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第四单元20.落日的幻觉 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第四单元20.落日的幻觉 表格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01 17:4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
落日的幻觉
年级


学科:
语文
课题:
落日的幻觉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1、分析本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落日的幻觉的成因。
2、理解并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形成注重观察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教学流程
导航台
知识链接
自主探究环节学生认真默读,标出自认为难以认读的字词。(一)寻找落日之美
面对美轮美奂的落日,古人用诗歌,描绘出落日的奇观。你知道本文作者是怎样描写落日吗?
1、请大家自由放声朗读课文1-2段,划出描写落日景象的语句,并思考:作者是从哪五个方面来描绘落日景象的?
2、请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落日景观的特点。
交流反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1).字词积累。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吟咏(yín)
绮丽(qǐ)
殷红(yān)
坠落(zhuì)
镶(xiāng)
绚丽(xuàn)衰减(shuāi)尘埃(āi)以一组“幻觉”图片切入,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合作交流环节(二)解读落日之谜
1、自读课文4-7自然段,提炼有关幻觉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
2、理清本文的顺序。
3、探讨一下,为了充分说明落日幻觉的成因
,用了哪些说明方法。4本文是一篇地道的事理说明文,又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所以语言上既要准确严密,又要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语言谈一谈。
(1)通俗性。作比较说明方法的运用。如:①第四段:“阳光中的短光波……要比长光波——红色光强10倍以上。”②“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③第七段:“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到三倍半。”(2)准确性。①第四段:“红色光强10倍以上”中的“以上”,能不能去掉?(不能去掉。去掉后太过绝对,与事实不符。)②“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中的“一般来讲”,能不能去掉?(“一般来讲”,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生动性。如第一段从生活现象入手,运用了对比、引用、反问等修辞手法,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语言生动形象。
回忆常用的十种说明方法及说明方法作用
展示点拨环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取组长代表发言,每组一句
1、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2、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
3、光穿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
4、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远挂在天边。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引用等
巩固达标环节1、《两小儿辩日》中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那么,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作一次科学的大胆的解答?
领悟落日之味从这篇文章你能悟出什么样的哲理?
1、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2、眼见不一定为实,我们要学会了解事情的真相;
3、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尊重科学事实;
……
光的折射现象、光渗现象、背景衬托、眼球特点问题、光的直斜射问题等。
对说明方法的讲解时,没有详细地对个别学生回答时存在的问题作清晰的再讲解,
在讲到这篇文章的说明方法时,我要求学生在文中寻找例子。当有个学生在回答时混淆了说明方法中的“举例子”和“引用”,当时我只是很简单地一句带过就算了,没有对这两种说明方法作一个详尽的区分,让具有同样疑惑的学生得到清晰的解答。事后想起来,当时应该抓住这个问题,做一个顺带的讲解,对说明方法中的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作区分,这样学生就能加深对说明方法的区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