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理清说明的顺序。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
一、导入新课
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 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 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二、检查预习24
遗骸(hai2)蟾蜍(chan2chu2)褶皱(zhe3zhou4)追溯(su4)3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问题。C
三、分析内容Y
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I
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4
3.大陆在漂移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板块构造理论”能解开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吗?为什么?C
4.经过以上层层分析,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f
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有不可抗拒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e
6.文章采用什么顺序介绍科学道理?o
第一部分(1-1):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V
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E
第三部分(15-15):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L
本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这一主体内容时,诠释了“板块构造”理论,还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k
7、本文用什么说明方法来介绍说明对象的特点呢?这些方法有什么作用呢 g
举例子: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说服力。B
打比方: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
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又如:“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非常形象可感。/
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上的特点是什么 从文中找出依据。V
总结扩展
①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对我们的启示: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P
②为学生提供一篇短文《世界各大洲都有恐龙的足迹吗》,进行比较阅读,使大家加深对《恐龙无处不有》所说明内容的理解,进而从两篇写法各异说明内容却一样的文章中,去找寻自己的发现。x
布置作业
借阅有关资料,或参观自然博物馆,或看有关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龙的世界。c
《被压扁的沙子》Q
一、导入: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以900~1200属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本文是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同学们读后与自己已知的别的观点进行比较,看哪种观点更让人信服。=
二、感知内容=
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三、分析课文
1、作者是否重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4587478
2、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
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说明顺序
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4587478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思考探究
1、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2、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 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3、由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
培养创造力需要哪些思维能力
比较阅读
《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比较有什么异同之处?
相同之处:
这两篇文章用通俗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一些科学知识,像这样的文章叫科普说明文。二者不仅文体相同,而且内容相关,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4587478
不同之处:
说明的主要目的不同:前者主要目的是用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后者主要是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前者运用的材料是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后者运用的材料是被压扁的沙子。
教后记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说明文是相当枯燥的,何况本文是纯粹的科普文章,因此我在教授本文时力求形式新颖活泼,过程环环相扣,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尽可能实现教学目标。但从过程来看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教学设计某些环节雕琢不够仔细。课堂上学生参与面不够广,发言不够踊跃。三是某些设计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导致实际课堂上的场面与我的构想出入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