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3《核舟记》表格式教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3《核舟记》表格式教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01 17:4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核舟记》教学案
年级
:八
学科:语文
课题:
《核舟记》
课型:新授
备课时间: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能力目标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教学过程:

核舟记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航台
知识链接
创设情景导入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
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24
“记”是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3
自主探究环节C1.
请结合课下注释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同桌互相补充纠正。Y2.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I3.
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数量词用法五类情况进行归类整理。4
1、自由朗读,熟悉内容C2、组长范读,校正读音。f3、自学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学,结合课文注释和自已储备的知识大胆尝试通译全文,尽量不要借助翻译资料书,以免养成依赖资料书的习惯。小组内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用笔圈点出,然后找老师或其他组同学给与帮助。(自学时间为15分钟)e
1、校正字音o器皿
罔不因势象形
尝贻
八分有
奇一、器皿(
)罔不(
)贻(
)有奇(
)黍(
)箬篷(
)糁(
)峨冠(
)髯(
)髻(
)V衣褶(
)诎(
)楫(
)椎髻(
)壬戌(
)虞山(
)篆章(
)矫(
)E2、通假字。L
诎右臂之船:k手倚一衡木:g右手攀右趾: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

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V
以至鸟兽、木石(

文曰“初平山人”(
)P③奇:明有奇巧人(

④有:明有奇巧人(
)x
长约八分有奇(

长约八分有奇(
)c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Q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启窗而观(
)=
为人五;为窗八(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⑦可:高可二黍许(

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珠可历历数也(

此中人语云(

教学流程
导航台
知识链接
第二课时
研究问题1.数量词的用法。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2.
在课文的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3.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学生各抒己见,
4.学生自选其他一些说明生动的语句,自主品评揣摩。5、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是怎样的。.重点研读文章第二部分
(2-5自然段),找出能表现王叔远技艺“奇巧”
的句子或段落进行品析。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1、质疑问难各组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共同商议解答。2、齐读或自由小组接读课文。3、指名通译课文。4、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师重点点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情况5、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课文的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以及船背上的题名和篆章。从体积、雕刻的精细、人物各具特色的情态等方面来表现王叔远技艺“奇巧”。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一(
)手卷
一(
)人
一(
)桌
一(
)椅
一(
)扇
一(
)抚尺篆章一(

一(
)舟
为人五(

为窗八(

教师点拨: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3、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明确: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巩固达标环节检测课文背诵2、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A.尝贻余核舟一     
B.诎右臂支船C.右手倚一衡木D.其船背稍夷E.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587478F.神情与苏、黄不属G.八分有奇3、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1)苏、黄共阅一手卷(2)舟尾横卧一楫(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5)又用篆章一4、背默课文。(1)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2)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3)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拓展延伸,探究文体5、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学生独立完成。从对象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从语言看,
《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课堂小结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很多启示。
教学反思:在教授《核舟记》一文时,就采用了自读、朗读和表演相结合的方法。表演能使文本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能够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也便于学生理解、接受文本内容。因为,学生都有表演的欲望,他们会为了演好角色,而主动钻研文本内容,特别是对于一些疑难字词,如果他们不理解,他们一定会自己去解决问题。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学生,通过自己表演或者观看别人的表演,一定会大大降低理解文本的难度。如:“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一句,如果用讲授的方法,基础差的学生未必能理解,但让学生表演,效果则大不同了,一看便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