少美苏争霸军备竞赛给其国民经济带来的巨大压力等。第(2)问,依据材料“规定双方削减核力量的1/3,各拥有1600件战略武器运载工具,苏联要从现有导弹中减少36%,美国减少29%:苏联减少现有弹头的41%,美国减少43%。”可概括得出,双方基本上达到了各自的战略目的,维持了核垄断地位,并且有利于稳定国际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