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新课堂】2016-2017学年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专题总复习生物(课件+过关检测,全国通用)-专题十四种群和群落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南方新课堂】2016-2017学年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专题总复习生物(课件+过关检测,全国通用)-专题十四种群和群落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11-01 11:05:02

文档简介

专题十四 种群和群落
一、单项选择题Ⅰ(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题1分)
1.下列属于群落的是(  )
A.一片森林中的所有鸟
B.一个湖泊中的所有水生生物
C.一块稻田中的所有杂草
D.一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答案:D
2.在酵母菌的培养中,如果不更换培养液,其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式为(  )
A.直线       B.“S”型曲线
C.“J”型曲线 D.不规则曲线
答案:B
3.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 B.光照
C.空气 D.水分
答案:B
4.小张同学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 结果如图。他所用的培养液体系的K值(环境容纳量)约为(  )
A.1 000个
B.2 100个
C.10 500个
D.21 000个
答案:D
5.下列实验中,最适合用标志重捕法的是(  )
A.调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
B.调查农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
C.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
D.调查土壤中大肠杆菌的种群密度
答案:A
6.动物学家考察某个牧区后,认为当地的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预测种群未来动态信息的主要依据是(  )
A.种群的数量和密度 B.种群的年龄结构
C.种群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B
7.下列各项中,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1平方公里内人口的数量
B.1立方米的水域内鱼的数量
C.1公顷森林中生物的数量
D.1平方千米草地中各种害虫的数量
答案:A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里草与豆之间的关系是(  )
A.寄生 B.互利共生
C.竞争 D.捕食
答案:C
9.下图为甲、乙、丙三个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按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由快到慢顺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丙>甲>乙
答案:C
10.当一种生物侵入适合其生存的新环境后,其种群增长曲线最可能为(  )
答案:B
11.调查某菜园蚯蚓数量的适宜方法是(  )
A.直接计数法 B.样方法
C.目测估算法 D.标志重捕法
答案:B
12.大豆植株的根部有一些根瘤,其中的根瘤菌可为大豆植物提供氮素,而大豆植物为根瘤菌提供有机营养。大豆植株和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属于(  )
A.捕食 B.竞争
C.互利共生 D.寄生
答案:C
13.我国大力治理荒漠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图为某地的荒漠经多年治理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可称为(  )
A.群落的抵抗力 B.群落的稳定性
C.群落的丰富度 D.群落的演替
答案:D
14.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的阶段是(  )
A.苔藓阶段 B.草本阶段
C.灌木阶段 D.森林阶段
答案:D
15.在初生演替过程中,苔藓能够取代地衣的原因是(  )
A.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有机物
B.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C.苔藓的生长比地衣快
D.苔藓能够忍受极度干旱的环境
答案:B
二、单项选择题Ⅱ(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题2分)
16.一片草原上的全部黄羊和一片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在生态学上分别称为(  )
A.种群和生物群落 B.种群和生态因素
C.生物群落和种群 D.生物群落和生态因素
解析: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而群落是指一定时间内聚集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答案:A
17.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0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0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则池塘中共约有鲫鱼(  )
A.25条 B.390条
C.394条 D.360条
答案:D
18.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型。下列关于“S”型曲线中的K值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K值时种群数量最大
B.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同一环境下不同生物的K值可能不同
D.同一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K值可能不同
解析:“S”型曲线中K值是环境容纳量,在“K”值的时候种群数量是最大的。同一环境下不同生物的K值可能不同,同一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K值也可能不同。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是在K/2处。
答案:B
19.人类正确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必须控制捕捞量,应把种群的个体数保持在环境容纳量的(  )
A.水平上 B.水平上
C.水平上 D.水平上
答案:C
20.下图是某生物种群的增长曲线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2 000个
B.在0~5天内该生物种群呈直线增长
C.在0~5天内该生物种群密度越来越大
D.6天后该生物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解析:图示曲线为“S”型曲线,由图可知,该生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1 600个,在0~5天内该生物种群里“S”型增长,并且该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大。6天后,该种群的密度趋于稳定,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
答案:C
21.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种群和群落概念之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解析:群落是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答案:A
22.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解析: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生物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群落的稳定性也趋向于稳定。
答案:A
23.在开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中,要对土壤中小动物进行取样调查,适宜采用的方法是(  )
A.随机观察法 B.取样器取样法
C.标志重捕法 D.目测估计法
解析:土壤中小动物进行取样调查适宜用取样器取样法。
答案:B
24.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对部分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在这个过程中农田的演替属于(  )
A.初生演替
B.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
C.次生演替
D.先是次生演替,后为初生演替
解析:该处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而且还可能保留了种子等。
答案:C
25.我国对海洋捕捞实行“休渔期”制度,其目的是(  )
A.控制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B.检测渔船和捕鱼器械,节省燃料
C.防止“赤潮”的出现和海水污染恶化
D.实施分区管理,避免渔事纠纷
解析:“休渔期”可以使鱼类的数量得到恢复。
答案:A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有2至3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未选、错选不得分,少选得1分)
26.下列各项中能表明池塘中群落具有垂直结构的是(  )
A.鲢鱼、鳙鱼生活在水上层,草鱼在中下层,青鱼生活在底层
B.池塘群落中的动物在底层生活,植物在上层生活
C.池塘群落中根本没有垂直结构
D.生活于池塘中的水草高矮呈现参差不齐
解析:池塘群落有垂直结构,所以C选项错误。
答案:ABD
27.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只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解析:种群密度不仅受到自身密度的影响,还受到气候、食物、捕食者、传染病、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适宜的环境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是上升的,然后因为种群密度的增加,阻力增大,增长速度才逐渐缓慢下来。
答案:CD
28.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  )
A.其种群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呈“J”型增长
B.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其他生物影响
C.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本地物种多样性
D.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解析:外来物种入侵可能非常适应当地环境从而迅速繁衍,也可能不适应当地环境而被淘汰。如果该物种大量繁衍,就会与当地物种争夺生存空间、食物等资源,导致当地处于竞争劣势的物种被淘汰,从而威胁到本地物种的多样性。
答案:ACD
29.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
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解析:导致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答案:ABC
30.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演替过程中一个种群完全取代另一个种群
B.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
C.在弃耕的农田上可能形成森林
D.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的演替都能形成森林
解析:群落演替是种群的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在干旱的环境条件下,不能演替形成森林。
答案:BC
课件65张PPT。学业水平测试(生物)专题十四 种群和群落性别比例 出生  死亡  迁入“J”型  “S ”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