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
年级
:八
学科:语文
课题:奇妙的克隆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12月8
日
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1、
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2、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
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教学流程
导航台
知识链接
自主探究环节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2、“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究竟什么叫做“克隆”?联系课文的有关介绍,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对它下个定义吗?4、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5、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出。
(一)、情境导入
假如你是足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贝多芬;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 它奇妙在哪里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字词:囊(náng)
克隆
繁衍
胚胎
鳞片
脊(jǐ)椎
(zhuī)
两栖(qī)
相安无事
1.送给同学们:使生活变成幻想,再把幻想化为现实。
——法居里夫人2.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游踪)、逻辑顺序。3说明方法有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作引用、列图表等。4、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合作交流环节“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作者举了那些克隆事例?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找出文中第二、三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8、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的辩题展开讨论。辩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5.跳读课文,找出建筑物的名称即可。6.介绍最详细的就是作者在文中用笔最多的,在整个建筑群最重要的。
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
展示点拨环节1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2.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生物”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
4.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价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第四,可以得到杂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第五,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5.举例子、作诠释和引资料。举例子:列举植物、动物界当中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作诠释: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资料: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6.事例:1979年克隆鲫鱼、1960年和1962年克隆爪蟾、1978年克隆黑斑蛙。“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用了逻辑顺序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这一节有两条线索:一是从中国的“克隆试验”写到外国的“克隆试验”,这样安排突出反映了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二是写“克隆试验”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体现了科学家们“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是一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同时也为下文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行文的铺垫。
7、(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反对克隆人:1.克隆技术现在还不成熟,克隆人可能有很多先天性生理缺陷。2.克隆人的身份难以认定,他们与被克隆者之间的关系无法纳入现有的伦理体系。3.克隆技术有可能被滥用,成为恐怖分子的工具。4.从生物多样性上来说,大量基因结构完全相同的克隆人,可能诱发新型疾病的广泛传播,对人类的生存不利。支持克隆人:1.“不让我们克隆人,就是不让我们修正我们的错误,人类历史难道能够这样构造吗?”——《纽约时报书评》2.“当然应该‘克隆’人,如果谁第一个掌握了这个技术,他就是我真正的、也是唯一的竞争对手。”——比尔·盖茨3.“克隆人绝对是科学上了不起的进步,克隆技术必将创造21世纪的辉煌。”——麻省理工学院生命工程教授约翰·布洛克4.“人体商业化是人类经济活动中无与伦比的成就,毫无疑问,克隆技术的出现将为世人创造一个最为广泛和深远的市场。”——英国《经济学家》杂志。
辩论的要求:(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教师小结。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出示幻灯片)“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也是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拓展延伸练习反馈(见课件)
。
教学反思: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我设计了讨论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学习内容,探讨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讨论过程,基本上还可以。有的说,大熊猫是濒危动物,繁殖很不容易,运用克隆技术,可以保护国宝。有的说,如果有人利用克隆技术克隆出病毒,人类可就遭殃了。不足的是,学生的讨论还不够充分,思想还有些紧张,放不开。使讨论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要走很长很艰难的路。还要与应试教育进行抗争。单凭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从考试上进行真正的改革。不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只是一纸空文,一种口号,一种悲哀,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