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6 小 巷 深 处 1.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了解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文章的写法。
2.掌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的刻画对突出中心的作用。
3.理解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林莉,1972年生于湖北嘉鱼。出生不久便被抛弃。被一盲女所收养。生活十分窘迫。后来考上了县中,不久后开始了文学创作。
《小巷深处》便是她的代表作。 一位独身盲女收养了一个弃婴,将这个弃婴抚养长大,并含辛茹苦地供她一直读到高三。由于虚荣心作怪,养女逐渐远离了养母。最后养女了解了养母每次来送生活费的艰辛,感动悔悟,情感回归,并写下了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小巷深处》朗读词语积累读一读
裹着 叩击 瘦瘪 炫耀 反驳 油腻 搅拌
渣子 搀着 执着 黝黑 拆开 荤菜 揶揄
熏黑 眼馋 哽咽 造孽 拐杖 脸颊 暗淡
憧憬 泥泞 门栓 布袄 蹒跚 难堪
多音字
旋 解 咽1.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理清文章脉络,划分结构层次 。
3.课文中写了母亲的哪些事件?表现了她的什么感情?
哪里让你感动?
1.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一个双目失明的母亲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一个弃婴,她含辛茹苦地把“我”养大,而“我”却对贫困的家庭产生了厌恶,进而离开家,躲避母亲,最后“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回到母亲的身边。2.理清文章脉络,划分结构层次。
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是一个被
遗弃的孩子,英姨使“我”拥有一个家。
第二部分(第4-9段),写母亲辛勤地抚养
“我”,以“我”为荣,“我”以家为满足。
第三部分(第10-26段),写“我”以母为
耻,她一如既往养育“我”,使“我”悔悟。
第四部分(第27-29段),通过抒情,表达“我”
不嫌母瞎、不忘母爱的赤子之心。 3.课文中写了母亲的哪些事件?表现了她的什么感情?哪里让你感动?
①倾囊安家(第3段 )
②改变性情(第4段 )
③执著守候(第6段 )
④以我为荣(第8段 )
⑤遵守诺言(第16、26、27段)无私的爱 感
动 克服困难,送
生活费和营养
品。
照顾情绪,别
人代送。
孤零零地回家1.“母亲”和“我”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文章是通过哪些事来表现的?2.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3.文章中心是什么?1.文中“母亲”和“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母亲1~4收留了“我”,改变泼辣性格 5~8含辛茹苦,调养女儿 9~13抑制孤独痛苦 ,乐观待女儿我A.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自豪。
B.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自己
的家,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
C.淡忘了家,淡忘了母亲殷殷的招
呼声,与家完全隔绝。
D.悔悟,为自己的虚荣无知而流泪。 高尚无私
坚韧执着
沉默奉献 为爱所动
悔悟改过
懂得爱心 2.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外貌描写毒辣的阳光把母亲原已黝黑的皮肤晒得黑里透红,日复一日,竟成古铜似的颜色; 总是留着黑而长的指甲;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 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 穷、瞎 无助苍老
饱经风霜 痛苦坚强动作描写“颇有节奏地用竹棒叩击着青石板铺成的路”
“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 生活艰难
无私奉献语言描写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好生读你的书去。 我家莉儿可了不得,老
师赞她有出息。 望女成才 充满自豪感 变得自卑心理描写同学异样的目光,老师
分外的关切,时刻提醒
着我:我,是一个瞎子
捡来的女儿;我,拥有
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描写母亲主要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
写”;描写“我” 主要用了“心理描写”。 3.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本文通过写一位双目失明的养母,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含辛茹苦地把女儿养大的一系列琐事,高度赞扬了深沉无私的母爱。 母爱是那样的无私与圣洁,母爱也是永恒的话
题,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母爱”的理解,以“母
爱”为话题,说几句赞美的话,长短不限。
示例:有人说:“母爱是闪耀着生命之光的一株
灵芝草,让痛苦顿时消融”;有人说:“母爱是一阵清
风,吹走了我心中的阴影”;有人说:“母爱是一本闪
烁着智慧之光的一本书,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在母
爱的沐浴中行走,我从不感到无助,因为有一种力量始
终支持着我,那就是那永不褪色的母爱.现在的日子里,
我享受着母亲的爱,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学会爱母亲。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
母亲的呼唤。 ——但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