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五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单项选择题Ⅰ(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题1分)
1.(2016·梅州模拟)“水稻→三化螟→青蛙”表示的是( )
A.群落 B.生态系统
C.食物链 D.生物圈
答案:C
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通过下列方式中的(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C.呼吸作用 D.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
答案:B
3.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A.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无机环境
答案:A
4.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使物质得以循环再利用。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
A.蓝藻 B.腐生真菌
C.寄生虫 D.绿色植物
答案:B
5.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能把CO2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理过程是( )
A.蒸腾作用 B.化能合成作用
C.光合作用 D.呼吸作用
答案:D
6.近年来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的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A.多吃肉食就会得心血管病
B.直接以低营养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D.以低营养的生物为食可以节省肉食,帮助灾民提高生活水平
答案:C
7.经常垂钓的人都知道鲤鱼是比较难上钩的,其实原来是被钓上的鲤鱼往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留在钓钩上,从而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属于( )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生物信息
答案:B
8.人口众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不包括( )
A.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B.对水资源的压力
C.环境污染加剧 D.对劳动就业的压力
答案:D
9.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则表明生态系统的( )
A.营养结构越复杂 B.成分越简单
C.平衡容易被破坏 D.营养结构简单
答案:A
10.凤眼莲根部的分泌物可以明显地抑制由于水体富营养化而大量繁殖的藻类的生长。这种信息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声音信息
答案:B
11.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在“草→兔→狐”食物链中,如果狐活动一天需要200 kJ的能量,至少需要草提供的能量约为( )
A.200 kJ B.2 500 kJ
C.5 000 kJ D.20 000 kJ
答案:D
12.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下列关于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
B.能量沿食物链循环流动
C.能量在各营养级间可以循环利用
D.消费者的级别越高,所获得的能量越多
答案:A
13.如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示意图。该食物网中( )
A.昆虫和鼠处于同一营养级
B.能量可循环利用
C.鹰和蛇只有捕食关系
D.共有两条食物链
答案:A
14.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破坏,可以得出的合理解释是( )
A.这个生态系统没有自我调节能力
B.这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定很小
C.这个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一定很少
D.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D
15.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A.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牲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D
二、单项选择题Ⅱ(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题2分)
16.下列均为生产者的一组生物是( )
A.人和水稻 B.花生和细菌
C.蜜蜂和百合 D.硝化细菌和蓝藻
解析: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也包括自养型微生物,如蓝藻、硝化细菌等。
答案:D
17.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 )
A.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不会与别的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
B.它们生活需要的能量少
C.它们分布广、数量多
D.能使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解析:分解者能使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答案:D
18.小军为探究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了一个生态瓶,如图,下列做法中,可能会降低该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 )
A.用蒸馏水代替池塘水
B.给予一定的光照
C.添加一些分解者
D.通入一定量的空气
解析:蒸馏水中缺少作为分解者的微生物。
答案:A
19.如图是一条食物链的示意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食物链有四个营养级 B.蝗虫是第二营养级
C.青蛙是食草动物 D.蛇是次级消费者
解析:该食物链共有5个营养级,A错误;蝗虫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B正确;青蛙是食虫动物,C错误;蛇是三级消费者,D错误。
答案:B
20.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过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 )
A.通过兔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B.通过兔的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C.通过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D.流入狐体内的能量
解析:兔的粪便不是兔同化量的一部分,而是兔没有消化的食物残渣,是上一营养级的能量。
答案:A
21.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可调节种间关系
B.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的繁衍
C.动物的求偶过程存在信息传递
D.信息需要沿食物链传递并逐渐衰减
答案:D
22.外来物种是人类偶然或有意识引入到非原生地区的物种。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外来物种如果数量过多,可能造成本地物种的衰亡
B.外来物种可能会改变土壤等条件而影响本地物种的生长
C.只要引入经济价值高的物种,就可忽略其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D.只要谨慎管理,引入外来物种尤其是经济物种可能带来好处
答案:C
23.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正确的做法是( )
A.大量利用野生资源
B.对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
C.不断引进外来物种
D.进行围湖造田
解析: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谨慎引进外来物种,围湖造田缩减了湿地面积,易引起洪涝灾害。
答案:B
24.建立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保护斑头雁等鸟类,建立东北虎繁育中心保护东北虎,对捕杀藏羚羊者绳之以法。以上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分别属于( )
A.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管理
B.自然保护、就地保护、法制管理
C.自然保护、易地保护、法制管理
D.就地保护、自然保护、法制管理
解析: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将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陆地或水域划分出来加以保护,这是进行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
答案:A
25.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答案:C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有2至3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未选、错选不得分,少选得1分)
2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
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就越多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就越少
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就越多
答案:ABD
2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B.物质和能量都是循环流动的
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不相关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解析: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A正确;物质能循环流动,但能量只能单向流动,B错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依存,C错误;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即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D正确。
答案:AD
28.下列结构中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是( )
A.动物的耳朵 B.植物的叶
C.细胞中的光敏色素 D.昆虫的前胸腺
答案:ABC
2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块农田弃耕后形成草地,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一块农田通过除草治虫,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农田周围种植乔木后,其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答案:AD
30.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 )
A.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B.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C.开荒种地,围湖种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D.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
答案:AD
课件120张PPT。学业水平测试(生物)专题十五 生态系统和生态
环境的保护物理信息 化学信息 行为信息