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法令出一1.皇帝制度的创立
2.皇权的范围
3.皇帝制度的实质
4.皇帝制度的特点
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后,“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所沿用。 皇帝有独尊地位,总揽全国一切军、政、财权。独断专行,不受制约。 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体制。①独断性和随意性;②官制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③君臣关系的实质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合作探究
第一学习小组
皇帝制是怎样形成的?皇帝制的特征有哪些?
第二学习小组
中国古代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怎样的?封建帝王是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的?
第三学习小组
秦汉以来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机构设置状况如何?监察体制实际效能怎样?
第四学习小组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怎样看待科举制?引导一 (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为充分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神化君权,开始使用不同于以往的帝王称号——“皇帝”,确立了皇帝制度。
(2)特征: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帝独裁、皇权至上。 (秦王嬴政)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他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这种装饰为皇帝独有,显示其唯我独尊、君临天下的气势。二、君权和相权(对相权的抑制和分解)1.原因: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2.西汉:汉武帝限制相权。幻灯片 6
(1)背景
(2)目的
(3)措施
(4)结果
3.东汉:尚书台地位提高。
4.唐代:分散相权。
5.宋代:分割相权。 (1)唐代中央设三省六部。三省长官分工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2)政事堂议事制。设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增设副相“参知政事”分割宰相权力。 幻灯片 8■●●●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汉武帝 汉武帝(前156—前87),即刘彻,汉景帝之子,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在位期间,他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采取了建立中朝(内朝)、设置刺史、打击诸侯国等强干弱枝的措施,使汉朝出现大一统的局面。2.西汉:汉武帝限制相权(1)背景:
(2)目的:
(3)措施:
(4)结果:
汉初,丞相位尊权重,实际上是把握行政大权的总理大臣。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加强皇权。 ①频繁更换丞相,对有错者严惩;②起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③让高级将领参议机要。 形成“中朝”和“外朝”。“中朝”在宫廷之内对要事先做出决策。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①建立中朝皇 帝 九 卿 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李世民
(599—649) 唐承隋制,继续推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皇帝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合作探究
第一学习小组
皇帝制度是怎样形成的?皇帝制度有哪些特征?
第二学习小组
中国古代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怎样的?封建帝王是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的?
第三学习小组
秦汉以来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机构是怎样演化的?监察体制实际效能如何?
第四学习小组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怎样看待科举制?引导二 一方面,宰相是帝王的助手;另一方面,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皇帝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秦朝
2.汉代的监察体制
3.汉以后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
4.古代监察制度的局限 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都设有专门的监察官员。 (1)汉武帝设刺使监察地方政治,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西汉中央的监察机构是御史大夫属下的机关。御史台、都察院。(1)制度的本质决定其效能有限;(2)机构腐败,官员贪赃枉法;(3)王朝的后期腐败使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合作探究
第一学习小组
皇帝制度是怎样形成的?皇帝制度有哪些特征?
第二学习小组
中国古代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怎样的?封建帝王是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的?
第三学习小组
秦汉以来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机构是怎样演化的?监察体制实际效能怎样?
第四学习小组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怎样看待科举制?引导三(1)逐步走向健全,不同时期发挥不同的作用。
(2)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其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机构官员贪赃枉法、王朝后期监察系统常受破坏。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三个阶段
(1)世官制
(2)察举制
(3)科举制
2.察举制的演变和局限性
3.科举制的实质和优缺点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考试选官制度,是隋唐以后主要的选官制度。 2.察举制的演变和局限性(1)演变
(2)局限性
①汉武帝即位第一年,诏令举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②六年后,再诏策试贤良及郡国所举人数;③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①从考选的对象、内容、方式、程序看,都体现了封闭的特征;②其形式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3.科举制的实质和优缺点(1)实质
(2)缺点
(3)优点
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内的制度。 科举考试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②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③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④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⑤严格的考试方式有一定的公平合理性。 合作探究
第一学习小组
皇帝制度是怎样形成的?皇帝制度有哪些特征?
第二学习小组
中国古代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怎样的?封建帝王是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的?
第三学习小组
秦汉以来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机构是怎样演化的?监察体制实际效能怎样?
第四学习小组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应该怎样看待科举制?引导四(1)世官制、察举制(九品官人法 )、科举制。
(2) 优点: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②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③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④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⑤严格的考试方式有一定的公平合理性。引导四(2) 缺点
科举考试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五、行省的设置1.秦汉以来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2.元朝的行省制度
(1)地方行政区划
(2)中央对行省的管辖
3.元朝行省制度的历史意义1.秦汉以来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元行省制元世祖忽必烈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六部也归入中书省。2.元朝的行省制度 (1)地方行政区划
(2)中央对行省的管辖
①最高地方行政区划:十个行中书省和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腹里、宣政院)。
②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路、府、州、县。 ①节制:民政事务;军政要务;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
②觐见、述职。
③设监察机构进行监督。
④省官互迁。3.元朝行省制度的历史意义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课堂小结]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随着帝王对相权的抑制、削弱和中央对地方控制、监督的加强而逐步强化。1.?下列关于嬴政确立“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嬴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B2.西汉形成“中朝”和“外朝”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B.增加国家机构的数量
C.减少皇帝外出的劳累
D.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A3.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
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
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
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C4.北宋初年,为制约宰相( )
A.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B.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C.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关
D.任用出身低微的人参与军国大事B5.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A6.九品中正制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主要实行于( )
A.秦汉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B7.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C.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A8.元朝的行省制度( )
①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理
②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④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D9.中国古代专制制度就帝王的权力而言有怎样的演进历程?
从总体趋势来看,帝王的权力有逐渐扩张的现象,皇权对相权的抑制和分解体现了这一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