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无处不在
年级
:八年级
学科:语文
课题:
恐龙无处不在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2.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3.了解“板块构造”“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流程
导航台
知识链接
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1)鸟臀
(2)褶皱
(3)潮汐(4)劫难
(5)追溯
(6)遗骸2.解释词语或加线的字。(1)遗骸:
(2)追溯:(3)劫难:
(4)致密:(5)天衣无缝:
(6)争论不休_______
(7)人人皆知_______(8)
泛大陆________
(9)追溯________3.(1)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_国________作家________的作品,两篇文章同为________。二、合作交流环节(1)《恐龙无处不在》这篇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看一段新闻:
假如你是一位科学家,看到以上新闻,你自然地想到了什么?
“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可能这样回答:①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②恐龙耐寒,皮和脂肪很厚,与熊一样。③南极有很多恐龙爱吃的东西。南极当时不冷。④大陆发生了灾难。恐龙迁移而去。比如火山。⑤是大陆在漂移,把恐龙带走的。……3、快速阅读短文,看看作者的行文思路4、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独立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4、文章的作者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其实我们中学生所学的各门学科之间也是互相联系的,请你从自己的体会入手,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不少于200字)
5、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及说明方法。三、巩固达标环节6、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1)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2)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3)例如,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
)
导入: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小组合作3、生可边读边划,找准关键词语或句子,进行概括。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 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教师总结: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后来“泛大陆”又相互分离 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说明顺序:逻辑(从现象到本质)讨论明确: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1.阿西莫夫在《新疆域》一书的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因此,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成为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解释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及形成原因之后,重点说明斯石英的性质,为排除“火山说”并确认“撞击说”提供了科学依据。两篇短文,运用科学发现来为某种理论做佐证,表现了作者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力以及深入探索的精神。关于恐龙的灭绝。在距今大约23亿一8000万年的中生代,恐龙这个庞大的爬行动物,曾是称霸地球的生灵。这些庞然大物在中生代的陆地上自由安闲地生活了1亿多年。但是随着中生代的结束,曾经不可一世的恐龙,竟静静地在地球上灭绝了。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做了多种预测:一是天气变冷使得恐龙因饥冷死往;二是地震、火山喷发接连不断,大洪水相继肆虐,恐龙们不及逃脱而死去。三是宇宙中有间隔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线辐射到地球上来,把恐龙杀死;四是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击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龙大量死亡。走近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美籍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闻名遐迩,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被压扁的沙子
年级
:八年级
学科:语文
课题:
被压扁的沙子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 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 本文说明其观点的行文顺序及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 2、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教学流程
导航台
知识链接
同学们浏览文章,了解本文究竟揭示了什么科学奥秘,借此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二、合作交流环节1、文章是介绍沙子的知识吗?(有关恐龙灭绝的原因,原来本文的主角不是沙子,而是恐龙) 2、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恐龙灭绝的原因,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偏离主题了?我们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会不会更好?3、恐龙灭绝的原因一直是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因而产生两种学说“撞击说”“火山说”在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时,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的观点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推论出来的?小组讨论,与周围同学分享你的阅读信息,并交流观点,让同学明白得出结论的原因及过程[请几名同学展示]。阿西莫夫除了这篇文章提到恐龙灭绝的问题,他的另一篇文章《恐龙无处不在》也与恐龙灭绝有关,《恐龙无处不在》跟《被压扁的沙子》有什么异同点?请大家阅读《恐龙无处不在》,就两文异同点互相交流五、拓展延伸: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导入: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本文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容易激起好奇心,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请仔细阅读,圈点勾画找出文中关键语句,思考作者得出结论的过程。 提示:一般文章每个段落中都有概括性、提示性的文字或语句,在阅读中画出这样的内容可以帮助你提炼文章主要信息,快速准确的掌握文章主要内容所以说,圈点勾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研成果→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若时间充足,请大家齐读《恐龙无处不在》的第一句话,提示他们:生活中一些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中存在着内在联系,只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你肯定会有独到的发现)。
1.阿西莫夫在《新疆域》一书的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因此,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成为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解释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及形成原因之后,重点说明斯石英的性质,为排除“火山说”并确认“撞击说”提供了科学依据。两篇短文,运用科学发现来为某种理论做佐证,表现了作者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力以及深入探索的精神。关于恐龙的灭绝。在距今大约23亿一8000万年的中生代,恐龙这个庞大的爬行动物,曾是称霸地球的生灵。这些庞然大物在中生代的陆地上自由安闲地生活了1亿多年。但是随着中生代的结束,曾经不可一世的恐龙,竟静静地在地球上灭绝了。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做了多种预测:一是天气变冷使得恐龙因饥冷死往;二是地震、火山喷发接连不断,大洪水相继肆虐,恐龙们不及逃脱而死去。三是宇宙中有间隔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线辐射到地球上来,把恐龙杀死;四是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击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龙大量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