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生物入侵者
年级
:
八
学科:
语文
课题:生物入侵者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3、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4、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5、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流程
导航台
知识链接
自主探究环节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不少于3个要点)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24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3一、理清文章内容C1、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Y2、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有哪些?I3、对生物入侵者的态度有哪些?44、对生物入侵者采取了什么措施?C二、明确文章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f三、总结全文。e
导语:据光明日报(2000年6月12日)报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那么薇甘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o
学生自读课文,识记理解以下词语:V劫掠
繁衍 栖息 归咎 藩篱E在劫难逃
五彩斑斓
啸聚山林
束手无策
无动于衷L
合作交流环节k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g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B
学生独立思考,在书上做好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明确: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是非常缓慢的,并受空间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明确: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V
展示点拨环节P教师依据问题的难易度选择小组不同学生进行展示。x1、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c2、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有哪些?Q3、对生物入侵者的态度有哪些?=4、对生物入侵者采取了什么措施?=
1、1).什么是生物入侵者。2)生物入侵者的危害3)生物入侵者增多原因及入侵途径4)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有不同态度。5)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的相应措施。2).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接着摆出现象,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巩固达标环节
利用网络搜寻有关生物污染的信息,并加以整理,讲给同学们听。做《基础训练》习题。“预习反馈”“感知探究”,作业是“拓展提升”题。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理清晰,说明方法得当,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应学会运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意识,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教学反思:当然,反面的例子也是有的。几十年前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一种植物——
水葫芦,曾一度用它净化污水。后来,引入“高原明珠”滇池后,水质污染导致它疯长,几乎覆盖了整个滇池,使很多水生植物几乎绝迹,每年国家要花巨资打捞。类似的还有薇甘菊,它也使深圳滨海大道北侧的红树林区,由80000多平方米锐减至不到2000平方米。紫茎泽兰也在四川凉山上惟我独尊……
这样看来,对于生物“移民”,我们不能如作者那样,一概称之为“生物入侵者”,看之色变。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些生物“移民”中,也有许多有益于自然和人类的物种。它们也会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民展,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福祉。但是,对于“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的物种,我们也要提高警惕,不能让它们无节制的繁衍。
所以,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勇于质疑,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从而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不然,尽信书,则不如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