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武昌起义
清朝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重要人物及内容;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军事起义与武汉成为革命首发地的原因;武昌起义
辛亥革民的发生有着复杂的原因,涵盖古今中外,主客偶必,政经思文等多种因素,引导学生会从多角度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条件。
探究20世纪中国深刻的三次变革产生的时代因素。
制作图片,搜集材料比较分析概括结论认识。
辛亥革民的英雄事迹、孙中山越挫越勇的革命精神,都是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教材。
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关于南京临时政府,从人员的构成,政体的设置、纪元与国旗、宪法等的出炉都彰显其真正的资产阶级政府性质。
探究《美国1787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反映资产阶级治国理念上的异同。
中外比较发现异同深化认识延伸现实
法为国根民为邦本
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民胜利果实的背景条件和过程;对辛亥革民的认识和评价。
对各种因素分析辛亥革民失败的必然性;提供对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评价的操作思路。
就社会性质、政权转移、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社会意识进步与风俗习惯变迁,对辛亥革民前后进行比较和思考。
思路引领学生操作开阔视界掌握标准
为中国进步趋势打开了历史闸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重难点:
重点:爆发原因、《临时约法》、评价幸亥革命。
难点: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方法:
“问题式”、“探究式”、多媒体演示法、讲解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甘肃陆军学堂图片,让学生朗读甘肃陆军学堂准备发动辛亥革命的宣传标语。)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这幅图的地址在哪儿吗?它当时就位于我们兰州一中的院内,刚才你们朗读的就是陆军学堂部分师生准备发动辛亥革民的宣传标语,只是很遗憾迫于形势,这场革命没有爆发就夭折了。(多媒体出示甘肃辛亥革民的图片)在全国辛亥革命的浪潮中,我们甘肃人紧追时代潮流,后来黄钺在天水发动的秦州起义,掀起了甘肃辛亥革命的大旗。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发生在一百多年前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辛亥革命”。(板书)
一、云翻雾起——动态的视野寻背景
(投影)
图一:马关条约签字图、图二:时局图、图三:辛丑条约签字图
材料:1901年2月14日,清廷颁布上谕:“……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自主学习]:
这几则材料反映当时的中面临怎样的社会问题?
[学生感悟]: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而清政府却已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设计意图]:通过三幅图片反映出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现状,而慈禧的上谕却反映出了清廷的不可救药,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已经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投影)
材料一:
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有编练新军、鼓励工商、兴建学堂、整顿吏治等内容。
——旧人教《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陈天华、邹容图(补充邹容朗诵《革命军》的视频及章炳麟的介绍)
材料三:同盟会及三民主义(补充兴中会及各地革命起义情况图)
材料四:1911年5月,湖南、湖北、广东、四川发生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其中以四川的运动最为壮阔, 清政府决定:饬派鄂、湘等6省援军赴川,鄂军入川,削弱了湖北的兵力,有利于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
——包子衍《四川保路运动》载于1981《人民日报》
[合作学习]:当时的中国是否具备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条件?
[学生感悟]:通过分析处理,学生们认识到经过革命党人长期的宣传准备,革命爆发的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基础都已经具备,而四川保路运动又为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革命一触即发。
[设计意图]:本环节给同学们提供了几段材料,分析当时的中国是否具备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条件。
把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每组主要学习一段材料,一方面培养大家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敢叫日月换新天——换个角度看辛亥
(投影)
辛亥革命过程形势图
,播放《辛亥革命》影片中孙文让位袁世凯片段。
[教师提问]:为什么孙中山在执政了短短三个月后又把民主政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
[学生感悟]:通过形势图直观的了解了亥革命的过程,并认识到临时政府成立时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设计意图]:本环节由老师带领同学一起了解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通过对辛亥革命爆发时各种政治势力力量对比的分析,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在执政了短短三个月后又把民主政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进而理解辛亥革命的失败在当时的中国是必然的。
(投影)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合作探究]:(1)第一章的主权归属有何特点?与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认识有何不同?
(2)第二章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哪些观念 第三、四、五、六章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哪一内容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临时约法》是否成功“约束”了袁世凯?
(3)试分析这部法律的性质及意义
[学生感悟]:通过对约法内容的分析,认识到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试图学习欧美,通过颁布宪法的方式来建立民主共和制和推翻封建制度,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他们的努力失败了。
[设计意图]:通过对《临时约法》的分析,认识到它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投影)
民国成立后,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孙中山为了早日实现推翻帝制,创立共和的目标,毅然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位于袁世凯。有人认为这是软弱与妥协的表现,也有人认为这是智慧与勇气的彰显。对此,你有何看法?
[学生感悟]:适时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
[设计意图]:通过对当时三方势力的对比分析得出,孙中山等人的妥协是当时国内形势使然,给学生提供一个观察历史的新视角。
三、是非成败后人评——站一个高度论影响
(投影)
1、辩一辩:正方:是一场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反方: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
[学生感悟]:通过课堂辩论赛,学生们感受到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各领域、各阶层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也感受到辛亥革命还有很多未完成的历史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让同学深刻体会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广泛影响。
2、课堂小结:(以史为鉴,感悟升华
情感教育)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刻的认识到,辛亥革民是一个起点,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征程;它又是一种精神,昭示着中华儿女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豪迈气概;它还是一声号角,在催促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独立和社会的民主化不断奋勇前进;辛亥革命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更是一种使命,一种动力,激励着我们在继承先辈们宝贵精神遗产的同时,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板书设计:
列强加紧侵略
清政府的腐败
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兴起
结果:袁世凯夺取革命政权
影响
经过
背景
积极: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
局限: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未完成
爆发:武昌起义
成果:中华民国成立
《临时约法》颁布
辛亥革命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